孩子的情緒是信號,不是根源(4)
每一個父母對孩子也都會有種種不滿。可是父母能夠嘮嘮叨叨,甚至大發雷霆。傳統上也有很多解釋:打是疼罵是愛、恨鐵不成鋼、棒下出孝子,等等。而孩子就無法順暢地表達自己怨氣。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無論看起來多麼的「單向」,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永遠是互動的。家長與孩子之間感情的維繫與加深有賴於日積月累的互動交流。很可惜,我們傳統上提倡的和實踐的都更多的是單向的。無論是《弟子規》、各種家訓,還是《二十四孝》,規定的都是作為子女的行為和情感。對於父母的描寫,聽起來倒是諷刺得很:舜的父親愚蠢又狠毒、閔子騫的父親偏心又剛愎,孩子的情緒難道只能被壓抑和被誤解嗎?
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
體察孩子的情緒,允許(色色小說孩子表達情緒
要體察孩子的情緒,製造「安全氛圍」,允許孩子表達情緒。那麼什麼叫「安全氛圍」呢?就是無論孩子如何表現和表達,都是可以的,不會遭到否認、拒絕、責備、打壓、羞辱。一開始孩子是自由地、自然地流露著一切情感,可是漸漸地,他開始知道有些情感是「不應該」的、「不好」的,因為家長常常說:「不要哭了!」「不許哭!」「有什麼好哭的!」「你還敢發脾氣?」「你怎麼這麼膽小?」「你知不知道羞恥?」等等,長期被打壓的結果,是孩子已經「不敢」、「不會」、「不能」表達情感了。更糟糕的是,當情感產生時,孩子會自我懷疑、自責,產生羞愧感、恥辱感。這些情感會使孩子陷入自卑而無法自主地、積極地行動,或者變得煩躁易怒、攻擊他人。
接納孩子的情緒
其實,接納孩子的情緒很簡單。當孩子發燒的時候,我們會很擔心,但我們同時也會很警覺,去查看孩子發燒的真正原因,是感冒?還是肺炎?腸胃炎?當我們找病因並治療好了疾病,發燒這個癥狀自然就消失了。孩子的「壞情緒」(在這裡我沿用約定俗成的說法,不過請大家注意情緒是不分好壞的)像發燒一樣,是信號、是癥狀,但不是「病」本身。父母要處理的不是消滅情緒,而是幫助孩子應對情緒后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