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遺失的美好」(9)

第二章:「遺失的美好」(9)

從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絜茜》半月刊在大陸學界的知名度要稍微高於《絜茜》月刊的知名度,因為這個半月刊曾見於大陸文壇領袖茅盾的筆下,在《茅盾文集》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我們看了四冊的《絜茜》半月刊以後,才知道是「匐匍在現統治階級的袴下作培養勞動階級身心的平民文藝!」這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式社會民主黨的把戲!

所謂社會民主黨,在政治學上特指由德國社會主義活動家卡爾-李卜克內西(KarlAugustFerdinandLiebknecht)在1869年所創立的性質的政黨,在政治制度上,該黨主張實行民主社會主義,並且作為「第二國際」的創始成員在當時全世界具備強大的政治影響力——但是,中國始終未成立過一個以「社會民主黨」命名的黨派。

《絜茜》半月刊與《絜茜》月刊有著一脈相承性,在《編者的話》中,有這樣一段:

過去我們曾經出版過四期《絜茜》半月刊,後來為了經濟上的困難,與出版社和發行上的種種不便及麻煩,所以現在交由書局(群眾圖書公司,引者注)辦理,而且改為月刊,這是為了實行擴大與充實。

茅盾先生雖然對《絜茜》頗有微詞,但是他並沒有稱這刊物是國民政府的言論喉舌,更沒有將其與「三民主義文藝」、「民族主義文藝」掛上鉤,只是斥責其是「中國式社會民主黨的把戲」,由此可知,若稱《絜茜》與國民政府當局有關聯甚至張大明先生還將其列入《國民黨文藝思潮:三民主義與民族主義文藝》中,是有違史實的。

在短短兩期《絜茜》月刊中,共發表了四十二篇作品,與同時帶其他刊物一樣,涉及到譯介、小說、散文、詩歌、書評、通信與理論批評等等諸多文體。其中,兩期均是二十一篇(不含通信與編者的話)。

兩期刊物最大的變化,便是第二期的主編變成了丁丁一人,張資平的名字不見了,停刊的原因在於第二期出版時正值1932年9月15日,恰是淞滬保衛戰最慘烈的時候,日軍開始進犯上海的租界區,此變故導致上海大量的文學刊物停刊、休刊——《絜茜》月刊第一期和第二期竟相隔九個月的時間,我們不禁要問,張資平名字被去掉,究竟說明了什麼問題?

在《張資平年譜》里,可以看到一條隱約的信息,1931年10月,張資平當選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中央委員兼中央宣傳委員,負責「第三黨」的宣傳工作,但是因為年底鄧演達遭到刺殺,張資平本想化悲痛為力量,但是後來實在不堪國民政府特務機構的騷擾與恐嚇,到了1932年6月竟然選擇了,跑到了上海郊區隱居專事創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遺失的美好」(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