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漲——凱恩斯主義的特產(7)

滯漲——凱恩斯主義的特產(7)

他所基於的論據是:

第一,從長期看,失業率總是處在由於摩擦性原因和結構性原因所引起的「自然失業率」的水平上,任何試圖將失業率降低到「自然失業率」以下的努力,不僅是徒勞的,而且是有害的。

第二,只有在人們具有「貨幣幻覺」,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低於實際通貨膨脹水平,即沒有意識到貨幣貶值的時候,凱恩斯主義的「刺激總需求」政策才有可能收到暫時的「成效」。一旦人們從經驗中總結教訓,把通貨膨脹預期調高時,失業率會回到原有水平。而政府為了維持低失業率,又不得不進一步增加貨幣投放。^H小說於是就產生了惡性循環。

弗里德曼認為:從長期看,不僅「充分就業」不能實現,而且還會導致較高的通貨膨脹。

其次,我們從財政政策的角度來對其予以分析。

凱恩斯主義者一直頑固地堅持,政府花費的1元不只是1元,在他們看來政府的這筆錢是具有乘數效應的,即政府支出1元,可以帶動市場1.5元的增長。

但這一觀點遭到了濟學家羅伯特·巴羅的質疑。羅伯特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間的美國經濟進行過研究,結果表明政府支出的增長只會導致產出減少,國內生產總值降低。

為什麼會如此呢?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存在擠出效應。雖然政府支出的確可以製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活動,然而支出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個人與企業用於投資的資金,減少了潛在的就業機會與社會財富。

更重要的是,政府投資事實上往往被用於非生產性項目,譬如充實國防等,而私人投資的用途是生產性的,所以,財政政策的執行實際上是用非生產性投資來代替生產性投資。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非生產性投資事實上也能增加就業,但其增加就業的「乘數效應」顯然要遠低於生產性投資。而生產性投資的減少也會讓整個社會的生產量減少,從而部分地導致通貨膨脹。

另外,正如供應學派認為的,導致滯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政策所形成的過高稅率。供應學派認為,滯脹問題來自於凱恩斯主義政策對總供給的破壞。凱恩斯主義政策擴大了政府的開支,而為了彌補政府開支的增加,就必須提高徵稅的稅率。過高的稅率使人們繳稅後的個人收入和所得大大降低,從而挫傷了人們勞動和投資的積極性。對勞動積極性的打擊,首先體現在生產效率的減低,產出的減少,從而導致物價的上漲。而對資本家的投資積極性的打擊,則表現為資本家不願意投資,企業的僱工人數必然減少。資本家不投資,又會導致產能的減低,進而導致社會商品總供給的不足。物價上漲、就業率減低,兩個破壞結果疊加,這就是滯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全球大趨勢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全球大趨勢2
上一章下一章

滯漲——凱恩斯主義的特產(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