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2)

五、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2)

天要下雨,這完全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命令它,要它什麼時候下雨,下多少。但是一年四季,在一個地區,它的降雨量基本上都是大體相當的。老子通過對自然事物、自然現象的總結,總結出來這樣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曲則全」。

在老子看來,以曲求全,這是一個大道理,不僅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大道理,而且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樣一種處事的態度,應當成為一個人安身立命的信條。

《老子》第七章講: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裡講到的聖人,是一個政治學概念,是從政治學意義講的。這裡的聖人,並不是指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而是指統治者。《老子》一書中所謂的「聖人」,都可以作「有德之君」來解。作為一個統治者,只有保持一種低下的姿態,民眾才可以使其成為一個領導者。就是說,統治者只有處於一種「下態」,總是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遇到問題、處理問題,不是為個人謀利益,不為自己作考慮,只有這樣,你的民眾才能夠擁護你。

「后其身而身先^H小說」。「后其身」,是把個人的利益放在身後,只有把個人的利益放在身後,民眾才會擁護他,才會擁戴他成為一個領導者。「身先」,是處於民眾之先。處於民眾之先,也就是做民眾的領袖。

所以表面上看來是一個下,是一種下的姿態。但正是這樣一種下的姿態,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得到了民眾的愛戴,使他成為一個領導。

「外其身而身存」。一個人總是最後考慮自己,不是優先考慮自己,這是「外其身」。一個人總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處事,那麼他作為一個領導者的身份,才可以保存下來,這就是「身存」。

相反的,有的人遇事總是首先想到自己,我自己應該怎麼樣?這對我有多大的好處?那麼這個人作為一個領導,卻總是謀私利,總是替自己考慮,那麼他領導者的身份,也就難以保持了。

所以,這裡講「后其身而身先」。你沒有爭,你不想爭,所以誰也不能和你爭。有些人就是這樣,不想當領導,從來沒想去當領導,但是不想當還不行,非得讓他當。因為民眾擁護他,因為他沒有爭,也沒有人能和他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有的人想盡千方百計,想要當官,但是沒有人支持他,因為他的私心太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老莊論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老莊論道
上一章下一章

五、老子論無為而無不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