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21)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21)

如果語言的系統能給我們一些民族間歷史關係的線索,漢語和藏語的近親關係也支持了我在上面所提到的羌人是漢藏之間的聯結環節的假設。從這個線索再推一步,我們又看到了和藏語近親的彝語。而彝語的來源有許多學者也認為是羌語。胡慶鈞教授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彝族條目里是這樣說的:「約在4000~5000年以前,羌人早期南下支系與當地土著部落融合為僰(濮)。僰系『羌之別種』……公元4世紀初,羌人無弋爰劍之後自甘、寧、青一帶河湟地區南下,到岷山以東,至金沙江畔,發展為武都、廣漢、越嶲諸羌……是羌人南下的較晚支系。」

彝族在1982年人口普查時有545萬人,如果加上彝語系統的哈尼、納西、傈僳、拉祜、基諾等族,將有755萬人。在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超過了回族。彝族所居住的橫斷山脈,山谷縱橫,構成無數被高山阻隔的小區域,其間交通不便,實際上屬於同一族類的許多小集團,分別各自有他們的自稱,也被他族看成不同的民族單位。現在說彝語的人已被認為是屬於不同名稱的五個民族。即是包括在彝族範圍之內的人,也還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

當蒙古軍隊進攻南宋,道出四川、雲南、貴州時,彝語系統的各集團大多聯合起來進行抵抗,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名稱:羅羅。這個名稱在民間一直沿用到解放時。但因為被認為是一種歧視的辱稱所以被廢止了,而採用彝這個名稱。

彝族在雲貴高原長期在各地掌握過地方權力。元明兩代均利用彝族本族的統治者作為臣屬於中央政權的土司,是一種間接統治的方式。清代通過「改土歸流」,進行直接統治,部分交通方便的地區,由於大量的漢人移入,在公元1746年有人記載在東川、烏蒙等地已經是「漢土民夷,^H小說比屋而居……與內地氣象無異」。

彝族的社會發展是很不平衡的,即使在解放前夕,在城鎮上還自認是彝族的社會上層和漢人往來中表面上已辨不出有什麼差別,而且在地方政治和經濟上還掌握著實權。但在偏僻的山區如四川的涼山,卻還保持著其特有的奴隸制度,並成為獨立的「小王國」,不受區外權力的控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化與文化自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化與文化自覺
上一章下一章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