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12)

《東亞史》(12)

如今,日本和中國分別是世界第二、三大經濟體;中國、韓國、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在經濟增長率方面則居於世界前列;日本崛起成為戰後世界工業和技術的領先國家,並創造了新的增長紀錄。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群體共同努力的力量。

所付出的代價是東亞缺乏很個人的自由,還有使大多數個人服從於他人的社會等級秩序的盛行。在東亞,@個人總會被歸屬於精心設計的身份群體,每個人都會按照長幼尊卑原則找到自己的位置。人們可以發現這種狀況仍然存在於日本人見人就鞠躬的習俗當中: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互相鞠躬的兩個人中有一個人會比另一人鞠得更低。這是因為後者的身份或地位更高(主要根據性別、年齡和地位來判斷)。某些人或身份群體高於其他人的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文明的早期階段和孔子。孔子雖然不是這種觀念的創始人,但卻是集大成者,匯總整理了他認為應該傳承的傳統社會的價值。他強調「君子」典範的重要性,認為無需太多的命令,人民會去模仿君子的模範行為,社會因此得以和諧。孔子在《論語》中說,「君不君,臣不臣」。在整個社會等級秩序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幾乎所有的婦女都處於最下層,包括服從婆婆和丈夫的新娘、女兒,還包括長子之外的諸子。他(她)們在社會等級制壓迫下的不幸遭遇,在現存的歷史文獻中有部分記載。

雖然東亞儒家道德體系中包含著在我們看來是非正義的、不公平的成分,但是它也提倡居上位者(父親、長兄,特別是官員)要負責任,要有仁慈心。對於官員或是那些受過教育的、有文化的官員候選人來說,這是一個很不穩定的體系。在中國,受過教育的群體(即「紳士」)最多只佔全部人口的2%。可取之處是,紳士地位不能傳承,只能在某人考過科舉考試第一級之後才能獲得,而只有通過第三級的人才能成為官員候選人。對於紳士和那些權柄在握的人(包括父親),儒家強調一種責任感而不是權力意識:身居高位者要時刻不忘起表率作用,並時刻體察民眾的需求。當然,這種要求從來沒有很有效地實現。在每個時代(特別是宋以前),世襲貴族和軍隊將領常會控制整個社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亞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亞史
上一章下一章

《東亞史》(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