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的反坦克手冊
【志願軍的反坦克手冊】
坦克在一戰中誕生,在二戰中勵煉成熟,成為一個國家陸軍實力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朝鮮戰爭剛爆發時,美軍並不認為朝鮮是能有效使用和發揮坦克作用的地方。那裡的地形對坦克來說太複雜。河流縱橫、山路崎嶇。但是朝鮮人民軍卻給美國人上了一課:朝鮮人民軍將坦克部隊分散配給步兵,在戰爭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人民軍迅速南下的決定性力量。美國人這才如夢初醒,迅速調集大量坦克入朝作戰。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參戰。當時志願軍的裝備極其低劣,除了少數火箭筒之外,根本沒有專用的反坦克武器。甚至許多戰士從沒有見過坦克是什麼樣子。他們以頑強的義無反顧的戰鬥精神,投入到這場力量懸殊的較量。
聯合**參戰坦克部隊及戰鬥運用
聯合**的坦克部隊實際上是以美軍裝甲部隊為主的。在朝鮮戰爭爆發后,美軍有4個步兵師建制內的坦克營和團屬坦克連投入戰鬥。1950年9月和11月又有3個步兵師的坦克營和團屬坦克連進入朝鮮,最後於1953年1月又有1個坦克連隨步兵獨立第5團投入朝鮮戰場。美軍坦克分隊的編製很大,比如步兵師屬坦克營編有坦克71輛,團屬坦克連編有22輛坦克,師屬偵察連編有12輛輕型坦克(亦有資料為7輛)。到1953年7月停戰時,美軍在朝鮮共有7個坦克營、1個水陸坦克營、22個步兵團屬坦克連和7個師屬偵察連。按編製,總計各型坦克1100餘輛,人員8900餘名。
其它包括英軍坦克、韓國坦克部隊和少量加拿大坦克部隊,除此之外,其它僕從國沒有坦克部隊進入朝鮮。英軍坦克部隊是以團為單位配屬於步兵旅。在1952年以前,只有1個旅得到了坦克團配備。1952年以後,兩個旅均得到了坦克團的配備。英軍的坦克團在編製上與美軍坦克營很相似,實際上相當於美軍的坦克營。英軍兩個坦克團按編製有坦克120餘輛,人員1300餘名。韓**隊於1952年11月按美軍編製組建了坦克部隊,到停戰時編成了3個坦克營(韓國稱戰車大隊)又1個坦克連。按編製有各型坦克230餘輛,人員2100餘名。加拿大步兵第25旅有坦克20餘輛。韓國和加拿大坦克部隊基本沒有參加或很少參加作戰,所以在戰爭中志願軍的主要對手是美英坦克部隊。
朝鮮戰爭中,聯軍使用的坦克主要型號有M24霞飛式輕型坦克、M26潘興式重型坦克、M46型巴頓式重型坦克、M4A3E8謝爾曼式中型坦克、遜丘倫重型坦克、丘吉爾重型坦克、克倫威爾中型坦克等。
【美軍的M26潘興重型坦克】
美英軍坦克部隊在朝鮮戰場的作戰中,通常以坦克營、連為單位分散配備步兵作戰。在對志願軍1個連至1個團防守的陣地進攻時,多數情況下使用10餘輛到50餘輛坦克配合其步兵作戰。少數情況下,以陸軍師為單位集中100到200餘輛坦克配合步兵作戰。如1951年3月30日,美25師對我26軍1個營防守的抱川以北加郎同陣地攻擊時,即動用了200餘輛坦克。美軍在運動戰時欺負我軍缺少反坦克武器,其坦克部隊極為猖狂。在進攻時,以坦克參加炮火準備,在近距離內以直瞄射擊摧毀我陣地上的工事,對我威脅極大。步兵發起衝擊后,坦克因地形限制,一般以火力掩護步兵衝擊。在對我軍進行反撲或追擊時,以師屬坦克營加強摩托化步兵、炮兵、工兵及其它勤務分隊組成混合先遣支隊,並可得到航空兵和空降兵的支援。混合先遣支隊的任務是:沿我軍退卻路線實施平等追擊,割裂我戰鬥隊形,攻佔交通樞紐、橋樑、渡口等重要目標,切斷我軍退路;在無法對我軍進行迂迴包圍時,則佔領有利地形側擊我軍,以破壞我軍轉移計劃;有時也執行搶佔登陸場或空降場的任務。美軍此種運用方式,在第五次戰役第三階段曾給我軍造成很大被動。
美軍在被圍攻時,其坦克有兩種使用方式,第一種是作為固定火力點和遊動坦克。通常配置在主陣地翼側和主要方面上,以火力和履帶機動支援戰鬥,控制重要的接近地。第二種是作為預備隊配置在縱深便於機動的位置上,協同或支援步兵反衝擊,有時也支援固定火力點或遊動坦克作戰。在下碣隅里和砥平里戰鬥中,美軍均採用過以上作戰方式。在突圍戰鬥中,美軍坦克的作用更為重要。美軍突圍時,通常編組保障部隊、突擊部隊和預備隊。突擊部隊的坦克一般集中使用,以便在我包圍圈上打開缺口。但因道路限制,一般是以火力進行支援,有時用於威力偵察,以察明我陣地的薄弱點。在保障部隊編成內的坦克一般分散使用,組成2-3個箝制隊。以火力支援步兵扼守一定地段,控制前沿重要接近地,協同或支援步兵進行反衝擊,以相互掩護逐次遲滯我軍追擊。突出包圍后,則擔任後衛警戒。有時在隘路品棄置經過破壞的重、中型坦克,以阻塞道路阻撓我軍追擊。美軍此種運用方式是很有效的,造成了缺少反坦克火力的我軍順利完成包圍后,卻無法啃下包圍圈中的「硬核桃」而且無力罅其突圍的局面。第二次戰役中,我軍通過漂亮的戰役迂迴包圍,在東西兩線均合圍了敵大股部隊,但敵人雖受重創,還是有飛機、坦克的掩護下突圍,未能全殲。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我軍形成了對十幾股敵人的包圍,多者1個團,少則2個連,但大多數敵人在坦克掩護下突圍逃跑。可以這樣說,美軍反圍攻戰役中的首要功臣即是坦克。美軍在陣地戰時期的坦克運用上,除了在1951年秋曾運用過的所謂「坦克劈入戰」外,大多數時間較為乏味。大多用於組成預備隊,進行破壞射擊和作為隨伴火炮支援步兵戟。在1951年的「秋季攻勢」中,美軍廣泛採用了以坦克從翼側和向志願軍實施淺近縱深的戰術包圍作法。其使用方式為,以少數坦克掩護步兵從正面牽制我軍,以多數坦克沿山谷或通往我陣地側后的道路實施迂迴。迂迴距離多在2-7公里。迂迴的主要目的是:割裂我軍防禦陣地、孤立我國支撐點;以坦克炮火摧毀我軍陣地側后工事,破壞我指揮所、觀察所和通信設備。其兵力多為一個坦克連,至多1個坦克營。遭我軍數次打擊后,開始以坦克搭載步兵和工兵進行迂迴。但是到了1952年春,我軍加強對坦克防禦后,即不再使用這種戰術了。
志願軍運動戰時期的反坦克作戰
志願軍首批入朝參戰的4個軍,由於準備時間長,進行了一定的反坦克教育活動。其中只有42軍利用東北軍區配發的2輛坦克,進行了實物教學。確定了反坦克的方法,即在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以炸藥包和爆破筒炸坦克履帶效果最好,連級單位可組成若干反坦克小組專門打坦克,主力則用於對付坦克後面的步兵。其它各軍沒有坦克,只進行了一定的抽象的理論教學。部分倉促入朝的軍,甚至沒有進行任何反坦克作戰訓練。
【志願軍的反坦克戰】
整個運動戰期間,志願軍嚴重缺乏反坦克部隊和反坦克武器。第四次戰役以前,無專門的反坦克部隊,全靠步兵進行反坦克作戰。第五次戰役中入朝的坦克部隊未及參戰,反坦克殲擊炮兵(4個團96門炮)也多未及使用。這造成了志願軍反坦克作戰的極端困難,極大的影響了我軍的戰鬥進行。
【志願軍重要的反坦克武器90火箭筒】
志願軍在運動戰階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主要是步兵分隊的火箭筒、地雷、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等,這些武器中除了火箭筒有一定的射程外,其它的絕大多數武器都需要人員進行埋設或投放。這使得志願軍反坦克手在作戰中大多具有敢死隊的色彩。志願軍使用最普遍的反坦克武器,恐怕就是各種手榴彈了。這些手榴彈包括支坦克手榴彈,反坦克手雷和普通手榴彈。其中反坦克手榴彈和反坦克手雷是專用反坦克武器,對坦克效力較好,命中有效部位一枚即可擊毀,普通手榴彈則不行,除非打開艙蓋投入車內,否則對裝甲基本沒有效果。所以,普通手榴彈大多以數枚捆在一起作集束手榴彈使用,主要用來炸坦克履帶和發動機散熱窗。在使用手榴彈反坦克時,就極為重視反坦克小組的隱蔽並實施突然打擊。投擲反坦克手雷的距離以6-8米較好,這一距離易於擊中目標,又利於擊中后,連投幾枚將其徹底擊毀。距離過遠則命中率低,距離過近則容易遭反坦克手榴彈彈片誤傷和遭敵坦克衝撞。投擲反坦克手榴彈的爆破點,選在油箱和發動機散熱窗最易奏效。志願軍裝備的火箭筒數量很少,運動戰時期每個步兵營只有3具,整個步兵軍才有81具。志願軍裝備的火箭筒主要有兩種,分別為60毫米口徑和90毫米口徑。60毫米火箭有效射擊距離為50-70米,只能打輕型坦克和汽車,對中型坦克效力不足,90毫米火箭即美製M20式88.9毫米火箭筒和我國根本其仿製的51式90毫米火箭筒,有效射程300米,在100米內效果最好。90火箭筒是我志願軍步兵分隊中最有效和反坦克武器之一,並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地雷在防禦作戰中,對防坦克起了重要作用。如65軍194師擊毀美軍15輛坦克,其中12輛是被地雷炸毀的。但埋設地雷,應注重偽裝和以兵力、火力加以排斥。因為美軍工作器材先進,技術熟練,有很強的探、排雷能力。比如,39軍1951年4月在原川里附近公路上埋設40餘枚地雷,結果悉數被美軍工兵排除。志願軍另一種重要的反坦克武器是炸藥、爆破筒等爆破器材。炸藥最初用於向敵坦克上放置進行爆破,但效果不好。因為還沒等引爆,許多炸藥包被震下,起不到破壞作用。後來根據經驗,改取以5-10公斤的炸藥包在敵坦克必經之路埋設的辦法,效果很好,甚至比埋設地雷作用更大,因為炸藥包比地雷更難以探測。使用爆破筒反坦克,主要採取其插入坦克履帶內的方式。最初部隊缺少經驗,以單根爆破筒進行爆破,威力過小,很難對敵坦克構成威脅。後來採取3-4根爆破筒捆成一束進行爆破,才取得一定效果。在第五次戰役第三階段,志願軍各種火炮都參加了反坦克作戰。其中,反坦克炮對遏制敵坦克快速突進,發揮了較大作用。甚至還使用過日本製造的92式70毫米步兵炮打坦克,志願軍在沒有其他反坦克武器的條件下,儘管作用不大,也只好採用。此外,志願軍還採用過以高射機槍和輕重機槍射擊坦克油箱部位的作法,並取得了一定效果。志願軍在防禦作戰中,廣泛採用反坦克出門在外,阻滯坦克快速突進並降低了其坦克炮射擊威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志願軍步兵反坦克作戰的作戰編組,一般以步兵營連為單位,編組反坦克班或反坦克小組。反坦克班一般在12人左右,反坦克小組編3-4人。反坦克小組內有1人持步機槍執行掩護任務,防止坦克乘員打開艙蓋向我反坦克手射擊、投彈或在坦克被擊毀后負責消滅棄車逃命的敵坦克乘員。另外2-3人則持反坦克手榴彈或火箭筒等,執行打坦克任務。
運動戰階段在與敵坦克頻繁作戰中,志願軍逐漸形成了適應自身意志力特點的反坦克戰術。首先是需要切斷坦克與步兵的聯繫。美軍的進攻多數情況下是步、坦、空協同,步兵和坦克是實施進攻的基本力量。志願軍反坦克班組在作戰時,為了保護自身安全,必須將伴隨坦克進攻的敵步兵消滅或隔離。這樣就使敵進攻力量失去了平衡,有利於我對其各個擊破。美軍步兵戰鬥精神較差,受到打擊后很容易退卻逃跑,這為我軍採取這一戰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美軍坦克數量不多,伴隨步兵較少時(幾輛坦克,1-2個步兵排),志願軍反坦克班組利用自身編成內的步機槍或衝鋒槍火力在反坦克的同時,壓制和打擊美軍步兵。在美軍坦克數量較多,伴隨步兵也較多時,志願軍則利用步兵營、連火力切斷其坦克與步兵的聯繫,掩護反坦克班級進行反坦克作戰。切斷敵步坦聯繫,是當時我軍反坦克作戰的基本原則。由於使用的武器裝備的限制,志願軍基本上是以近戰手段打擊敵人坦克。一般使用坦克爆破器材時,作戰距離在10米以內,這樣既利用坦克的火力死角又能充分發揮爆破器材的作用。我軍使用火箭筒反坦克的經驗和技術熟練程度較欠缺,又受到彈藥的限制,為提高命中率也大大壓縮開火距離,一般在100米內射擊。朝鮮地形的限制,使美軍坦克只能沿狹窄的道路魚貫前進,而不能展開為橫隊或楔形隊形。志願軍充分利用這一點,採取攔頭打后的戰術手段。首先將打頭的坦克擊毀將其道路阻塞,然後集中火力或分組對後面的坦克進行各個殲滅。志願軍在反坦克作戰中,十分注意利用地形條件。運動戰階段志願軍步兵在反坦克作戰時,一般是將戰場選在兩山之間,或一面是山一面是水的敵坦克必經之路。利用既不利於坦克觀察雙必須減速前進,同時有利於隱蔽自身的公路拐角處,隱蔽待伏。等敵坦克減速時,予以突然打擊。
以上的打法實際上並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根據具體情況結合使用。通過一段時間的作戰,志願軍取得了相當的戰果。在運動戰階段,共讀擊毀擊傷敵坦克348輛,繳獲敵坦克187輛,另外毀傷、繳獲敵裝甲車77輛,打坦克的技戰術水平和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戰例1: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戰役進程中,志願軍40軍118師352團6連1排於院里地區俠下站西北與美第2師所屬的1個步兵排和5輛坦克展開激烈戰術。這支美軍小部隊是用來遲滯我軍前進的後衛部隊。6連1排作為尖兵排奉命消滅這支美軍後衛部隊。該在行進途中編組了反坦克小組。該小組由1班長、3班副和兩名戰士組成,由副排長率領,並加強1個機槍組(3人),配備輕機槍1挺、衝鋒槍、步槍各2支、卡賓槍1支,攜帶日制磁性破甲備4個(此種破甲雷利用磁性,在距坦克10米處即可吸住,每發必中,很受部隊歡迎),另外每人攜帶手榴彈4枚。該排行進到俠下站北山後,發現正面山坡及左側溝口有敵坦克5輛,步兵30餘人。此時,6連主力亦到達俠下站北山東側。帶領反坦克小組的副排長下令首先殲滅敵步兵,以孤立坦克。反坦克小組和機槍級突然開火,當場斃傷敵20餘人。這時,美軍坦克開始一面射擊,一面逃跑。3班副班長勇猛撲向位於溝口的坦克,將磁性雷投在坦克上將其炸毀。接著,1班長和另一名戰士繞到另2輛坦克側后,將其炸毀。這裡,右側1輛坦克以機槍和向我射擊,1班長中彈犧牲,3班副班長重傷。該坦克隨即被我1戰士炸毀。此時,反坦克小組的磁性雷已經用完。副排長攜帶2個破甲雷追上因過橋而減速的坦克,將2個破甲雷一起扔到坦克上。第5輛坦克也被炸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