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攻城
這次官軍雖然大獲全勝,但自身的損失也不小,五千官兵,重傷死亡的加起來有一千五百多人,其餘三千多人也大多或多或少的帶傷,若是王自用的新兵晚上一點崩潰,這五千官軍可以說要全軍覆滅也不一定。
李鴻基的手下也傷亡了二百多人,讓李鴻基覺得心痛無比,官軍暫時對府谷是沒有進攻能力了,何況官軍手裡還有數千俘虜,若不解決引起嘩變又是一件頭痛的事,王承恩無奈只得吩咐官軍先押著俘虜回榆林,然後再調援軍過來。
這些天官軍只是在城外紮營,並沒有進攻縣城,而且由於要分出一部分人押送俘虜,人數也只有二千人左右,但義軍卻也不敢出城,城中雖然有一萬多人,但老兵只有一千來人,其它都是新兵。
通過這次的失敗,王自用已經看清楚了,上次自己帶著那些新兵出去和官兵打野戰決對是敗筆,如果僅率自己的四千子弟兵出戰,這會兒官軍早已敗了也不一定,趁著官兵休整之時,王自用也在城中加緊練兵,把老兵分派下去,務必儘快練出一支強兵,要讓官兵在府谷的城牆前碰個頭破血流。
一個月後王承恩從各個地方抽掉的援兵已經到了,這次王承恩絲毫不敢大意,將榆林能調的兵都調來了,整個小小的府谷會聚了二萬餘名官兵。
王自用這個月也沒閑著,這一萬多名新兵也訓練的差不多了,另外又抽調了全城的青壯二萬餘人,這些人守城是不可能的,但讓其在義軍的監視在搬運物資,打造守城工具卻沒問題,雖然大部分人都不願幫賊對抗官兵,但在義軍的刀槍下也不得不低頭。
一切準備妥當,王承恩很滿意,自己上次太小看賊兵了,只帶了五千人,差點大敗而歸,這次自己再也不會大意了。
兵馬到齊后,第二天王承恩就升帳點齊眾將,宣布攻城,此時賬內人頭攢動,其中副將,參將數十名,李鴻基一個小小的都司只能派在最後面,李鴻基也是樂得沒人注意自己。
其實攻城戰是李鴻基最不願意打,只會令自己手下白白送命,對自己來說全無意義,但又知道自己躲不過,若是攻城順利還好,若是不順,自己帶來的一千人不知還會剩下多少。
這次攻城,由於準備充分,人員充足,王承恩倒是沒有派上次血戰下來的官兵上場,令副將楊嘉謨,左光先負責,分攻南北兩門,西門由另一副將李國奇負責,三人手下各有五千精兵,王承恩親率中軍八千人在東門,主攻也由一副將宗元率領。
王承恩望著府谷的城牆,只見上面人頭攢動,看到官兵大舉出動,義軍顯然也知道官軍今天會攻城,城頭的守衛人員立馬增加了不少,府谷的城牆不是太高,大概有四丈左右,但這樣的高度只有藉助雲梯才能上去,象一般的疊人法,甚至拋鉤攀沿的方法都用不上。
王承恩看著城頭,吩咐道:「開炮。」
這次官兵準備充分,帶來了五門大炮,可惜不是那種紅衣大炮,而是上萬斤的銅炮,不然直接就可以把城牆轟塌了。不過這五門大炮也夠那些土包子喝一壺了。
隨著傳令兵開炮的喊聲傳來,頓時炮聲隆隆,碗大的炮彈直向城頭砸去,城頭的義軍聽到官軍的大炮一響,確實嚇了一大跳,這些人從來沒有見過大炮,第一次難免被嚇壞,許多人轉身就想逃,還有一些人蹲在地上哆哆嗦噎的發抖。
這次王自用吸起了教訓,將新老士兵混雜在一起,那些想逃的新兵馬上被老兵逼了回來,而在地上哆嗦的新兵也被老兵踢起,多挨了幾炮后,新兵也發現這些大炮雖然響聲挺大,但只要不直接砸上就沒事,慢慢地也放下心來。
王承恩見城上的慌亂停止后,知道再開炮也不會有多大效果,吩咐道:「停止射擊,全軍前進。」
整個府谷四周頓時響起了官軍雄壯的彭聲,城下的官軍都踩著鼓點向府谷城前進。
王自用站在牆頭冷冷的看著不斷逼近的官兵,心理一股熱血涌了上來,上次的恥辱必定要在這裡洗刷,
吩咐道:「等官兵到五十步內再放箭。」
傳令兵一聲一聲的傳去下:「統領有令,五十步放箭,統領有令,五十步放箭。」
隨著官兵的一步步逼近,城頭上的新兵有的已是臉色發白,拉弓的手不可控制的發抖起來,王自用默默的數著,一百五十步,一百三十步,一百步,突然有一個新兵的手太緊張了,手指一松,一箭已經射了出去,這一箭頓時引起許多新兵的反應,箭紛紛射出。
王自用一嘆,這些新兵畢竟只訓練了一個月,第一次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能夠不跑就不錯了,當機立斷,馬上吩咐道:「放箭。」自己一箭射出,頓時將前面一個軍官射倒。
義軍一聽吩咐,緊繃的弦一松,利箭紛紛向官軍射去,剎時傳來卟卟的官軍中箭的聲音,但絕大多數還是由於力道不夠,射在了官兵的前方。王自用看著想起自己的老兵,心中又是一痛,若是開始就守城,有自己的老兵在,這一陣箭雨起碼也可以射死數百名官兵,而不是象這樣只有廖廖數十人。
官兵見義軍的箭軟弱無力,士氣大振,一聲吶喊,向城頭沖了過去,城頭頓時箭如雨下,官軍進入了五十步后傷亡增多起來,而此時的官軍明白只有衝過去才能活命,都毫不遲疑,五十步的距離很短,只幾箭的功夫已衝到城下整個府谷城牆頓時架滿了密密麻麻的雲梯。
義軍早有準備,向長矛對著爬上來的士兵亂捅,滾煬的熱油往下倒去,剛往上爬的官兵發出一聲聲慘叫,更多的雲梯被推倒,往上爬的官后被壓在雲梯下,成了義軍的活靶子。
攻城戰一開始就殘酷無比,官軍的弓箭手也在儘力的往上射箭,試圖壓住守軍,讓牆下的官兵能夠順利地住上爬。義軍也開如有了傷亡,有些被官軍射中還沒死卻倒霉的載下了城牆發出的慘叫聲,衝擊著守城新兵的心靈,但剛剛敵人還沒有接近時害怕的新兵見了血也眼紅起來,身後有明晃晃的督戰隊,唯有向前堵住官兵才有生路,雖然有人因為第一次見血而嘔吐,但也有人變得兇狠起來,見官兵從雲梯上探出的腦袋便一刀剁去。
從開始守軍的慌亂到慢慢鎮定,官兵只覺得進攻變得越來越困難起來,畢竟守軍占著居高臨下的便宜,而且能夠爬上城牆的官兵也有限,往往一人上去,便有四五個義軍圍了過來,很快便被砍死扔下了牆頭,又砸到正在往上爬的官兵,嚴重得打擊著官軍的士氣。
王承恩見天色已晚,再攻下去也沒有效果,便鳴金收兵,正在進攻的官軍大喜,頓時潮水般的退去,義軍又送去幾頓箭雨,此時義軍經歷過這次戰火,射出的箭頓時凌利起來,趁著官軍撤退又殺傷了不少。
當晚官軍統計傷亡時也暗暗吃驚,一個白天的攻擊了傷亡了二千餘官兵,宗元自己的手下也傷亡了五百多人,十分之一的兵力只一天就沒了。
對王承恩諫道:「總兵大人,不能如此強攻了,否則就是攻破府谷縣我軍也是慘勝,得不償失啊。」
王承恩苦笑道:「本部還有選擇么,你看這是剛收到朝庭的旨意。」說罷拿出一副聖旨出來。
宗元忙跪地接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小心翼翼得打開。
只見上面寫道:「將三邊總督楊鶴革職拿問,加延綏巡撫洪承疇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賜尚方寶劍,代楊鶴總督三邊軍務,所遺延綏巡撫一缺,以僉都御史陳奇瑜補授,援剿總兵官俞忠霄,榆林總兵官王承恩,均著革職,暫留軍前效力,所有陝甘兩省及撫鎮文武,總歸洪承疇節制調遣,限期平賊,並命山西總兵曹文詔督率大軍,入陝合剿,賀人龍仍督部大兵,由西安北上,截堵高迎祥南下之路。
王承恩等宗元看完聖旨后又拿出一封公文,道:「這是新任三邊總督洪大人的公文,要求我必須在十日破城,掃除二王。」
宗元大訝,問道:「大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高迎祥敗俞忠霄后,另兩路官軍不戰而退,高迎祥頓時軍威大振,分遣諸將連陷北山各處郡縣,延長知縣萬代芳,教諭譚恩,驛丞羅文奎等,一齊戰死,三邊險要盡被高迎祥佔據,而此時也是楊鶴倒霉,以前招撫的土寇剛好嘩變,又攻陷了數縣,陝西巡撫練國事,巡按吳生飛章入奏,崇禎覽奏,勃然大怒,才有了這道聖旨。
宗元聽聞后嘆道:「如此我軍只有不惜代價,加緊強攻才能完成任務。」
王承恩點了點頭,叫過傳令兵,道:「分傳副將楊嘉謨,左光先,李國奇三人,令其明天務必加緊攻打,不計傷亡,不拿下府谷不許停止攻擊。」
傳令兵應了一聲:「是,」重複道:「加緊攻打,不計傷亡,不拿下府谷不停止攻擊。」
這時府谷城內正是喜氣洋洋,今天的攻城戰除開始義軍有所混亂外,很快就穩住了陣腳,新兵經過一天的戰火洗禮,迅速成長,官軍要想短期拿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王自用大爽,今天總算出了一口惡氣,吩咐士兵加緊巡查,防止官兵趁夜偷城外,在府中大擺慶功酒。王嘉胤和畢忠兩人看了今天官兵的攻城戰後,對守住縣城的信心也大大增加,不由也佩服王自用來,只有他能短短一個月將新兵訓練如此,對自已將所有新兵交給王自用訓練一點也不後悔。
第二天,天一亮,官軍攻城的鼓聲就已響起,三軍得到王承恩的死命,不敢怠慢,鼓聲一起就吶喊著向城牆衝去,殘烈的攻城戰在天亮時就開始了。
王自用大為驚訝,昨天官兵承受了如此大的傷亡,今天還敢如此猛攻,簡直是送死,不過他現在一點一不擔心官兵今天能攻上來,府谷各種守城器具齊全。
當時自己攻下此城時是用偷襲的方法拿下此城,守城器具一點也沒有損壞,除了大炮沒人會操作外,其餘的各種投石器,滾木,擂石等一個勁得朝官軍砸去,各種滾煬的熱油也向官軍拔去,這些本來是官軍用來對抗賊寇身上的,用在官兵的身上同樣有效。
王自用就站在離城頭不遠的地方,身邊親兵如臨大敵,偶爾有一兩支越過城牆的箭支朝這邊飛來,親兵都要緊張一下,王自用卻很輕鬆,他在享受著官兵的慘叫。
李鴻基在後面看著在城下死傷累累的官兵,心裡一陣陣抽痛,那裡也有他的部下,今天王承恩完全沒有留手,全軍都參與了攻擊,李鴻基的部下也末能倖免。
李鴻基看著自己的部下衝鋒在最前頭,只是衝上一半,還沒有衝上城牆就被熱油澆了下來,隨即全身都起了大火,李鴻基彷彿聽到了部下發出的慘叫聲。
心痛得大罵:「張城這王八蛋,叫他不要賣命,一打起仗來就什麼都忘了。」
張城是李鴻基剛參軍時的一個小頭目,兩人本來同級,李鴻基升遷太速,張城便成了李鴻基的部下,現在是李鴻基這隊人馬的第二號人物,此次攻城他便親自帶隊衝鋒,在昨天李鴻基知道自己的隊伍今天要參與攻城后便對張城千叮嚀,萬囑咐,沒想到一攻城,張城便帶頭不要命的往前沖。
一天很快就結束了,官軍除在城下丟下上千具的屍體外一無所獲,在官軍不要命的攻擊下義軍也有了傷亡,但比起官軍來損失卻要小得多,官軍舐著傷口,準備著明天的攻擊。
——————————————————————------------------------------------————————————————————————————---
各位支持啊,把本書頂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