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烽取河山
趙正明點了點頭,心知道這洋人追腥逐利,被他狠宰一刀是確定無疑的,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只有等將來自己派人去上海參股洋行,直接介入軍火貿易才有可能解決,好在他現在最不缺的就是銀子,打下一座城池便是一次財富爆發。
「溫兄弟,銀子我照單全付,不過我有個要求,下次你再來的時候,一要多備火槍,一百兩銀子是吧,我預訂五百桿,銅帽、洋葯也需齊備,二是要兩門洋炮,不知道你辦得到嗎?」
「洋槍沒有問題,還是封箱裝運,大清的官兵不敢查洋商貨物,但是洋炮,不知道大人要什麼樣的?12磅應該夠用了,不過運輸有些麻煩,如果大人肯多出些銀子的話,還是有辦法的。」溫那治一聽這採購清單,兩眼都眯成了一條縫,這可是超過十萬兩銀子的大買賣。
「就是12磅的,還是那句話,銀子不是問題,但是貨一定要好。」趙正明記得這種12磅的火炮似乎是近代淮軍的重要裝備,立刻便定了,扭頭見劉正林似乎有話要說,便擺了擺手,「德興阿,你帶這位溫那治先生去卸貨。」
溫那治習慣性的聳了聳肩,和劉正林打了個招呼,便跟著德興阿出了大帳。
劉正林一直等到溫那治帶著扛夫退出大帳,這才從懷裡取出一封信恭敬的交給趙正明:「這是劉將軍給大人的親筆信。」
趙正明點頭接過,雖然是正體豎寫的毛筆字,但他基本上都能認識,大意就是希望太平軍能向上海這邊靠攏,趙正明立足蘇南,雙方可以彼此呼應,同時劉麗川還很客氣的解釋了不能將上海作為國際共管自由地的理由,無非是洋人奸詐,不足為信。
「大人,劉將軍想請大人派一路天兵去松江、嘉定,一來可與上海縣城相互照應,二來也可方便大人就近獲取洋槍洋炮。」劉正林道。
姜方懷一直站在趙正明的身後,聞言笑道:「不瞞這位將軍,我家大人不日便要去取蘇州,兵力有限,恐怕暫時沒辦法分兵去松、嘉,況且劉將軍已經佔領了上海縣城,順天候此時發兵,不見得有什麼用處。」
劉正林上次來的時候沒有見過姜方懷,自然是不認得他,但見他在趙正明身後站著,想來也是順天候比較親近信任的人,便道:「眼下清妖的確不足為慮,只是英、法洋夷近來多有異動,劉將軍擔心洋人萬一和清妖勾結,事情就不太好辦,如果大人不方便的話,劉將軍讓在下問順天候大人,上海戰事萬一不利,大人是否可以出兵救援?」
「這個是自然,」趙正明介面道,「你回去告訴劉麗川,上海這個地方他想長期堅守,對洋人做些讓步那也是沒有辦法的,此外,如果情勢有變,我也會儘力相助。」
劉占林拱了拱手:「在下代大明將士謝過順天候趙大人。」
「還有一件事我想問問你,你們佔領了上海縣城,有個清妖官吏叫吳健彰的,你們抓到沒有?」趙正明問道。
「抓到了,不過又給放了。」
「放了?為什麼?」
「有個浸信會的神父晏瑪泰說是和太平天國天王陛下是同宗教友,出面保了吳健彰,劉將軍在廣州時也曾聽說天王陛下師從浸信會羅孝全神父,因此才將吳健彰放了。」劉占林解釋道,「聽說吳健彰去了法租界,大人問此人是?」
趙正明擺了擺手,他問起吳健彰到並不是對此人有什麼好感,實在是前兩天攻克無錫的時候有個潮勇哨官說吳健彰正在上海與洋人商談借兵助剿的事情,這原本也不算是什麼新鮮事,可這個哨官說吳健彰派人給那些洋人送的禮物居然是青春年華的少女,實在是太過不堪了,趙正明當時就氣的大罵,說什麼下次抓到他也要狠抽一頓。
二十桿洋槍對於左二軍來實在是杯水車薪,毫無用處,但對於趙正明新組建的貼身講武堂來說,就是非常有用了。
根據姜方懷的建意,結合百年後的軍事經驗,趙正明在離開常州之前便下令將各營中粗通文墨,體格健壯的非廣西藉良家子弟抽調編入到他的順天候尉之中,精挑細選出之後,實際編入講武堂的士兵只有一百人,雖然人數遠遠低於趙正明的預期,但的確是左二軍最為精華的部份了。
自然,趙正明以順天候的身份兼任了講武堂的校長,除了弓、馬訓練交給德興阿負責外,思想教育,主要是忠君愛民的傳統儒家教育全部交給了姜方懷,至於軍事理論和軍事歷史的教育,則全部由趙正明親自負責講授,穿越一百年做了回校長,他還是頗有些得意的。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里,趙正明並不需要一支如何通曉民族大義的軍官團,他需要的是一支懂得完全服從,不折不扣執行命令的軍官隊伍。什麼是民族大義,什麼是國家未來,這些東西對於這些連國家是什麼,民族是什麼都完全沒有概念的年青人來說,實在太過於深奧了,而且在他看來,正是因為缺乏忠誠於領袖的軍人意志,才會造成很多軍閥的手下幹將會被對手花錢收買的情況,自己身為穿越客,說什麼也不會走這個彎路的。
於是,講武堂的校訓就被趙正明大筆一揮「矢智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為民先鋒」,這其中的忠,便是絕對的服務與效忠他趙候爺了。
按講武堂的暫時編製,十個人的小隊便可以分到兩桿洋槍,對於習慣了鳥槍火銃的太平軍來說,使用這種前裝洋槍並非過於困難,趙正明真正頭痛的卻是如何能訓練士兵們習慣於像洋人那樣排著整齊的隊伍衝鋒,這個就不是趙正明所長的了,因為他自己都不知道這種橫隊到底該怎麼走,電影里看到的似乎還得找幾個小孩來敲鼓?考慮再三,還是讓劉占林回上海后幫他聘請幾個洋教官,要求也很簡單,一定得是普魯士現役,或者退役的軍官,隨便拉個洋騙子來混吃混喝他可不答應。
劉占林的到來,只不過是趙正明圍攻蘇州計劃中的小小插曲,姜方懷說的很清楚,劉麗川的大明國主要是廣東、福建的會黨組織構成,這種組織倒賣軍火,橫行鄉里,稱霸一方還行,真要是開國立業,那是絕對成不了的,眼下他們勢頭正盛,與他們合作那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他們也不會覺得你的好處,倒不如等他們手忙腳亂的時候,再來個雪中送碳,一口吃掉比較划算,而趙正明的眼睛,仍然緊緊的盯在了離滸墅關不遠的蘇州城。
各種渠道傳回來的情況顯示,蘇州這座千年古城將會成為他領兵以來最為棘手的一塊硬骨頭,得知太平軍攻下無錫之後,蘇州的城牆再次被加高加厚,部分易攻難守的地段還在城內修了月城,城外數千間民房也被一把火燒了個乾淨,使得攻城路線完全暴露在守城炮火之下,更要命的是,為了防止太平軍屢次使用的挖地道炸塌城牆的招術,清兵還在蘇州城外挖了兩道環城壕溝,還從陽澄河引水灌滿了內側壕溝,素有威名的兩江總督江忠源統率著各路清兵近萬人屯守堅城,想要輕易攻下蘇州城,那是千難萬難。
「運河旁的文昌閣既失,蘇州西北大門洞開,」姜方懷陪著趙正明站在望樓上,遠遠打量著蘇州城外的地形,那些不久前剛剛熄滅的大火余跡還時不時的揚起淡淡的青煙,殘垣斷壁之間幾隻野狗發了瘋一般的跑來跑去,目視之間,竟是看不到一個人影,見趙正明一直默然不語,姜方懷勸道,「大人,潼關雖險,畢竟項羽曾入之,曹操曾入之,劉裕曾入之,安史叛軍亦曾入之,劍閣雖險,畢竟邢巒曾入之,尉遲迥曾入之,郭崇韜曾入之,王全斌曾入之。長江雖險,畢竟晉師曾渡之,隋師曾渡之,宋師曾渡之,元師又曾渡之,何況蘇州?大人又何需躊躇?」
趙正明搖了搖頭,他並不是在為攻打蘇州城擔心,在他看來,任何堅城在合適的攻城法則之下,都是必破無疑的,蘇州雖大,卻終究大不過天京去:「方懷,我在想,自古以來的仁君不過停留在書本上罷了,兵無善戰,攻打蘇州城只不過是開始,之後還有許許多多的蘇州,如果每次都是屍山血海,每次都會讓百姓們家破人亡,這天下,得用多少百姓的血淚才能堆起來啊。」
「大人,山川壯麗,神州如畫,人,不過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烽火連營,四海沸騰,萬姓號泣,自古以來的帝王霸業從來都只有四個字而已。」姜方懷看著負手而立的趙正明,從太湖上吹來的晚風輕輕的忽然讓他的情緒有些激蕩,就在他的腳下,成千上萬的士兵正在整軍備戰,號角與戰鼓的聲音此起彼伏,咧咧的戰旗之下,是一門門千斤重的火炮,而炮口,全都對準了遠處那青煙環繞中的蘇州城,如果眼前的年青人要的是天下,那他自己要的就是扶佐英主成就霸業的名臣偉業吧?
「四個字?」過了許久,趙正明才淡淡嘆了一聲,「那是烽取河山啊!」
PS:疏忽了,把普魯士寫成了德國,哈哈。
1溫那治這個人歷史上確有其人,算是比較早與太平軍天進行軍火貿易的洋商之一。見史載如下:在1853年3月,即有「洋人自上海以大輪船泊下關,……出其槍械、火藥示賊軍,賊大喜,鼓吹迎其酋入城,與之聯教通款,俾常接濟軍火,……洋人大獲其利。((清)王之春:《清朝柔遠記》,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59頁。又見(清)夏燮《中西紀事》,嶽麓書社1988年版,第149頁。)」幾個月後,這位名叫嘞吶吐(即溫那治)的英商又雇傭二隻寧波釣船,裝載洋槍200桿、洋刀100把及火藥、洋硝等物,「至鎮江賣給賊匪」。
馮風可以說,本小說中的人物、小的細節故事是完全出自歷史上的真實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深入挖崛,當然,小說的主線還是架空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