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糧食戰爭【1】
第312章糧食戰爭【1】
湖廣熟,天下足。
這是一個為人熟知的諺語,然而到了晚清時候,這一句話已經成為歷史。至少這個湖廣,已經不再包括廣東了。
隨著清朝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開放商貿港口,廣東貿易也越發繁榮。同時作為最早接觸西方世界的廣東,也是最早一批購買機器建立廠房的地區。慢慢的廣東越來越多的田地被填平,改而建設為廠房、作坊。
不僅僅是田地減少,田地上的作物也出現不少的改變。鴉.片,廣東是最早也是唯一的鴉片輸入口,在暴利的誘惑下,不少農民放棄種植稻米,轉而種植經濟價值更加高的鴉.片。
即使不種植鴉.片,農民也紛紛轉而種植比稻米更加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當時就有記載在廣州附近的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番禺、東莞、增城等縣,「蔗田兒與禾等矣」【種植甘蔗的數量和稻米數量相等】,在南海、順德一帶,種有很多荔枝、龍眼,甚至「以稻田種者」【用稻田來到種植荔枝、龍眼】。
種種情況下,自然導致廣東省的穀物產量一路走低,廣東省的人口卻是一路走高。
由於廣東省的繁榮,很多百姓都可以生育更多的孩子,而外省的流民也知道廣東的繁榮,為了求活,紛紛來到廣東省尋求活路。
嘉慶十七年,也就是一八一二年的時候,廣東省人口才一千九百萬人多一些。三十八年過去后,道光三十年,一八五零年,廣東省人口已經有二千八百一十八萬人。增加了差不多一半的人口。
人口的劇增,讓廣東省很多城鎮繁榮異常。像當時的佛山鎮,街市「綿延十餘里。煙戶十餘萬」,「挾資以賈者什一。徒手而求食者什九」。
從此之後,廣東省已經不再是糧食出口大省,轉而變成糧食進口大省。
鄂彌達在《清豫備倉谷以利民生疏》中說:「竊照粵東濱海環山,民稠土狹,廣州省會及佛山、龍江各市鎮,商賈雲集,本地所產谷石,豐歲僅敷民食。不能應省鎮商賈之需。」
乾隆末,兩廣總督孫士毅也說:「竊惟粵東地方,居民繁庶,商賈充盈,就廣州一府而論,需米之多,又倍於他郡,偶遇粵西谷船稀到,糧價即不免驟昂。」說明廣東省城市食米的緊張。
不僅僅是廣東省,廣東省臨近的福建省城市發展雖遜於廣東。但因「閩中土瘠民貧,產米有限,向來仰食上游。近生齒浩穰。上游又常禁鄉不糶,外境其來者亦不足以濟福州,則於泉、漳同仰食於台灣」。
福建還有「外來不至,豐歲亦歉」的說法,換成白話文:如果外來的糧食沒有送到,即使是豐收年份也等同於歉收。
那麼廣東的糧食哪裡來呢?
乾隆《河源縣誌》載:「粵東人稠地窄,米穀不敷,仰賴廣西,兼資湘楚。」
這句話大意就是說。廣東人口密集地小,米穀不夠吃。全靠廣西和湖南等地。
這些南運的湘米,大多通過湘江支流耒水。越五嶺再人北江,供應粵北等各府州縣。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朝政府為了補足廣東各州縣的倉谷,從湖南調撥「溢額谷三十萬石」,那是由湘江經廣西桂林、梧州,再轉西江,運人廣東的。
不過由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他們的糧食需要量越來越大,而產糧最多的川湖等省,運出的米穀又越來越多地選擇運往江蘇、浙江等省份。這對同樣需要糧食的廣東、福建兩省,必然會有所影響。
從康熙中後期起,閩粵海商在往暹羅越南、呂宋等國外貿易中,見那裡稻穀豐熟,價格低廉,運輸也比較方便,常捎帶進行糧食貿易。這樣又開闢了從國外運入糧食的新門路。清朝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康熙六十一年(1722),專門下詔要求暹羅國運米三十萬石,到福建、廣東和浙江寧波進行平糶,並免收關稅。
雍正二年(1724)又規定:凡暹羅等國運米船隻,所有隨帶商品一律免稅。
乾隆八年(1743)。更進一步作出決定:「嗣後凡遇外洋貨船來閩粵等省貿易,帶米一萬石以上者,免其船貨稅銀十分之五,五千石以上者,免其十之三,其米聽照市價公平發糶。若民間米多,不須糴買,即著官為收貯。」
對於中國商船赴南洋貿易的,也鼓勵運米回國,還按照去往地點,制訂了運米規則:如到暹羅的,大船必須帶米三百石,中船二百石。
去噶喇巴的,大船二百五十石,中船二百石。
去呂宋、柬埔寨、柔佛等地的,大船二百石,中船一百石。
往安南、丁家奴、蘇祿等地的,中船各帶米一百石。後來雖一度取消了必須帶米的規定,但又訂出新的獎賞條例,凡中國商民載米回國,按數量多寡,可以得到從九品頂戴直至七品或把總職務的榮譽官銜。
由於清朝政府的大力提倡,加上閩粵等省的實際需要,從暹羅等國進口的糧食不斷增加。大致呂宋的米穀多運往福建,越南、暹羅等國的糧船,大都在廣東交卸。除了廣州、廈門等城市外,其他港口也有進口糧食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越南稻穀豐收,閩粵船隻紛紛開赴糴買,其中僅廣東澄海縣,從十二月初九日至二十五日間,呈請赴越購米的,就有陳林啟、張順發等19艘。
根據廣東省海關報告:道光十年(1830),廣州共進口糧船15艘,裝米5965000餘斤,谷1220400餘斤。十一年,船17艘,米5920500餘斤,谷928000餘斤。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前。糧船29艘,裝米12264000餘斤,谷15萬餘斤。進口糧食的數量節節攀升。
然而現在一夜間出現大變了。
就在宋哲猜測出朱爾典的計劃核心的時候,經過多日的布置。朱爾典也發動他的計劃了。首先是越南禁止糧食出口。而菲律賓等地也由於爆發戰爭的原因,不可能出口糧食。
緊接著是朝廷頒布聖旨,今年漕糧加運一百萬石。一石一百二十斤,這可就相當於一千二十萬斤糧食。
滿清朝廷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加運糧食的,因為之前戊戌政變中,北方糧價高升,北方百姓家家戶戶都爭先搶購糧食,哪怕漕糧來了好幾批。價格也沒有降低太多。另外因為戰爭的緣故,糧倉裡面的糧食也消耗不少,朝廷需要填補糧食缺口。
這一百萬石糧食,卻不僅僅是各省運送一百萬糧食到北京那麼簡單,而是要求各省運到北京的糧食有一百萬石。
或許有人奇怪了,征一百萬石糧食運送到北京,和到北京糧食有一百萬石有什麼區別呢?
這裡面區別就大了。
從南方到北京距離可不近,古代交通又不方便。運送的人也要吃飯啊,路途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意外啊。陸路運送可以遇到流民、山賊打劫,海上也有海盜。而且說不定遇到暴風雨沉船了。故而每起運本色正糧一石,往往加耗三斗、四斗不等。換言之除了一百萬石糧食外,衙門還會徵收三到四成的損耗。
身為漕運總督的宋哲。更清楚朝廷一年漕運糧食達到四百萬石,再加上損耗,本來從南方徵調的糧食就達到五百六、七十萬石了,再加上這一百萬追加增調,南方各省糧食一路飆升。
別的地方宋哲不知道,廣州城的糧價宋哲卻的深有體會。過年的時候,各種物價基本上都漲了幾分,現在越南、菲律賓的糧食進口都斷了,再加上漕糧追加徵收一百萬石。原來一石稻米價格大概是一兩一錢的。過去十天時間,糧價已經高漲到一兩四錢。
這造成了民間的恐慌。搶購的情況已經開始出現,可以預計很快糧食就會趁機抬高價格。
廣東巡撫鹿傳霖返鄉祭祖。廣東布政使岑春煊雖然不喜宋哲,但他也沒有趁機怠慢政務,扯宋哲的後腿,得到糧價高漲的消息后就急匆匆的來找宋哲商量。
宋哲看到岑春煊來求見,怔了怔,他有些驚訝。宋哲也沒有避忌,他可不想身邊埋下一枚炸彈,岑春煊剛剛進來,宋哲便問道:「朝廷加征一百萬漕糧,藩台不知道嗎?」
言下之意,朝廷要對付我,你這維新派、帝黨幹將不是應該扯我的後腿的嗎?如果你想來搞什麼陰謀詭計的,感覺走人吧,小心哥翻臉。
岑春煊左右看了看,見奉茶的小廝已經下去,旁邊沒有人,他也不掩飾,冷冷看了宋哲一眼,說道:「下官雖然是維新派幹將,但之所以信維新是因為維新可以救國可以救民。如果維新不能夠救國救民,下官當棄之。現在下官來求見制台大人,為的正的廣東、廣西二省百姓之口糧。」
宋哲知道岑春煊的話並沒有表面上那麼大義凜然,恐怕也有估計幾分故鄉情分在裡面,岑春煊的老家是廣西。不過岑春煊能夠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和宋哲站在同一戰線上,也叫宋哲對岑春煊另眼相看。
點了點頭,宋哲對岑春煊說道:「坐吧。」
岑春煊不發一言的在宋哲所指位置上坐下來。
宋哲接著說道:「糧食的事情,本官早有計較,已經發電報到台灣,讓台灣準備大量糧食海運到廣東。為了防止出意外,本官還讓台灣水師安排軍艦護航。」
岑春煊微微鬆了一口氣,說道:「如此就好,只要這個消息公布出去,想來糧價很快就可以緩下來。」
宋哲搖了搖頭,臉色有些沉重的說道:「不,不能夠公布消息。」
說到這裡,宋哲深深的看了岑春煊一眼說道:「這次是誰針對本官,藩台想來心裏面也知道幾分。他們為了對付本官,不惜拉上兩廣百姓,如果知道糧食的事情后,你說會做出怎麼樣的事情?」
岑春煊怔了怔,嘴角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說道:「既然如此,制台大人還敢告訴下官?難道就不怕下官這次來是打探情報的嗎?」
宋哲不以為然的笑了笑,說道:「我宋哲不敢說看人百分百準確,但這些日子接觸以來,本官也可以感覺到藩台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人,細作這樣的事情,你是不屑於做的。」
岑春煊聞言,不由哈哈大笑,看向宋哲的目光緩和了幾分敵意。
笑聲散去,岑春煊臉色重新凝重起來,說道:「台灣糧食快到的消息不能夠公布,但壓制廣州城高漲的糧價也是勢在必行,否則哪怕壓下這次糧價危機,廣州城,不,廣東省內的百姓也元氣大傷。」
宋哲點了點頭,深表認同的說道:「這的確是一個問題。這樣吧,你親自出馬,宴請廣州城內的大糧商,宴會上再逼這些糧商降低糧價,至少不繼續抬高糧價。另外一方面本官讓警察局捉幾家抬價最歡快的小糧商殺雞儆猴。恩威並濟之下,想來這些糧商也知道應該怎麼做的。」
岑春煊皺皺眉頭,有些不快的說道:「居然讓本官親自宴請這些低賤的糧商,這未免太抬舉他們了。讓廣州知府去不就可以了嗎?」
雖然清朝末年商人地位抬高了不少,如胡雪岩、盛宣懷等。
然而胡雪岩、盛宣懷這些人都是依靠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才崛起的,總體而言,晚清社會上官員還是比較鄙夷商人的。這大概和官員權力比較大,往往可以一言決定商人的生死有很大關係。就好比人,會重視可以被你輕易捏死的螞蟻嗎?
宋哲心思流轉,對岑春煊安撫道:「確實,可以讓廣州知府去辦理,但我們現在不是要倚重這些糧商嗎?如果由藩台出面,這些糧商豈會不受寵若驚?敢不給藩台你面子嗎?這雖然自然就十拿九穩了。如果由廣州知府出面則不然,恐怕想擺平這些糧商,說不定要耗費上幾天時日。」
岑春煊也知道宋哲的話有道理,雖然心裏面依舊有些不情願,但岑春煊還是點頭說道:「好吧,這宴會下官會親自出面處理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