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背景六

三國背景六

關於鐵蒺藜骨朵...

《三國演義》的蠻王沙摩柯,《水滸傳》方臘手下大將龐萬春的副將雷炯、計稷,都是用蒺藜骨朵這種兵器。《晉書?五行志》:「蒺藜有刺,不可踐而行」,人工用鐵製造的就是鐵蒺藜;骨朵,則指長柄的錘。將骨朵的鎚頭作成有刺的蒺藜狀,就是鐵蒺藜骨朵。骨朵是在宋代開始從史書中出現,見於《宋史?禮志》、《金史?儀志》注、《清史稿?輿服志》注,骨朵幾乎與以前的鉞一樣,清一色是儀仗用的兵器。

比起蒺藜骨朵,蒺藜比較常見,灑在路上扎人、馬的腳,以阻擋敵軍。蒺藜的應用方式很多,南宋抗金的扈再興,夜間布下鐵蒺藜,清晨假裝撤退,殺傷七八成的追擊金兵。西夏進攻北宋大順城,守將蔡挺先在城邊河水中布下鐵蒺藜,夏人馬匹渡水紛紛跌傷,以為若有神助。也有反效果的例子,後周世宗柴榮親征南唐,南唐守將劉彥貞將拒馬裝上利刃,用鐵索連結,布下鐵蒺藜;後周軍了解到敵方膽怯,一戰而破。更有反用的例子,李復叛亂,韓世忠追剿,所統兵馬不到千人,韓世忠布下鐵蒺藜自塞歸路,眾軍死戰破敵。

關於鐵脊蛇矛...

「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謀,使一條鐵脊蛇矛。」「程普挺鐵脊蛇矛出馬,與蔡瑁交戰。不到數合,蔡瑁敗走,堅驅大軍,殺得屍橫遍野,蔡瑁逃入襄陽。」這是《三國演義》僅有的兩段關於鐵脊蛇矛的敘述。史實中程普的英勇並不遜色於小說,《三國志?程普傳》:「策嘗攻祖郎,大為所圍,普與一騎共蔽扞策,驅馬疾呼,以矛突賊,賊披,策因隨出。」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矛的武將,整部《三國演義》除了程普與背叛呂布的魏續之外,只有張飛、張苞父子兩人,同時也是曝光率較高的,獨特的程度並不下於關羽父子。

至少在《公孫瓚傳》、《丁奉傳》、《賀齊傳》都分別提到公孫瓚、丁奉、徐盛使用矛來作戰,與戟一樣,矛在漢末三國時代是最普及的長柄武器,舉凡士人的正規兵器到皇宮大內皆然,所以在《三國志?高貴鄉公紀》注引《魏氏春秋》可以看到成濟是以矛刺穿魏國皇帝曹髦;《三國志?虞翻傳》注引《吳書》也提到了虞翻持矛護衛孫策。程普最具體的一則故事是描寫他與周瑜間的關係,後來呂蒙就引用這件事勸孫權能全權委任於他。

關於三尖刀...

《三國演義》第14回,袁術進攻劉備:「乃使上將紀靈起兵十萬,殺奔徐州。兩軍會於盱眙。玄德兵少,依山傍水下寨。那紀靈乃山東人,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後來,關羽「出馬與紀靈大戰。一連三十合,不分勝負。」不過邪門的是,能與關羽大戰,不分勝負的紀靈,一遇到張飛,「張飛更不打話,直取紀靈。斗無十合,張飛大喝一聲,刺紀靈於馬下。」另外趙雲在長阪坡遇到曹洪的部將晏明,「持三尖兩刃刀來戰趙雲。」全作中只有這兩位是以三尖刀作為武器。

到了《水滸傳》,用三尖刀的人可就多了,九紋龍史進、節度使梅展、樞密使鈕文忠、車騎將軍周昂、大遼副統軍賀重寶、北方玄武水星大將曲利出清,甚至賊將滕戣,用的都是三尖刀;其中還有「久在華州城外住,舊時原是莊農,學成武藝慣心胸。三尖刀似雪,渾赤馬如龍。體掛連環鐵鎧,戰袍風颭猩紅,雕青鐫玉更玲瓏。江湖稱史進,綽號九紋龍。」贊史進的句子。三尖刀其實象劍一樣,是一種雙刃的武器;後來《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的二郎神楊戩用的也是三尖刀,因此也常以「二郎刀」來稱呼。

關於大斧...

曹軍的猛將徐晃,以大斧與許褚、關羽等交鋒;「楊奉,韓暹,領兵攔路。徐晃當先,大叫:『曹操欲劫駕何往!』操出馬視之,見徐晃威風凜凜,暗暗稱奇;便令許褚出馬與徐晃交鋒。刀斧相交,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揮大斧直取關公。公大怒,亦揮刀迎之,戰八十餘合。」《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使用斧頭的武將,像汜水關前韓馥的大將潘鳳,長阪坡下夏侯惇的部將鍾縉,諸葛亮北伐時夏侯楙的先鋒韓德。劉備東征時孫桓的部將李異,使一把「蘸金斧」;荊州零陵郡太守劉度的部將邢道榮,姜維北伐時司馬昭的先鋒徐質,都是用一把「開山大斧」。

史實中的徐晃,不是只有匹夫之勇的戰將,而是一位有戰術智能的大將。他的代表作當推襄樊之戰,在曹操的詔令中得到:「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的稱美。關羽與徐晃都是司隸河東郡人出身,在《關羽傳》注有「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的記載。

關於丈八蛇矛...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英雄三結義〉,中山郡大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劉關張鑌鐵一千斤,張飛就在此時打造了丈八點鋼矛,也就是「丈八蛇矛」。張飛使矛於史有據,《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追擊到當陽縣長阪,當時張飛「將二十騎拒后。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這段就是《三國演義》第42回情節的取材所在。張飛是北方謀士程昱、董昭等廣知的「萬人敵」;跟隨劉備寄居曹操籬下時,張飛還被拜為中郎將。敵人們自然不敢接近。

與青龍偃月刀不同的是,「丈八蛇矛」是於史有據的兵器。《晉書?劉曜載記》提到,公元323年,前趙皇帝劉曜攻擊自稱涼王的陳安,「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近交則刀矛俱發,輒害五六;遠則雙帶鞬服,左右馳射而走。」由於愛民,後來還有「丈八蛇矛左右盤,十盪十決無當前」的歌謠傳頌。《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死後,兒子張苞承繼了丈八點鋼矛,也是為了滿足讀者群的缺憾。

關於雙鐵戟...

《三國志?典韋傳》記載:「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寫得如畫。公元197年,典韋為曹操英勇捐軀;243年,魏帝曹芳詔令在皇家宗廟祭祀樂進、朱靈與典韋等故臣。

雙戟的故事更為特別,除了眾人熟知的典韋雙戟,孫權曾親自駕馬射虎,結果老虎反擊,馬匹受傷,危急之際孫權用雙戟投射,老虎退卻,最後終於被獵捕。孫權年輕氣盛,很喜歡射獵老虎,張昭基於危險而勸諫,孫權改作射虎車,不設頂蓋,從窗口射擊,常有猛獸衝到車旁,孫權就伸手撲擊,張昭每每勸諫,孫權仍以此為樂;孫家似乎有親身涉險的血統。另一個雙戟的故事發生在江東的甘寧、凌統兩位將領身上,甘寧對凌統有殺父之仇,一次聚會中凌統舞刀,甘寧也起身舞雙戟,幸虧呂蒙舞刀、盾隔開兩人,免除一場衝突。凌統是孫權僅次於呂蒙的愛將,史稱「有國士之風」;甘寧更是富有經驗與思想的猛將,可惜他在《三國演義》38回中並不遜於魯肅的戰略主張卻常為人所忽略。

關於青龍偃月刀...

《三國演義》第一回,劉關張得到鑌鐵一千斤,關羽打造青龍偃月刀,自此展開寶刀、寶馬的傳奇。青龍刀又有一奇名「冷艷鋸」。虎牢關三戰呂布有詩說道:「酣戰未能分勝敗,陣前惱起關雲長;青龍寶刀燦霜雪,鸚鵡戰袍飛蛺蝶。」青龍刀與赤兔馬完全是關羽的辨識標記,連在乘雪破羌兵時,都安排了一段「只見雲霧之中,隱隱有一大將,面如重棗,眉若卧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的顯聖情節。

其實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現的兵器。到了宋朝龔聖與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寫道:「大刀關勝,豈雲長孫?雲長義勇,汝其後昆!」已經存在關羽用大刀的形象,經過平話藝術人的塑造,也才醞釀出後來的青龍偃月形象。後來《水滸傳》的大刀關勝,就是根據關羽形象而來;史實中的關勝,只在《宋史?叛臣列傳?劉豫》有提到他是濟南府驍將,而被劉豫殺害的一段短暫記載。《三國演義》還安排了一段關興從殺父仇人潘璋奪回青龍寶刀的情節,也是讓讀者們心理的缺憾得到滿足的一種筆法。

關於方天畫戟...

就如赤兔馬一樣,方天畫戟也可說是溫侯呂布的辨識標記。最具代表性的情節,當推射戟轅門一節了,這在《後漢書?呂布傳》記載公元196年,袁術派紀靈攻打劉備,呂布出兵勸和,「布謂靈曰:『玄德,布弟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乃令軍候植戟於營門,布彎弓顧曰:『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鬥。』布即一發,正中戟支。靈等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

有詩稱道:「虎斤弦響弓開處,雕羽翎飛箭到時。豹子尾搖穿畫戟,雄兵十萬脫征衣。」其實呂布並非多麼想保護劉備,而是為了要避免袁術從中取利,一種宣示性的動作。畫戟兩側的「月牙」還具有劈砍的作用,《三國演義》中呂布在虎牢關就以此砍下武安國的一隻手。而方天畫戟在書中也不是呂布的專利,例如夏侯惇軍的鐘紳,孫權軍的宋謙、賈華,南征遇到的鄂煥,韓德的兒子韓瓊等等。呂布最後的下場是「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空如赤兔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說明了匹夫之勇並非萬能,智能才能決定成敗。

關於爪黃飛電...

《三國演義》第20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曹操騎爪黃飛電馬,引十萬之眾,與天子獵於許田。」是寶馬「爪黃飛電」唯一登場的橋段。《三國志?關羽傳》注提到:「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許田射獵故事是有材料可循的。就像作者從《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訪諸葛亮「凡三往,乃見」短短的記載,能發揮出第37回〈劉玄德三顧草蘆〉整整一回的三顧故事,這就是文學家驚人的藝術創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第42回,作者將關羽「怒曰」改寫為「嘆曰」。把劉備等人到達夏口在長江邊飄搖,關羽說這話時的義憤填膺,加以更改,這正是考量到後來的華容義釋,盡量減低兩事之間的矛盾。在認識到史實人物的實際形象之餘,我們也不禁對藝術家在一字、一句的斟酌上表現出的細膩與執著,感到由衷的拜服。

關於的盧馬...

《三國演義》第34回,劉備替劉表掃蕩江夏叛將,趙雲刺殺張武,奪得一匹千里馬;後來劉表稱讚這匹駿馬,劉備便贈送劉表。劉表的謀士蒯越勸他勿騎此馬,相術上稱為「的盧」,乘者則妨主。《三國志?先主傳》注有段故事,提到劉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至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乘浮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謝之,曰:『何去之速乎!』」

蘇軾一篇古風提到躍馬檀溪故事:「耳畔但聞千騎走,波中忽見雙龍飛。西川獨霸真英主,坐上龍駒兩相遇。」簡單的素材,卻能藉以體現劉備之於劉表、蒯越等人的非凡見識,並帶出伊籍、徐庶兩位輔臣,這就是藝術家的妙筆生花。也有說法以為劉備與龐統換乘的坐騎就是的盧,也符合「妨主」之相;不過若真如此,那麼的盧一定不像赤兔這般「無半根雜毛」渾身純白,不然蒯越看到的「額邊白點」又要如何解釋呢。

關於絕影...

《三國志?張綉傳》記載,公元197年,建忠將軍張綉歸降曹操。曹操收張繡的嬸娘作為妻妾,張綉感到難堪,曹操得知,秘密計劃殺害張綉,結果計劃泄漏,張綉揮軍襲擊曹操,曹操逃亡。《三國演義》在第16回這段情節中,曹操所乘一匹坐騎,後來在第18回還被祭祀的無名「大宛良馬」,在《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的記載是:「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並中公右臂。」絕影若真的是大宛馬,則稱為寶馬絕不為過,因為是漢武帝特別派出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奪取,讓烏孫馬改名「西極」而獨佔「天馬」之名的汗血馬。

曹丕《典論?自敘》提到,由於他八歲就學騎馬,在這次事件「時余年十歲,乘馬得脫。」有可能讓曹丕留下很深刻的可怕回憶。同樣也在這次事件中,曹操永遠地失去了出身孝廉,本來最可能成為魏國太子、開國皇帝的長子曹昂。《三國志?武帝紀》註記載:「昂不能騎,進馬於公,公故免,而昂遇害。」也因此,曹操的元配丁夫人傷心欲絕,終於與曹操離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流氓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三國之流氓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三國背景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