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背景五

三國背景五

寶物介紹

關於雙股劍...

《三國演義》第一回,劉關張結義,有冀州中山國的張世平、蘇雙兩位大商人到張飛的莊園來訪,很高興劉關張能討賊安民,便資助良馬五十匹、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於是由良匠打造雙股劍、關刀、蛇矛;劉備跟隨校尉鄒靖討賊有功,成為中山國安喜縣的縣尉。漢靈帝死亡,大將軍何進殺上軍校尉蹇碩,中常侍張讓、段珪等謀殺何進,袁紹入宮殺盡宦官,董卓進京弄權,袁紹、袁術、曹操等逃離京師,天下大亂,函谷關以東各州、郡推舉袁紹為盟主,起兵討董;虎牢關前,關羽、張飛夾攻呂布,劉備拔出雙股劍來助戰,呂布力窮而走。公孫瓚表薦劉備擔任青州平原國的國相,青州北海國國相孔融被圍,為劉備所解救;接著曹操進攻徐州,所過之處,攻陷城池進行屠城,徐州牧陶謙告急,平原國國相劉備來救,張飛、于禁戰到數回合,劉備執雙股劍指揮兵馬大舉推進,于禁敗退。後來劉備入川,龐統警告楊懷、高沛可能行刺,「玄德乃身披重鎧,自佩寶劍防備。」這邊已無從判定是否仍為雙股寶劍。

關於倚天劍...

趙子龍單騎救主有段夾敘:「曹操有寶劍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虹。倚天劍自佩之」。曹操用劍的記載,一次是《曹瞞傳》提到他為正軍法「援劍割發以置地」;一次就是《三國志?武帝紀》註記載「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太祖就是曹魏的太祖曹操;也因而留下「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句子。

倚天劍成名甚早,若無後來的青龍偃月刀,倚天劍的名氣才是頂尖。倚天劍大致典出與屈原同為楚辭名家,宋玉〈大言賦〉的「長劍耿介倚天外」;到了唐代,李白〈司馬將軍歌〉「手中電曳倚天劍」;貫休〈少監三首〉「倚天長劍看無敵」;楊巨源的「倚天長劍截雲孤」;皎然的「倚天長劍橫諸紳」;李嶠〈劍〉「倚天持報國,畫地取雄名」;張喬〈華山〉「誰將倚天劍,削出倚天峰」;白居易「手提倚天劍,重來親指畫」;元稹「詞鋒倚天劍,學海駕雲濤」;皮日休「直拔倚天劍,又建橫海纛」。倚天劍已經常常在詩中出現了。

關於青虹劍...

趙雲在長阪得青虹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手起處,衣甲透過,血如湧泉」;後來截江奪阿斗,「掣所佩青虹劍在手」,「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劍,人不敢近」。至於隨從過江,「帶劍而入,立於玄德之側」;孔明哭周郎,「趙雲帶劍相隨」;南征擒得孟獲,「坐於大旗下,按劍而言」,若也是同一口劍,則青虹寶劍陪伴他近二十年。

青虹也有寫作青「釭」劍的,未詳孰是;但釭意指燈,詩賦中有金釭、銀釭、蘭釭,未聞「青釭」。而虹意指日暈,「青虹」更是史書確有的名詞,《古本竹書紀年輯證?晉紀》:「晉定公十八年,青虹見。」《後漢書?孝靈帝紀》記載公元178年:「秋七月壬子,青虹見御坐玉堂後殿庭中。」古人相當重視天象所代表的徵兆,最常被記載的虹則是白虹,尤其是「白虹貫日」,大凶。《戰國策?魏?秦王使人謂安陵君》記載:「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永嘉二年1月戊申日、2月癸卯日,白虹貫日,占卜說:「白虹貫日,近臣不亂,則諸侯有兵,破亡其地。」而後天下大亂,永嘉五年,洛陽城破,懷帝被俘,為永嘉之禍。

關於七星寶刀...

《三國演義》第四回〈謀董賊孟德獻刀〉,曹操向王允借刀:「聞司徒有七星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其刀長尺余,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這是對七星寶刀的僅有描述。巧合的是,三顧茅廬情節中一首古風,「囊里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掛七星」,則是一口七星寶劍。

「寶刀」其實只是刀的泛稱,不見得有什麼名號,例如諸葛亮征南遇到的木鹿大王就「腰掛四把寶刀」;黃忠自認寶刀未老,詩也贊他「寶刀燦雪彰神勇,鐵騎臨風憶戰酣。千古高名應不泯,長隨孤月照湘潭。」浪漫的詩詞中寶刀尤多,如蘇軾的「寶刀匣不見」,歐陽修的「寶刀近出日本國」,陸遊的「寶刀佩穩壓戎衣」,蘇轍的「寶刀玉玦餘風霜」。刀通常超過四尺,而七星寶刀只有尺余,所以只是單純的工藝品,或者屬於匕首。提到匕首的詩詞也很多,如杜甫〈壯遊〉的「蒸魚聞匕首」;李白〈結客少年場行〉的「匕首插吳鴻」;孟浩然〈送吳宣從事〉的「平生一匕首」;柳宗元〈古東門行〉的「馮敬胸中函匕首」。

關於古錠刀...

《三國演義》第五回,攻汜水關的時候,孫堅的裝束是「披爛銀鎧,裹赤幘,橫古錠刀,騎花鬃馬」。這是整部書中對於孫堅的外型描寫最精細的一次,也是「古錠刀」唯一出現的一次。實際上孫堅持刀的其它情節,也就只有十七歲時,「提刀上岸」,殺死海賊的那一次而已;此事在史實的《三國志?孫堅傳》中也有記載。後來在第六回得到玉璽,與袁紹的人馬對峙時,孫堅「大怒,拔所佩之劍」,此刻古錠刀卻不知何在。看來恐怕不算是貼身寶刀。

由於孫堅是揚州吳郡出身的江南人,那麼他使用的刀可能是江南盛行的環刀。環刀後來成為主流兵器之一,唐詩中不勝枚舉的「吳鉤」就是環刀,吳指源自吳地,鉤指曲刃刀。如杜甫〈后出塞〉的「含笑看吳鉤」,〈重送劉十弟判官〉的「意氣逐吳鉤」;李白〈俠客行〉的「吳鉤霜雪明」;張柬之〈出塞〉的「吳鉤明似月」;王維〈燕支行〉的「麒麟錦帶配吳鉤」;韋應物〈寇繼膺古刀歌〉的「吳鉤斷馬不知處」;溫庭筠〈贈蜀府將〉的「功名猶自滯吳鉤」。

關於流星錘...

嚴格來說,流星錘並非正規的武器而屬於一種暗器。曹魏將領王雙、沂水關守將卞喜,是《三國演義》中確定為使用流星錘的兩個角色。另外由於流星錘是屬於奇襲用的暗器,所以「見贏不得張飛,心生一計,詐敗佯輸,賺張飛趕來,暗掣銅錘在手,扭回身覷著張飛便打將來。張飛見馬超走,心中也堤防;比及銅錘打來時,張飛一閃,從耳朵邊過去」的描述中,馬超所使用的銅「錘」也被認為形體小,是指便於隱藏、攜帶的流星錘。

雖是謎樣的暗器,但流星錘真的有記載在史書,《唐書》、《宋史、《遼史》等都有記載;最明確的記載就是《金史?宗弼列傳》提到宗弼的兒子,右衛將軍完顏亨,「每畋獵,持鐵連錘擊狐兔。一日與海陵同行道中,遇豕,亨曰:『吾能以錘殺之。』即錘遙擊,中其腹,穿入之。」完顏亨善於馬術,驍勇不減乃父之風,終於被金國有名的暴君,他的堂兄弟海陵王完顏亮猜忌而害死。完顏亨的父親完顏宗弼,就是在平劇中或史實中都是岳飛死對頭的,金國都元帥兀朮。

關於鐵鞭...

在《三國演義》虎牢關登場的黃蓋,是令人較有印象的持鞭武將,並在荊州戰退蔡瑁。其實後期的文鴦更是一名用鞭的猛將,文鴦偷襲司馬師大營,「全裝貫甲,腰懸鋼鞭,綽槍上馬,遙望魏寨而進」;到達目的地,「一擁而進;在寨中左衝右突,所到之處,人不敢當;有相拒者,槍搠鞭打,無不被殺」;隻身撤退,「忽然勒回馬大喝一聲,直衝入魏將陣中來,鋼鞭起處。紛紛落馬」;魏軍再追,「提鞭撥馬,殺入魏將叢中,用鞭打死數人,復回馬緩轡而行」,極其驍勇。

鞭在五代以後,其實並非很少見的兵器。宋代的賀州道行營馬步軍都監王繼勛、馬步軍副都軍頭呼延贊、涇原路行營都監王珪、供奉官李懷岊;明代的左柱國黃得功、副總兵賀世賢、右參議段復興;清代的松潘鎮總兵馬良柱,都是使用鞭的名將。有個巧合是使用鞭作戰的武將都既勇且忠,尤其是戰死於西夏人的王珪,戰死於李自成的段復興,戰死於清兵的黃得功、賀世賢,最為壯烈。他們英勇的形象,在文學家筆下轉化成各種人物,不朽地活在人民心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流氓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三國之流氓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三國背景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