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夢回海州(二)
當一路風塵的葉永茂抵達第9綏靖區司令部時,天色已近黃昏。面對著司令部門口荷槍實彈的衛兵和其後斑駁的門牌,葉永茂的心情更為陰沉了。從上海一路北上,沿途的所見所聞不能不令他對當前的時局感到灰心和絕望。無論是曾經繁華的十里洋場上愈演愈烈的通貨膨脹,還是國府南京街頭的搶米騷亂。不無鮮明的預兆著自己所忠於的政權正江河日下,搖搖欲墜。
「吉甫兄(李延年的字),我回來了!」輕輕扣響第9綏靖區司令辦公室虛掩的房門,不及收拾行裝的葉永茂便第一時間前往拜會老上級—李延年中將。
「哦!振榮(葉永茂的字)一路辛苦。」多年的行伍生涯,在抗日戰場之上的並肩浴血,早已令兩人情同兄弟。在李延年的一再堅持之下,葉永茂和李延年早已不用再循照慣例以上下級相稱,而是各呼表字以顯親密。不過此刻見到葉永茂,愁眉不展的李延年卻絲毫沒有喜悅。
雖然李延年有些心不在焉的只是隨口客套了一句,倒是而在他的辦公室的沙發之上,正端坐著身著黃色毛織將官服的第9綏靖區副司令—川軍少壯派將領、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四軍軍長王澤浚站起身來,頗為激動的對葉永茂說道:「現在好多人都想著法子逃出徐蚌這個火坑,想不到你葉振榮還主動跳了進來,不錯!不錯!」
共同走過了武漢戰役的屍山血海,葉永茂對川軍這支傳聞中的「雙槍」(一手拿步槍一手拿煙槍)的雜牌部隊一直刮目相看。而王澤浚身為川軍宿將王纘緒次子,更曾在武漢會戰中親率第一四九師駐守大別山南麓,在羅田與日軍來犯的第六師團血戰數場。也算是川軍之中的一員健將。
說起川軍的歷史,可以追述到清末民初。宣統二年,清政府廢除綠營兵制,在全國組建相當於師級編製的陸軍三十六鎮,而四川因省大人多兼控康藏地區,因而成立了十六、十七、十八三個鎮。同時還成立武備學堂、陸軍小學、官軍學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講武堂等,來培養中小下軍官,可以說是自成一系。而從這些學堂出來的學生,後來自然成為川軍中的骨幹,其中優秀者還曾被派遣出國深造,最終在20世紀初的中**界嶄露頭角。
在辛亥革命中,各省紛紛獨立成立一個軍政府宣布獨立,惟獨四川先有革命黨人在重慶成立大漢軍政府,后又有人在成都成立蜀軍政府,這種情形是各省中絕無僅有的。
而在護國之役以前,川軍編為五個師,尚可基本統一。但護國之役之後,川軍分裂,以坐鎮重慶的熊克武為主的一派,傾向孫中山先生,另有一派則依靠北洋政府勢力與熊軍爭奪。歷經多年作戰,內部幾經分裂判變,熊克武始終未能統一全川,反而自己連腳都漸漸立不住,於二十年代率部下,號稱十萬大軍經貴州赴廣東投奔孫中山。留在四川的各路軍閥經過一番遠交近功,合縱連橫,逐步形成了號稱「金、木、水、火、土」(鄧錫侯、楊森、劉湘、劉文輝、王陵基)的五大軍閥。
從1912年至1934年,歷經22年大小四百餘戰,四川軍閥的混戰才終於有了大體的眉目,「面帶三分憨相」的劉湘最終當上了四川省主席。雖然川軍打內戰的惡名舉國聞名,但其人員素質、裝備等,卻堪稱中國最差勁的雜牌。而在「剿共」戰場之上,雖然川軍也曾參與對紅四方面軍和中央紅軍的作戰,除了慘敗、大敗,沒有更值得外傳的戰績。
但就是這樣一支如此不堪的隊伍,卻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用自己對民族的忠誠、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現了中國人的錚錚鐵骨,實現了作為軍人的價值。
「王軍人就不要笑話我了,為國守土是軍人的天職。我葉某人再怎麼不通情理,也尚知道國事為重的道理吧!」王澤浚一番誇獎,倒令葉永茂有些頗不自在。只能苦笑著回應道。「唉!振榮啊!你不該回來啊!」靠在寬大的辦公椅上,李延年痛苦的搖了搖頭繼續說道:「徐蚌戰場已是一盤死棋,你又何必過來添湯湊殺呢?」
雖然知道前線的局勢危急,但是如此絕望和頹廢的言論,卻是葉永茂認識李延年以來,從來沒有從這位久經戰陣的老將口中聽到了。無論是淞滬會戰中的血肉磨房還是田家鎮要塞的困獸之鬥,無論面對著何等危難的場面。在葉永茂的記憶之中李延年從來沒有在下屬面前表現過畏懼和怯懦。
葉永茂還記得民國32年(1943年),日軍集結精兵10萬、偽軍10萬,由洛陽向西挺進,謀攻取潼關后,再經西安、寶雞直趨四川。蔣介石委派派李延年為潼關以東地區抗日前敵總指揮,指揮三十四集團軍和胡宗南的三十七集團軍丁德隆部、三十八集團軍范漢傑部、四十集團軍陶峙岳部以及川軍三十六集團軍李家鈺部、原龐炳勛四十軍五支部隊共30餘萬人,堅守潼關。
當時李延年向蔣介石的請示此刻似乎仍在耳邊:「胡宗南的部隊,有些驕兵悍將,倘有不服從命令的,軍長以上者,請示委座辦理,師長以下者我就地懲處。這樣我就敢立軍令狀,如潼關失守,我自刎人頭!」蔣介石答覆說:「師長級的將領有不聽指揮打了敗仗者,你可便宜行事。」
果然是年4月,戰役開始,在第一道防線上的胡宗南部下的官兵多年來養尊處優,經不住日軍來勢兇猛的陸、空聯合進攻,潰敗下來。有幾個師、團長不戰而退,放棄陣地逃跑。在全線動搖的危急情況下,李延年一面委派葉永茂率領特務團堵截潰退官兵,一面下令將部隊撤至第二防線,才保全了此後反攻的力量。接著,他把擅退的師長傅維藩和棄戰而逃的兩個團長槍決,把作戰不力的師長戴慕真判處無期徒刑。將英勇殺敵的師長李振清,記大功一次,並報呈晉陞一級;將為國捐軀的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和其他各級官兵,造冊報呈分別升賞撫恤。在如此的果斷措施之下,最終全軍肅然。隨即展開全線反攻。僅4天,便全部收復了失地。從此日軍龜縮在洛陽附近再未敢西犯。
與當年的制軍嚴謹相比,今天坐在葉永茂的李延年陌生的宛如一個路人。在自己離開的短短3個月里究竟發生了什麼?能令一個曾經指揮若定的名將幻化成一具被抽離了靈魂的軀殼。葉永茂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
在簡單的寒暄了幾句之後,精神委頓的李延年便無心再聊了。王澤浚向葉永茂使了個眼色,不等葉永茂回過神來就被對方順帶拉出了辦公室。「你這還看不出來嗎?吉甫兄的煙癮又犯了!」走出李延年的辦公室,王澤浚用手比劃了一個抽煙槍的姿勢,一臉壞笑的說道。
「司令什麼時候染上了這個玩意?」葉永茂有些不敢相信的問道。「也就是最近幾個月吧!具體來說是在放棄臨沂前後。也就是八、九月份的事情。」王澤浚搖了搖頭無奈的回答道。1948年8月對於第9綏靖區來說可謂是多事之秋。在李良榮的去職前後,周志道所屬的整編第八十三師的整編第19旅空運濟南,加強濟南的防禦。
整編第八十三師是由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而成,屬於中央軍序列,是整編師中不多的美械裝備師之一。自整編以來長期在山東與解放軍作戰,歷經蘇中、萊蕪、孟良崮諸役。雖然沒有什麼足以稱道的戰功,但卻也是第9綏靖區軍隊序列之中無可替代的主力。
「王佐民(王耀武的字)無能啊!偌大一個濟南城只守了8個晝夜便被共軍一鍋端了,任誰也會覺得心灰意冷。」談起那場宛如迅雷閃電般開始和結束的攻堅戰,王澤浚的語氣更多的是幸災樂禍。畢竟作為地方雜牌部隊,對於在中央軍中一向以天子門生自居,一直官運亨通的王耀武,出身地方派系的王澤浚不免有樂見其敗的心理。
對於在濟南城中被解放軍俘虜的那位曾經炙手可熱的人物,葉永茂當然熟悉。王耀武字佐民,是山東省泰安市上王莊人,1904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由於父兄早逝,王耀武事實上是在的慈母培養之下成人。1924年冬,黃埔軍校在廣州招生,他向老鄉李丙炎借了路費,並取得了店東的兒子的幫助相偕才前往前往廣州投考,正式被錄取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
早年的戎馬生涯王耀武與其他黃埔生差不多,穩步上升,但是也沒有太多值得一提的。只是王耀武很善於人際關係,又能打仗,因此仕途非常順利。到1930年9月,他已經作了團長。而他歷任上級,包括何應欽、劉峙對他都很有好感。真正令其一戰成名的是1932年的宜黃之戰。
當時王耀武所在的第32旅奉命參加第四次圍剿,結果被紅軍圍在宜黃。當時新任旅長柏天民準備撤退,蔣介石也批准了,王耀武卻勸說柏天民不要撤退。理由紅軍善於打援,善於野戰,與其棄城野戰,不如死守。最後第32旅死守了宜黃24天,紅軍多次組織攻城,連續激戰,卻最終無功而返。
為此蔣介石專門召見了王耀武,詢問他為何死守而不撤退。王耀武的回答,讓蔣介石大為滿意。這個回答是「當時已經身陷重重包圍,突圍已不可能。與其突圍失敗而死,不如堅守與城共亡,何況宜黃是戰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l萬人的犧牲也未必能夠重新奪取。為整個戰局著想,我們便下了與城共存亡,寧死也不放棄的決心。」
滿意的蔣介石任命王耀武作了補充一旅的旅長,少將軍銜。並專門告訴他,不讓他做32旅的旅長,是考慮到這個旅有很多黃埔一二期的人,怕他這個三期帶不好。1933年10月,王耀武的補充一旅劃歸蔣介石的外甥—俞濟時指揮,參與對紅軍的圍剿。就是從這時起,王耀武就跟著俞濟時這條線往上爬。此後王耀武升任第五十一師、第七十四軍軍長,無不是步俞濟時的後塵。
1934年,王耀武再不展露鋒芒,刀鋒所指,還不是日本人,而是紅軍名將方誌敏、尋淮洲所部。當時方誌敏和尋淮洲所在紅軍抗日先遣軍會師之後,國民黨立即開始圍追堵截。結果12月23日夜,紅軍在譚家橋公路兩側設伏,他們伏擊的對象正是王耀武補充第一旅。
不過第一旅前衛團十分謹慎,上午10點左右搜索到尋淮洲陣地前,尋淮洲當即發起攻擊(這是紅軍戰後總結指出的失利原因,即尋淮洲下令過早出擊)。在當時的大部分情況下,紅軍一旦發起衝鋒,國民黨軍的常規動作就是潰退。但是王耀武部不是如此,他的部隊迅速縮回,而沒有潰散。同時開始了迂迴,佔據了630高地,紅軍兩個師協同不力,而國民黨軍在王耀武指揮下從兩師結合部突破,將紅軍各部擊潰。最後兩軍惡戰630高地,紅軍仰攻630陣地,非常不利,這場惡戰最終以紅軍主動撤退而結束。
此戰紅軍名將尋淮洲身先士卒率領衝鋒,令王耀武感嘆不已,連稱「虎將」。但是這不一定是個好事:在激戰尋淮洲戰鬥負重傷,後轉移中犧牲。此外,紅軍和國民黨都損失了300人,紅軍8名師以上幹部負傷,87團團長黃英特陣亡。譚家橋之役,紅軍兩個主力師,方誌敏、尋淮洲兩員戰將,面對王耀武的一個旅,一戰而敗。
此役用方誌敏的話說是決定抗日先遣隊能否在皖南站住腳的決定性一戰。此戰失利,還折損了一個師長,令方誌敏所部的境遇更加惡化。方誌敏部遭到國民黨重重尾追,日益艱難。1935年1月,方誌敏部開始退回贛東北,又在懷玉山地區被圍,最後全軍盡沒。此後由於叛徒出賣方誌敏被捕,8月6日於南京就義。但是王耀武並沒有想到就是整個方誌敏部,率領殘部逃出生天的紅十軍團參謀長—那個名叫粟裕的年輕人,竟會在多年之後捲土重來,一雪前恥。
譚家橋之役令王耀武順利出任國民革命軍主力部隊—第五十一師的師長一職。在隨後與氣焰囂張的日本軍隊的作戰之中,王耀武統率著他的部隊在遼闊中國的地圖留下了羅店、南京、蘭封、萬家嶺、長沙、上高、常德一個個滴血的地標。最終在雪峰山顛,用一場輝煌的遲到的勝利為中**隊正面戰場的苦鬥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實時已經升任了陸軍第四方面軍司令的王耀武,指揮著中國陸軍4個主力軍對抗日軍坂西一良中將麾下的6個師團,雪峰山戰役歷時近兩月,曾經在戰場之上突進千里的日軍,多次組織進攻均被擊退。而隨著中**隊從防禦轉入進攻,更令對手狼奔豕突,潰不成軍。雪峰山之役,共計傷斃日軍28174人。事後王耀武還私下宣稱:如果當時不是何應欽親自打電話說蔣介石要在國民黨的六大上宣布雪峰山大捷,必須提前結束戰鬥,而不得不放一個口子讓剩下的日軍逃走的話,再打上半個月就可以全殲這十萬日軍。
此役令王耀武達到了自身榮譽的頂點,他獲美國金質自由勳章,並獲選國民黨第6屆中央執行委員。而此時他年僅40歲。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更王耀武奉命任長衡地區受降長官。9月初,在長沙、衡陽、岳陽、常德舉行隆重的受降儀式,從昔日在湘西會戰的對手日軍第二十軍指揮官坂西一良中將手中接過了象徵著所謂「武士之魂」的戰刀。
1946年初,第四方面軍司令部秘密空運山東,建立第二「綏靖」區司令部之時,跟隨著時任山東的受降官的李延年「三闖濟南府」的葉永茂曾與這位當時意氣奮發的封疆大吏有過一面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