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寒潮(二)
2007年對於葉重明和他的尚榮電子廠來說無疑是一個飛躍期,雖然在這一年的夏天,名為「次貸危機」的金融風暴已經在影響尚榮電子廠主要的市場—美國本土以及西歐,但是葉重明和大多數台灣電子企業卻依舊對未來保有美好的預期。因為在他們看來雖然從2006年開始,美國樓市便開始掉頭,房價開始跌,從而導致眾多發放次級貸款的銀行及其附屬金融結構遭遇一定損失。但是這些損失在華爾街完善的金融體系面前根本不足道哉。
「美國經濟繁榮由全世界國家來賣單!所以不用擔心,我們這些台商現在所要作的只是抓住機遇,高速發展而已。」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來自中國台灣的企業家永遠對美國經濟保持著空前的信心。這種或許正是這種早已根植在他們內心深處的信任和依賴使得包括葉重明在內的很多台商在滾滾而來的金融海嘯面前依舊盲目的樂觀著。在臨江市的台商聯誼會上,這樣的雄心勃勃的話語幾乎無時無刻不再衝擊著葉重明的耳膜
即便在次貸危機發生之後,很多美國的投資銀行,和一向在金融領域扮演著巨鱷角色的對沖基金都由於購買基於「次級按揭貸款」的債券或者由這些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而蒙受巨額的損失。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華爾街的損失早已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稀釋。
雖然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但是很快美國金融的動蕩很快便擴散到了歐洲和日、韓:
2007年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隨後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隨即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一籃子計劃。
2007年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與歐洲的損失相比,與美國經濟有些更緊密聯繫的日本更不可能置身事外。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但這不過是冰山一角,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
「大家虧就不是虧了,在目前的情況下。歐洲和日本不可能不為美國人的危機『埋單』的。」雖然一直為視為美國經濟代表和風向標的花期集團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於次貸危機引起的損失也達到了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點損失無疑不過是個小數目而已。針對這樣的經濟趨勢,已經有不少經濟學家預言「通貨緊縮」時代的來臨。甚至有人多次預言,全球經濟將再現1929年的大蕭條,但是這種論調無一不被視為「狼來了」的呼喊和「唱衰」。當2007年次貸危機的效能初顯端倪之時,大多數的企業家們依舊在歌舞昇平之中期盼2008年的春天。
和葉重明一樣,在臨江市投資設廠的大部分台商均從事著與電子資訊業有關的生產。台商赴大陸投資,在20世紀80年代,無論是項目還是金額都毫不起眼。不過,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起,台商在大陸投資急速增加,同時其特徵也發生很大變化。
就電子資訊業來看,在其標準化程度提升后,使得專業廠商的產品開發與價值鏈連結,更具效率,引導著國際間產業垂直分工的逐漸形成。產業垂直分工趨勢也促成先進國家、擁有產品品牌的廠商逐漸採取專精經營與策略外包的做法。因此在全球分工趨勢下,形成不同地區發展不同產業的現象,例如:技術研發活動,必須集中在研發資源充裕的地區,並形成以研發為主線的產業結構;而勞動供應充沛地區,適合從事生產製造組裝等活動,並帶動相關零組件、原材料與製造服務業之發展,而形成以製造組裝為基礎的科技產業結構。
因此根據中國政府的統計顯示,累計至2001年底止,台商在大陸投資的項目已經達50838件,協議投資金額為547.3億美元,佔大陸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分別為12.97%和7.25%,以投資金額計,在所有外商投資中居第3位。台商實際投資金額迄2001年底止累計已達291.4億美元,佔大陸外商實際投資總額的7.39%,同樣排名第3。而台商在大陸投資的產業,無一例外的集中於製造行業,而其中電子電器業投資金額又居各業之首,以累計至2001年底數據計算,電子業對大陸投資金額在佔台商在大陸投資總額的比重已超過了30%。
由於祖國大陸擁有充沛人力、土地等生產要素資源,又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潛力,因此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顯得愈來愈重要。事實上,台商在全球化布局的思維上,相當重視利用大陸的資源與市場腹地。近年來台商利用特有的產業網路在兩岸進行分工布局,以提升競爭力,一方面是到大陸投資初期,新公司會利用既有的產業網路,繼續向台灣採購所需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半成品等,同時將生產的成品或半成品回銷台灣,因而使得兩岸的垂直分工更加緊密。
不過,在另一方面,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應廠商,也會因為產業網路的關係,主動或被動地隨著下游加工製造業者前往大陸投資,使兩岸產業在製造方面的分工縮減,久而久之再將生產線轉移至大陸之後,台灣母公司發大多展成為營運基地,往往著重在經營管理、研發、市場行銷、財務調度及人才培育和技術的支援,形成企業經營在兩岸間的功能性分工格局。而多年的投資經驗更使台商們深信祖國大陸市場值得長期投資,因此大都逐漸加重大陸子公司的業務功能。
而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之中,由於其激進的政策和振興經濟方面的無能。使得台灣如同泡沫經濟破滅之後的日本一樣,政府財政收支惡化、金融體制積弊,貨幣與財政空間大幅壓縮,出口疲弱與失業率攀升,陷入了長期的衰退之中。面對台灣島內的亂相,懷有「一個中國」的理念的葉重明更是選擇了眼不見為凈。幾乎將自己設在台北的母公司的所有職能都搬遷了位於祖國大陸東部沿海的臨江市,全心全意的謀求著企業的發展。
而就在2007年一筆空前的大訂單出現在了葉重明的眼前。和大多數台商的在大陸工廠的生產活動一樣,葉重明和他的尚榮電子廠也主要以承接國際大廠的OEM(代工生產)/ODM(原始設計製造商)訂單為主。台商企業的優勢在於隨時都可以保持20到30種產品線,可以隨時滿足全球前10大的OEM客戶的需求。因此台商在全球組裝市場高佔有率所形成品牌實力一直成為台商電子產業傳統的優勢。
雖然長期以來與多家來自歐美的OEM客戶保持著良好的業務往來。但是其中號稱「北美第一大的電子廠商」的「美國電子」無疑是葉重明最為看重的目標客戶之一。儘管自2002年開始葉重明的尚榮電子便一直在為「美國電子」提供OEM服務,但所承接的不過是一些幾十萬美金的中小訂單。與「美國電子」全球近百億美元的外包業務相比,可以說只是九牛一毛。
因此長期以來葉重明一直將擴大與「美國電子」的業務合作作為尚榮電子廠拓展未來的主要方向。經過了多年的努力,最終葉重明等到了「幸運來敲門」的時刻。2007年9月「美國電子」新任亞太區總監麥克.道根破天荒的抵達臨江市親自考察了尚榮電子廠的生產情況。如此明顯的信號背後自然預示著接踵邇來的無疑是令諸多同行垂涎不已的巨額訂單。
「對於您和您團隊的管理能力我們無從置疑,但是貴廠的生產規模距離美國電子的要求依舊有著不小的距離。」現年58歲的麥克.道根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人,一頭有些灰暗的金髮之下,輪廓分明的五官似乎永遠帶著天之驕子的高傲。面對著生產規模已經在臨江市首屈一指的尚榮電子廠,麥克.道根依舊提出產能提升1/3的要求。
「這無疑是一場豪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增開4條流水線,固定資產方面的投入就會佔有我們現有帳面上3/4的流動資金。這還沒有算上擴大生產之後,人員工資和其他方面開支的增加。也就是如果接受『美國電子』的訂單我們的資金運作情況將陷入捉襟見肘的困境之中。」在躊躇滿志的葉重明面前,一向在事業上支持他的田欣媛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可這種擔心在被為眼前高達數千萬美元的訂單所誘引的葉重明看來,這不過是女性與身俱來的怯懦和多疑而已。雖然追逐財富對於他這個年紀的男人來說早已不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將自己的事業推升上一個新的高度,卻無疑是所有企業家所夢寐以求的成功。最終他毅然決定投入自己多年來所有的積蓄全力擴展尚榮電子的生產規模,以迎合來自美國的訂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