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21章 紅色中央銀行(4)

21.第21章 紅色中央銀行(4)

農民謝仁地,全家6口人,革命前沒有一點田地,只有極少數的農具。謝仁地借了地主100擔谷田種,由於剝削重,一年只能得到10擔谷,全家不夠吃,每年都得向地主借糧,割了禾,交了租,還了債,又沒有米下鍋,又要向地主借……革命后,他分到了地主的穀子、衣服和犁耙等農具,分田時全家分得了57擔谷田,7丈8尺的菜園地。分田后第一年,他收了72擔谷,還有番薯、豆子等,除了口糧40擔,交土地稅3擔外,還餘下29擔穀子。菜園種的菜,除了自己吃的外還可以出賣,生活有了根本的好轉。當時,布價雖然很貴,但他每年都要買兩匹。另外還要添置一些農具。[14]

即使在蘇區的後期,由於軍費和政府的開支提高,「農民的負擔(包括農業稅、公債和借谷等)雖然不斷增加,但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農民的生活仍有很大的改善。1933年,農民的生活比較國民黨時代至少改良了一倍。農民的大多數,過去有許多時候吃不飽飯,困難的時候有些竟然要吃樹皮,吃糠麩,現在不但一般沒有飢餓的事,而且生活一年比一年豐足了。過去大多數農民衣服著穿得很爛,現在一般改良,有些好了一倍,有些竟好了兩倍」[15]。

政權的建立和穩固,革命戰爭的勝利,都離不開根據地。毛澤東曾幽默地比喻說:「革命要有根據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沒有屁股,便不能坐下來。要是老走著、老站著,定然不會持久。腿走酸了、站軟了,就會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據地,才能夠有地方休整,恢復氣力,補充力量,再繼續戰鬥,擴大發展,走向最後勝利。」

而根據地能存在,離不開根據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根據地農民和工人的支持,同時,也離不開貨幣金融的保障。

正如毛澤東所說:「只有蘇維埃用盡它的一切努力解決群眾的問題,切切實實改良了群眾的生活,取得群眾對於蘇維埃的信仰,才能動員廣大群眾加入紅軍,幫助戰爭。」[16]「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嗎?要群眾拿出他們的全力放到戰線上去嗎?那麼,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17]

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為指導,蘇區金融制度的建立,處處為農民著想,從解決農村經濟的實際出發,國家銀行的措施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的生活,樹立了蘇區貨幣的信用,政府更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正是因為得了民心,在為了反「圍剿」而大規模擴充紅軍時,蘇區到處可以看到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當紅軍的動人場面。

貿易「特區」和蘇區「央企」

一艘載滿布匹的民船溯江而上,駛近贛州下游一處時,船長讓船在西岸停了下來等候嚮導。突然,東岸響起「噠噠噠」的機槍聲。「快將船駛向東岸!」船長吩咐道。船工們拔起竹篙剛將船駛近東岸尚未停穩,岸上等候多時的蘇區江口貿易分局的工作人員便跳上船來。船長與他們打過招呼,便急忙高聲叫著「紅軍打劫了」,棄船「逃」回贛州。回去后,船長對布莊老闆說:「不好了,一船布被紅軍給『搶』走了!」老闆不僅不著急,反而讚揚船長幹得好。過不了幾天,這船布匹的貨款便一文不少地送到了布莊。老闆一算,整整賺了幾千銀元。而船長呢,還格外得到貿易局付給的數百塊銀元的酬謝費。

這奇特的場面,在當年蘇區和國統區毗鄰的區域屢見不鮮。實際上,這是蘇區與國統區之間的一種特殊貿易方式。

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失敗后,加緊對中央蘇區進行經濟封鎖,斷絕了蘇區和國統區之間的貿易。蘇區的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品賣不出去,價格一跌再跌,急需的食鹽、布匹、煤油、西藥等也運不進來。一時間,蘇區一些物品的價格高漲,人心惶惶,直接影響了群眾和紅軍的生活,影響了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政府認識到這是關係到中央蘇區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專門成立了中央國民經濟部,下設對外貿易總局,負責發展對外貿易。同時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實際情況的靈活政策:獎勵私人商業經營各種蘇區必需的商品;對某些日用品和軍需品實行減稅;國營商業盡量利用私人資本與合作社資本,同他們實行多方面的合作;鼓勵國統區的商人到蘇區來做生意;從蘇區秘密派人到國統區開設商店和採購站等。

「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發展蘇區的對外貿易,以蘇區多餘的生產品(穀米、鎢砂、木材、煙、紙等)與白區的工業品(食鹽、布匹、洋油等)實行交換,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樞紐。」[18]在毛澤東的貿易大方針之下,毛澤民也積极參与進來。他認為蘇區的輸出物資價格便宜,利潤豐厚,國統區商人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不僅如此,他還同時利用軍閥的貪婪和內部矛盾,和他們進行地下交易。為了支持對外貿易,國家銀行從300萬元經濟建設公債中,撥出100萬作為外貿資金。

1931年冬季的一天,瑞金縣城的老百姓圍著政府貼出的一張告示議論紛紛:「蘇區地域,遍布寶藏。一旦開掘,國富民強。軍民報礦,一概有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

有人說:「瑞金縣的縣名,取自『合生瑞氣,挖地得金』,地下寶藏肯定不少。」另一人接過話:「舉報有獎,誰不想得,快點去找吧!」

幾天過後,毛澤民收到紅軍送來的一封信和一塊烏黑髮亮的石頭。信里說有個叫「鐵山壠」的地方產鎢礦,在紅軍之前有廣東商人在那裡開礦,國外洋人說有多少要多少。毛澤民立即做了調查,一擔鎢砂能賣8塊大洋,而一擔稻穀才2塊,這簡直就是蘇區的聚寶盆!毛澤民喜出望外,這下國家銀行要成財主了!

贛南號稱「鎢都」,有大小鎢礦上百個。鎢鋼是製造槍械的關鍵材料,在國際上很搶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個參戰國爭相擴充軍備,鎢礦成了重要的戰略物資,洋人和地方軍閥壟斷鎢礦的收購,不計其數的鎢砂被源源不斷地傾銷到海外。

紅軍如果掌握了鎢礦這樣的戰略物資,就有了和國統區討價還價的本錢,將會在蘇區的封鎖線上撕開一個裂口,給蘇區帶來巨大收入。

1932年春,蘇區成立了中華鎢礦公司,領導與組織蘇區的鎢礦生產。毛澤民兼任鎢礦總經理。中華鎢礦公司是蘇區組建的第一家「國營企業」,支撐著整個蘇區的財政運轉。

當時,國民黨許多軍政要員都有自己的買賣。毛澤民便派人和贛州城內他們經營的貿易百貨商場取得了聯繫。廣東軍閥陳濟棠,既炒黃金,又收鎢砂。他聽說有新的發財之路,喜出望外,立刻派親信與蘇區代表進行秘密談判。臨行前,陳濟棠鄭重囑咐:「忍辱負重,只許成功。」

毛澤民也來到贛州城,親自部署鎢砂出口事宜。利用粵軍急於發財的想法,經過幾輪討價還價,硬是將鎢砂價格從最初的每擔8塊大洋抬高了將近7倍,談到了52塊大洋!很快,雙方達成了鎢砂交易秘密協定:蘇區進口貨物由駐防在贛州的軍閥部隊護送,從廣東運入蘇區,再從蘇區把鎢砂運回。雙方各得其便。

陳濟棠在贛州做上鎢砂生意后,其他粵軍軍官也都急紅了眼,蔣委員長的訓令早被拋在腦後,紛紛同蘇區做起買賣來,用食鹽和布匹交換蘇區的鎢砂和農副產品。中華鎢礦公司生產的鎢砂,被貼上印有「國防物資」的大封條,大搖大擺地由民團護送出境,換回了根據地急需的食鹽、布匹、西藥、軍火等,還有白花花的銀元。

就這樣,中華鎢礦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銷售量大增。1932~1934年,中華鎢礦公司共生產鎢砂4193噸,財政收入400多萬元,成為當時蘇區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成了名副其實的「第一央企」。鎢礦收入對粉碎蔣介石的經濟封鎖和四次「圍剿」,充實國家銀行家底,起了巨大作用。

蘇區政府除了充分利用戰略物資打開貿易渠道外,還在蘇區邊界、交通運輸比較方便的地方建立起蘇區的「經濟特區」,稅收減半,動員和吸引國統區商販與蘇區進行貿易。通過發動和依靠蘇區群眾,建立堅強可靠的商品採購隊伍;通過建立與贛州大商號的秘密貿易關係,衝破了國民黨的層層經濟封鎖。

為了充分調動個體商戶搞貿易的積極性,蘇維埃政府同樣給予保護和鼓勵。規定:「保證商業自由,不應干涉經常的商品市場關係」,「肩挑小販及農民直接賣出其剩餘生產者,一律免收商業稅。商業資本兩百元以下的一律免稅」。因此,中央蘇區的一些小商小販不僅在蘇區的城鎮擺攤設點,而且經常潛入國統區採購緊缺物資。

同時,共產黨和國民黨圍繞貨幣與食鹽也展開鬥法。

國民黨對蘇區發行的銀幣非常惱火,於是派遣鑄幣專家,潛入中央蘇區,指揮當地土匪採用紅銅鍍銀的辦法鑄造劣質假銀幣。一時間,市場上假幣偽鈔泛濫成災,商人們拒絕接受蘇區鑄造的銀幣。蘇區政府立刻做出反應,組建假幣偵破組,重拳出擊,徹底端掉了國民黨安插在蘇區心臟的假幣製造窩點。

贛州商人發現蘇區政府支付的銀元,都是蘇區土造,質量不高,在國統區難以流通,所以他們只接受墨西哥的「鷹洋」。國家銀行偏偏又生產不出「鷹洋」。毛澤民通過開明商人,從上海購進了一台「鷹洋」鑄幣機和一批鋼模用材,中央造幣廠放棄鑄造只能在蘇區境內流通的1元銀幣,重點改鑄國統區通行的「鷹洋」,於是對外貿易又開始節節攀升,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俗話說:「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食鹽更是不可或缺的商品,因此被蔣介石用來作為對付共產黨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國民黨政府在江西南昌設立了食鹽火油管理局,對蘇區周邊各縣下設食鹽火油公賣委員會,推行所謂的「計口售鹽」的辦法,對超量購買食鹽或知情不報者以「資匪通敵」治罪。

國民黨的這一招非常厲害,因為蘇區不產鹽,而每月食鹽需求量至少也要15萬斤以上,一時之間,蘇區食鹽供應空前緊張,鹽價暴漲。

為了應對這一困局,蘇區政府派遣一批人化裝成乞丐到白區要飯,買了鹽裝在討米袋裡帶回來。蘇區政府還發動老百姓把糞桶做成雙層,利用到國統區挑糞的機會,將鹽放在底層挑回來,甚至把棺材改做雙層,上層放一些臭豬腸,下層放鹽,讓一些人裝作送葬,過關時,國民黨士兵遠遠聞著臭味,就讓運鹽的「送葬隊伍」通過了。

中央蘇區實行對外貿易與發展個體商業並舉,使蘇區商業出現繁榮景象,對於打破封鎖和促進蘇區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斯諾在《西行漫記》中驚嘆道:「1933年,中央蘇區對外出口貿易,超過1200萬元,他們闖破國民黨的封鎖,大獲其利。」

國家銀行在實踐中認識到,蘇區政府和國家銀行的信用,靠的是物資的供給豐富程度和物價水平,只有保證了物資供應,蘇區貨幣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

錢袋子支持槍杆子

蘇區建立初期,經濟尚未恢復和發展,紅軍籌款是軍費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前三次反「圍剿」的軍費,靠的是軍隊自己打土豪籌款和截獲國民黨物資。第三次反「圍剿」后,中央蘇區政府受「左」傾思想影響,貿然取消紅軍籌款的任務,斷絕了國家銀行和政府的主要財源。推行錯誤冒進的軍事路線,採取「陣地戰」和「正規戰」的戰略,並且盲目擴大紅軍規模。紅軍軍費變成由蘇區政府的財政負責提供。

為了支持槍杆子,蘇區政府制定出「保證革命戰爭的給養,保證蘇維埃一切革命費用的支出」的政策[19],採取了統一財政,提高儲蓄,增加稅收,發行公債等措施解決軍費和政府開支。

蘇區建立初期,各級蘇維埃政府各自為政,毫無財政政策可言,亂收亂用,隨意浪費,更無計劃和預算。財政來源就是打土豪。稅收由於經驗不足,有些地方不分階級亂收稅,有的政府隨收隨用不上交。各級政府支出極為不平衡,收入少的苦到沒有煤油點燈,收入多的每月可達數千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上一章下一章

21.第21章 紅色中央銀行(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