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28章 皇權與金權(1)
為什麼「大正政變」標誌著天皇權力的退潮?
為什麼20世紀20~30年代的日本屢屢發生政變?
為什麼一貫等級森嚴的日本軍隊會頻繁出現「下克上」的怪現象?
為什麼「一·二八」淞滬抗戰是一場日本發動的「假戰爭」?
為什麼日本的金權最終敗給了皇權?
皇權與金權之間始終存在著激烈的爭鬥,日本的近代史也不例外。從「王政復古」到「明治維新」,從「大正政變」到「二二六」兵變,無不體現出皇權與金權的激烈博弈。
自從大正天皇被迫在金權面前妥協退讓,鬱鬱而終開始,日本的皇權陷入了嚴重的危機。裕仁天皇即位以來,無時無刻不在謀划如何使皇權勢力捲土重來。而他的主要對手就是財閥勢力和他們的政客代理。
明治時代以來,長州、薩摩、肥前、土佐四藩借擁立之功,逐漸形成了「明治寡頭」的政治權力核心,其代表人物就是「明治九元老」。在他們背後乃是軍閥勢力和財閥勢力的雙重支持。他們將天皇高高地供奉成神,然後「借用」天皇的名義,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實施影響。天皇的意志,必須也只有通過他們才能夠得到執行。
天皇要想真正主導日本的命運,就必須斗垮元老—財閥—軍閥同盟。裕仁天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採取了「發動基層斗高層」的策略,默許和鼓勵軍隊中的「下克上」現象,逐步將皇權奪了回來。最終打開了世界大戰的潘多拉盒子。
日元脫離金本位,財閥中計
1931年12月12日,星期六。「九一八」事變后三個月,日本政府突然宣布放棄金本位,並從星期一正式實行。日本金融市場立刻發生了8級大地震,政壇一片驚呼,商界群起嘩然,日本民眾陷入了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慌之中。
日元,以黃金為抵押發行的堅挺的日元,從此將變得「無依無靠」!
雖然一個月前,市場上已經有所傳言,但是來自政府的正式公告仍然讓老百姓手忙腳亂。東京百貨商店的售貨員,正在加班加點地調整各種商品的價格;市場中的家庭主婦,正在瘋狂搶購生活必需品,一想到兩天後各種商品將普遍漲價,主婦們就感到陣陣心悸。經濟大蕭條,老百姓的收入很不穩定,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此時,日元失去黃金兌換保證的消息,無疑將民眾的不安情緒推到了驚恐的邊緣。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處於驚慌狀態,也有少數人正在彈冠相慶。
三井、三菱在東京和紐約的華麗辦公室里,外匯交易員正在以香檳慶祝。在兩個多月以前,財閥們常年「包養」的有關政府官員,已向他們透露了日本即將追隨英國拋棄金本位的內幕消息,日元對美元將在日本放棄金本位后至少貶值30%!
財閥們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
僅三井財閥一家,就立刻出手囤積了1億美元,並在外匯市場中沽空日元。三菱和其他財閥也不甘落後,大家紛紛大買美元、狂拋日元。一時間,東京外匯市場狼煙陣陣,撲朔迷離。
財閥們天天盼著政府宣布日元與黃金脫鉤這一驚天動地的消息,現在終於如願以償了!他們賺得盆滿缽滿。三井一家至少凈賺了2000萬美元,交易員們的年終獎一定少不了!
此時此刻,日本第三大財閥——住友財閥的辦公室里卻一片沉寂。這兩個月以來,外匯交易員們的心裡一直憋著一股氣,眼睜睜地看著觸手可及的巨額利潤不讓賺,也不知公司總部的高管們是不是吃錯了葯。雖然住友也通過關係得到了同樣的內幕,但是總部卻三令五申不許外匯交易員參與日元的投機生意。
兩個月後的1932年2月9日,宣布廢除金本位的前任財政部長身遭三槍斃命。3月5日,三井財閥的總裁被刺殺。人們終於意識到其中大有蹊蹺,原來三井財閥賺的大把鈔票是要用鮮血來交換的!為什麼同樣消息靈通的住友,沒有蹚這趟渾水呢?
原來,住友財閥聽從了西園寺公望的忠告——千萬別涉足美元投機,因為這是裕仁天皇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
這個西園寺公望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出身於顯赫的藤原家族,在日本歷史上和伊藤博文、松方正義、井上馨等人被尊為「明治九元老」。當「九元老」日益凋零,西園寺公望終於成為日本政壇中最具實力的人物。在大正、昭和時代,更是權傾朝野,歷任政府內閣首相雖然需要贏得大選,但也必須最終由他推薦才能產生。他的後代西園寺公一,曾被周恩來譽為「中日民間大使」。西園寺公望一家三代,在日本的政治影響力達百年之久,成了日本近代史上最德高望重的貴族之家。
西園寺公望19歲便作為天皇的近臣,在明治政府中擔任「參議」要職。當年面對德川幕府氣勢洶洶的「清君側」大軍,他堅決駁斥某些大臣的妥協觀點,力主團結一心共同抗敵。隨後參與推翻幕府的無數戰役,屢立奇功。明治政權穩定后,西園寺公望遠赴歐洲,探索日本長治久安之道。他留法十年,考察法國的政治制度、風土人情,結識了眾多自由主義者和憲法學者,深受西方自由民權思想的影響。政治觀點上,他反對把天皇神化,堅持走法制和憲政的道路。他協助老師伊藤博文起草了日本第一部憲法,並在其內閣中任職。
後來,西園寺公望又和伊藤博文一起創立了制約皇權勢力的政友會,並曾擔任過政友會的總裁。政友會的資金主要來自三井財閥,而西園寺公望的兄弟過繼給了住友財閥,所以住友財閥也站在西園寺公望一邊。
正是西園寺公望最早洞察了裕仁天皇的「美元套利陷阱」,並及時警告住友財閥千萬不可上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為什麼日元脫離金本位,財閥們通過美元升值、日元貶值來進行套利會是一個天皇布下的巨大陷阱呢?
木戶侯爵家的秘密會議
1931年9月23日,就在「九一八」事變后5天,在東京木戶侯爵的家裡,「十一俱樂部」的成員正在召開緊急會議。「十一俱樂部」是1922年11月11日由木戶創辦的一個秘密小圈子,成員是一夥宗室貴族和少數可以信賴的外交官和軍官。這個俱樂部是裕仁天皇除了近臣之外,最可依靠的「編外智囊團」。他們在每月11日晚上聚會,討論天皇及其近臣的治國政策和實施計劃。
這天晚上少了平日聚會的輕鬆氣氛,也沒有輕歌曼舞的藝伎作陪。5天前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佔領中國東三省的軍事行動,立刻在中國和世界範圍內激起了反對日本的強烈輿論,國際聯盟也嚴厲譴責日本的行為。同時,日本國內政黨、財閥和資本家勢力集團也表示了嚴重的不滿。國際聯盟一旦做出對日本經濟制裁的決定,日本嚴重蕭條中的經濟將遭受更慘痛的損失,從而不利於財閥和資本家的利益。
為了平息國際輿論和安撫國內各派勢力,「十一俱樂部」緊急召開這次會議,必須儘快為天皇想出對策來。首先,要避免國際聯盟出台任何制裁抵制日本貿易的政策,全球經濟衰退已經重創日本經濟,任何國際制裁對日本來說都是噩夢。其次,必須設法安撫和控制那些「短視」的銀行家和工業資本家,讓他們繼續為帝國的軍事發展提供資金。
會議一直開到深夜,確定了三個可行的提議,這就是在此後8個月中,影響著日本和中國歷史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俱樂部中的金融專家提出了「美元套利陷阱」。兩天前,英國沒有任何預警就突然宣布放棄了金本位,讓英鎊一夜之間貶值20%,日本銀行的外匯交易措不及防,虧損嚴重。好在英國政府似乎一視同仁,也沒有事先通知本國的銀行家,他們虧得更多。要是這種事在日本發生,政府官員一定會提前把消息透露給關係戶,銀行家們必然在金本位廢除之前的幾個月里把日元換成外匯,等日元大幅貶值后再換回日元,憑空大撈一把。對於善於走政府路線的日本銀行家來說,這不過是順理成章的「行業慣例」,而英國人的做法簡直是不可思議、愚蠢之極。此時,天皇手中握有一張王牌,如果他同意讓日元也進行如此幅度的貶值,並事先透露給財閥們,他們的獲利可高達1億美元左右!這個數字足以賄賂任何一家日本財閥,包括最大的三井財閥,從而促使他們與天皇的思路保持一致。
如果財閥們果真根據日元即將貶值的內幕消息,大量買入美元和沽空日元的話,他們將被天皇抓住這一重大把柄,那就是財閥們大發國難財,一旦消息透露出去,就是財閥資本家的重大丑聞,天皇拿住他們的這個短處,就不怕財閥們不配合。這樣,天皇在國家政策上就可以得到更大的發言權。如果財閥們支持軍方的擴張計劃,天皇就可以支持財閥們資助的內閣,加上批准的放棄金本位的額外「獎金」。[1]
第二件大事,武力脅迫蔣介石在上海上演一出轉移國際視線的「假戰爭」。日本將製造機會讓日軍在上海「被迫」捲入一場「自衛」的軍事衝突,戰火將直接威脅到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人員和數十億美元投資的安全。這是一手以攻為守的高招,以中日戰爭威脅西方在華利益,然後在國際聯盟的請求下,日軍公開讓步退出,讓西方國家欠日本一個人情,這樣國際聯盟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對滿洲發生的事窮追不捨了。同時,日本在滿洲扶持一個以溥儀為皇帝的傀儡「滿洲國」,表面上獨立,其實是日本的傀儡,並要得到蔣介石承認。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聯盟更沒有理由來干涉和譴責了。[2]
第三件大事,製造一起軍方威脅天皇的「假政變」。讓西方國家看到軍方正在力圖擺脫天皇的控制。如果對日本施壓,就將失去這個亞洲最大的君主立憲制的民主國家,從而將日本推向法西斯主義集權國家。鑒於義大利和德國的法西斯所製造的麻煩已經夠大了,國際聯盟並不想在亞洲再搞出一個法西斯國家,而只有天皇有能力管制軍方,這樣,對日本的壓力自然會減少很多。
熟讀《三國演義》的天皇智囊團,設計了一套令人眼花繚亂的連環計。其主旨就是,先把財閥裝進陷阱里放著,然後看看國際聯盟的決議是否能令裕仁滿意,如果不能,就啟動第二計「假戰爭」,並讓溥儀成立「滿洲國」,一切費用由「已在陷阱中」的財閥們來出。如果財閥不願意出錢,就拋出政客和銀行家發國難財的醜聞,使之成為公眾發泄憤怒的對象,同時用暗殺和政變的第三計來對付他們和轉移國際聯盟的視線。
天皇不是日本最高的統治者嗎?何苦如此大費周折來對付銀行家和政客呢?一道詔書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問題在於,天皇的詔書不一定好使!皇權未必能斗得過金權!
「大正政變」與皇權失勢
1868年,長州、薩摩、肥前、土佐四藩聯手打垮德川幕府,高舉「王政復古」的大旗,擁立明治天皇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時代。日本變成了君主立憲的國家,天皇成為國家憲法確認的「最高元首」。那麼天皇實際上究竟擁有多大的權力?日本社會究竟誰是真正的主導力量呢?
應該說,同樣的制度,同樣的法律,不同的天皇擁有不同程度的權力!權力從來不是法律能夠完全賦予的,也不是制度足以徹底保證的,權力乃是各方利益激烈博弈的結果。
四藩奪權以來,逐漸形成了「明治寡頭」的政治權力核心,其代表人物就是「明治九元老」。在他們背後乃是軍閥勢力和財閥勢力的雙重支持。他們將天皇高高地供奉成神,然後「借用」天皇的名義,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實施影響。天皇的意志,必須也只有通過他們才能夠得到執行。
明治天皇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和政治權謀,將自己的皇權意志與「明治寡頭」的利益進行了有效整合,從而獲得了各方的擁戴,皇權得以鞏固,天皇的權威得以彰顯。
然而,當明治天皇去世,他的兒子大正天皇即位之後,情況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正屬於典型的弱勢天皇,他既無明治的個人魅力,更缺乏明治的政治權謀,才華、政績、威望都遠遜於乃父。俗話說,一個人的才氣比脾氣大時,人們通常可以容忍,但若脾氣比才氣還大,往往會招致反彈。
大正的毛病正在於此,而他的悲劇是對此毫無知覺。
辛亥革命前後,西園寺公望第二次組成內閣,其間大正天皇即位。大正的皇權意識強烈到各方都明顯反感的程度,而他並不具備韜光養晦的權力謀略,更沒有借力打力的政治手腕。他的自我感覺是超級牛人,一個被神和憲法雙重護佑的牛人,牛到一聲令下,各方會立刻無條件服從的程度。
於是,大正一上台就著手擴充軍隊,強化國防,包括增加陸軍和海軍的人數和裝備,準備在開疆闢土和軍事征服上,能夠青出於藍,趕上甚至超過其父明治天皇。其心氣之高,決心之堅定,根本忽視了他的權力基礎並不足以支撐他的雄心壯志。
元老們首先就不買賬。
西園寺公望就是明顯的反對派,而他的背後就是大銀行家與產業資本家的勢力。他仗著自己的政友會在議會佔絕大多數,其內閣政策和天皇的意志截然不同。他努力削減日本因日俄戰爭而背上的15億日元的龐大債務,堅決控制財政預算。結果與大正天皇僵持不下。
擴軍備戰的政策當然符合軍方的利益,於是大正與軍方結盟。為了迫使西園寺公望讓步,內閣的陸軍大臣辭職,從而導致西園寺公望內閣解散。
陸軍大臣辭職何以會導致內閣倒台呢?原來,日本的法律規定,在內閣中,陸軍和海軍大臣必須是現役軍人,如果雙方中有一方決心不配合首相,可以拒絕派出代表加入內閣,從而使內閣無法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