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27章 蔣介石的金權天下(5)
日本人心裡非常來氣,羅斯竟然把自己當三歲的孩子戲耍!「滿洲國」早已是囊中之物,羅斯竟然要拿日本損失的滿洲關稅,來幫英國在蔣介石面前賣人情?簡直豈有此理!更可氣的是,羅斯竟然用區區貿易的小恩小惠,來交換日本放棄控制中國貨幣發行的巨大利益?日本人被氣得七竅生煙。
最後,日美都不配合,英國只有自己上陣了。羅斯以高級顧問的身份於1935年9月到達中國,表示來華一個「重要職責」便是調查在中國管理通貨是否可行。
他和英國財政部的帕齊,以及荷蘭銀行的羅利斯進行了這一「研究」。正如所料,與當時日本的看法相反,他們得出了「相當可行」的結論。「研究」發現,雖然華北的白銀運輸受到「干擾」,但是已有大量白銀集中到了上海和南京的國民政府銀行,因此實施管理通貨制度,有足夠的白銀維持外匯市場的穩定,從而保證通貨的穩定。所以英國認為,可以為中國提供貸款,並促成幣制改革。
後來,據錢幣司司長戴銘禮回憶,他奉命由南京趕到上海,參與擬訂幣制改革布告的文字工作。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從英文稿譯成中文,對於方案第六條條文翻譯總是不妥貼,宋子文最後說:「只要說清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即可,其餘不必多言。」其實這句話的「技術含量」相當高,表明蔣介石在平衡各國的過程中,也希望謀求利益最大化。財政部幣制改革布告的擬稿工作到午夜完成,工作人員再趕到孔祥熙的住所,由孔祥熙簽字后連夜發出。[15]
可嘆的是,堂堂南京國民政府的最重要的貨幣改革文件,都是由英國人來起草的,這樣的政府,哪裡談得上有貨幣獨立的可能?
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公布法幣政策,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即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禁止銀元在市面流通,限令各金融機關和民間儲藏的白銀、銀元交由中央銀行收兌。孔祥熙和李茲·羅斯經過多次「秘密籌劃」,最終確定法幣對英鎊匯率,法幣1元兌換英鎊1先令2便士半,這樣法幣就同英鎊通過匯率聯繫起來。
中國的法幣從這一天起變成了外國貨幣的附庸。
蔣介石與英國達成的「貨幣共識」中,滙豐銀行是個關鍵因素。當中國發生白銀風潮時,只有滙豐銀行有實力來維持上海的市面,它在中國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地位和龐大的資金力量,令《滙豐史》的作者都感嘆道:「滙豐銀行能使一個大國的貨幣,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保持穩定,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16]
幣制改革后,遵照英皇的敕令,滙豐銀行帶頭把庫存的數千萬銀元移交給國民政府的中央銀行,換取中國的紙幣法幣,渣打等銀行也馬上無條件答應交出白銀,同時對幣制改革表示擁護。[17]
英國駐中國公使對英國僑民發了一個通告說:「凡住在中國之境內英籍法人或個人,如以現銀償還全部或一部之債務者,應以違法論。」白銀國有化使國民政府取得白銀約三億元,南京政府再把大量白銀運到倫敦出售換成英鎊存在英國作為準備金,以維持法幣的穩定。最初,國民政府存在英格蘭銀行的法幣準備金約2500萬英鎊。
法幣的英鎊化,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神經。英國公然挑戰日本的勢力範圍,法幣的英鎊化,意味著中英之間的同盟已在貨幣層面完全鎖定,日本與英國的決裂將難以避免。同時,日本開始加緊對中國華北的侵略擴張。既然法幣日元化已成泡影,軟的不行就來硬的。
蔣介石為了平息日本方面的憤怒,也要拿出個「交代」。財政部發表幣制改革的同一天,國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同意袁良「主動」辭去北平市市長的職務,同時廢除北平軍事委員會分會。這兩件事,都是日本華北駐屯軍向華北的中方官員提出的要求。蔣介石採取了低姿態,滿足了日方的要求,希望能夠緩和日本方面的壓力。但日本卻不買賬,關東軍和日本華北駐屯軍的意見認為,實施幣制改革會使華北經濟枯竭,英國將會在經濟上控制整個中國。這促使土肥原少將提出了有關方針:「讓華北在經濟上與南京政權一刀兩斷。」
同時日本駐華使館武官磯谷廉價發表聲明,斷然拒絕將華北地區的現銀南運,反對幣制改革。[18]日本外務省發話,指責此項幣制改革的矛頭直指日本。日本在北平指使浪人和流氓,在市場上用外幣購貨,若店鋪用法幣找零錢,則聲稱不能兌現而強行拒絕。如此往複,致使各家商號不敢再接受法幣。一時間,華北地區人心惶惶。到抗戰爆發,日本乾脆開始自己動手,「DIY」法幣假鈔了,把假法幣倒過來換成外匯,再採購物資。
日本印製假幣,是由日軍參謀部的山本憲藏負責。此人年輕的時候就夢想著製造假幣,終於在國民政府的法幣上圓了少年時代的「假幣夢」。起初山本選中了5元法幣,印刷了幾十萬元,然而當這批假幣運到中國時,卻傳來一個「噩耗」,這種5元面值的法幣在中國已經作廢了,山本的第一次行動,慘遭失敗,估計是他當時太激動了,事先也沒打聽清楚。
後來,他終於偽造成功了中國農民銀行的低面值假幣,並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的物資。「二戰」中,德國海軍在太平洋上截獲了一艘美國商船,查獲了美國造幣公司為中國交通銀行印刷的10億元法幣半成品,上面只缺號碼和符號。日本購得這批半成品后,終於掌握了法幣印刷的全部秘密,日本前後共製造假法幣40億元之多。
蔣介石試圖通過爭取英美來制衡日本,並專門成立國防設計委員會,去研究中國的幣制改革,將中國幣制改革問題納入「國防設計」之中。這說明蔣介石在考慮法幣改革方案的過程中就已經產生了向英美靠攏、防範日本的意圖。
正是在對華貨幣控制權爭奪中,連續失利的日本人「氣急敗壞」,進而加速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可以說,法幣改革成為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導火索!
黃雀在後,美國人笑到最後
其實,在羅斯來華之前,中國幣制改革的方案就在孔祥熙、宋子文和三位美國財政顧問的秘密參與下,早已準備就緒了。羅斯並非1935年幣制改革的設計者,而作為英國代表,他的到達最終促成了與美國的既定利益相妥協的方案。
當李茲·羅斯抵達上海時,國民政府首先安排美國顧問楊格,在南京秘密向他介紹了整個局勢和幣制改革的設想,讓英美就中國貨幣問題先「碰碰」基本原則!之後才由孔祥熙和宋子文把幣制改革方案的內容「告知」羅斯。[19]
在一次秘密會談中,孔祥熙確曾再次暗示羅斯,貨幣掛鉤問題也是可以討論的,但羅斯並沒有繼續討論法幣與英鎊掛鉤的問題,反倒是提出把匯率拉低到一個適宜水平,然後宣布匯率將穩定在該水平上,這樣的做法顯示得「較為自然」。
與此同時,在華盛頓,國民政府駐美公使施肇基,與美國財政部部長摩根索的談判也有了一定進展,摩根索對於日本在亞洲侵略行為的「憎恨」,終於壓倒了他對英國的疑忌。
摩根索答應收購1億盎司白銀,但要求知道中國售銀后的外匯如何處理,並提出要有一個能與美元掛鉤的「確實聯繫」。孔祥熙立即回復說,雖然中國在幣制改革中審慎措辭,但日本已經極為惱火,倘若與美元掛鉤,美國能否幫助中國向日本解釋?這時的美國,雖然答應了中國,但仍然沒有實際動作。
孔祥熙只好打出了最後一張牌,發電美國:「即使到了最壞的場合,我們總可以在倫敦公開市場上拋售白銀,不過這樣做對中美都將不利而已。」
這封電報果然起了作用,摩根索請示羅斯福后,對法幣必須釘住美元這一點表示同意,中美兩國財政部達成了中國向美國出售白銀5000萬盎司的協議。這筆5000萬盎司的白銀,由上海的大通銀行和花旗銀行各投標2500萬盎司運往美國,售得的美元照協議的附帶條件,存在紐約的大通銀行總行。[20]
中國要穩定幣制,迫切需要將收購的銀元出售,以換取更多的外匯儲備。國民政府決定由陳光甫赴美談判。談判結果是,中國中央銀行將採取釘住英美匯率中,幣值較高一方的辦法,也就是當英美匯率發生較大變動時,中國央行將調整其中幣值較低一方的匯價。
這樣《中美白銀協定》正式簽署,由美國財政部以每盎司白銀按50美分作價,向中國續購白銀5000萬盎司,以維持法幣匯率,並確定法幣與美元的匯率為法幣100元等於30美元,這樣法幣又與美元通過匯率「聯繫」上了。
中國後來又陸續出售給美國幾批白銀,得到的美元作為中國的外匯儲備,都存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或其他的美國銀行中。檔案顯示:到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之前,國民政府外匯準備金中,美金為0.739億美元,英鎊達0.92億美元,日元僅有一個零頭。這就進一步加強了英美兩國對國民政府的財政控制,而法幣成為了英鎊和美元的共同的附庸,並堅決地把日元「排斥」在外了。
其實,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對法幣美元準備金的不斷加強,後來的法幣實際上已被拉入美元集團,國民政府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深。
法幣改革的結局就是,英國的「螳螂捕蟬」在前,而美國則是「黃雀在後」,法幣最終被綁上了美元的戰車。
法幣改革,使得蔣介石加強了對商業銀行的控制,完成了對全國金融的壟斷。以「四大家族」所直接掌控的「四行兩局」體系,直接控制了中國的工商業。官僚與買辦資本徹底合流,共同瓜分中國的財富大餅。
宋子文、孔祥熙在法幣改革過程中,做了大筆白銀生意,英美大量收購白銀,孔祥熙也從中大發其財。而宋子文就更誇張了,《亞洲華爾街日報》曾經做過一個評選:在過去一千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中,包括汶萊蘇丹陛下哈志哈山納柏嘉,以及比爾·蓋茨。在入選的50人中,有6名是中國人,他們分別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太監劉瑾、清朝商人伍秉鑒,還有就是宋子文。
當蔣介石最終完成了法幣改革,他就已經奠定了蔣家王朝的金權天下。然而,日本對華的侵略擴張卻在變本加厲,嚴重威脅著剛剛完成貨幣統一的中國。
參考文獻
[1]宋子文傳,王松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6頁
[2]江南席家,馬學強著,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97頁
[3]浙興檔:董事會議錄,1961年5月17日,滬銀檔
[4]中國金融通史第三卷,洪葭管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年,第127頁
[5]江南席家,馬學強著,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00頁
[6]清代貨幣金融史稿,楊端六著,三聯書店,1962年,第261頁
[7]山西首富孔祥熙,陳廷一著,東方出版社,2008年,第317-323頁
[8]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國財政經濟情況,(美)楊格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224頁
[9]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二輯,中國人民銀行總參事室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頁
[10]申報,1934年8月22日
[11]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1840-1949年),鄭友揆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第104頁
[12]民國經濟史,朱斯煌編,1947年版,第408頁
[13]中央銀行史料,洪葭管編,中國金融出版社,第318-319頁
[14]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二輯,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4頁
[15]金融話舊,洪葭管編,中國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129頁
[16]滙豐銀行百年史,(英)柯立斯著,中華書局,1979年,第129頁
[17]中央銀行史料,洪葭管編,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第333頁
[18]中國戰時通貨問題一斑,(日)宮下忠雄
[19]1927—1937年中國財政經濟情況,(美)楊格著,陳澤憲,陳霞飛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20]中央銀行史料,洪葭管編,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第35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