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43章 債務驅動,美利堅盛世的脆弱(5)
貝克初戰告捷,信心大振。1986年1月,貝克再接再厲,為了保護美元貶值的成果,力勸德國和日本出台經濟刺激政策,並和美國同時降息。貝克的如意算盤是,大家共同降息,美元不會反彈,而且經濟都能受益。財政刺激則是指望德國和日本增加對美國的進口,實現美國經濟的再平衡。貝克的財政刺激方案被當場拒絕,德國人聲稱這不是逼迫我們搞通脹嗎,德國可以忍受9%的高失業,但歷史的慘痛教訓讓德國絕不會容忍通貨膨脹。
碰壁之後,貝克轉回來要求沃爾克降息,被沃爾克斷然拒絕。結果,貝克利用美聯儲兩位理事換屆的機會,為老布希安插進「自己人」,招聘條件就是「敢不敢對沃爾克說不」。經過換屆之後,里根—老布希在美聯儲的人馬超過了沃爾克。在1986年2月24日的美聯儲會議上,沃爾克突然遭到「逼宮」。多數理事建議將再貼現率從7.5%降到7%,沃爾克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異常憤怒,竟然摔門而去,這是美聯儲有史以來出現的第一次「政變」。眼看要鬧到徹底翻臉的程度,貝克也吃了一驚,他可不是想「廢掉」沃爾克,只是希望用「兵諫」的方式,迫使沃爾克就範。他知道沃爾克在華爾街的分量,要是公開鬧翻,第二天股票和國債市場就會崩盤,而其他中央銀行將坐視美元摔下山崖,到那時,貝克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貝克只得妥協,沃爾克雖然面上沒說什麼,但對這次「政變」恨到了骨子裡。
「廣場協議」后,美元的貶值並沒有使美國經濟軟著陸,美元承受的貶值壓力驟然增加,沃爾克擔心的美元暴跌已經呈現出明顯跡象。1986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外國中央銀行已經停止了美債購買,海外私人資本流入也在萎縮。美國長期債券的收益率已經出現紅色警報。
貝克開始焦慮起來,德國人遠比日本人難搞定,他們堅決不肯搞財政刺激,貝克只得提出以美國減少財政赤字作為交換條件,頑固的德國人仍然不為所動。美元在市場密布的貶值陰雲中大幅下挫,結果擊穿了德國苦心經營起來的「歐洲匯率機制」(ERM)的保護傘,德國企業面對美元的狂貶,驚恐萬狀,紛紛停止了投資,德國經濟增長的勢頭頃刻間崩潰。
萬般無奈之下,德國人只得接受1987年2月的「盧浮宮協議」,貝克要求各國將利率降到美國的利率水平之下,以形成一個對美元自由落體的防護網。當然,作為對價,貝克承諾將美國財政赤字縮小到GNP的2.3%。對於貝克的承諾,沃爾克相當不以為然,「你明明知道你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那時就會失信於人。為什麼不說一個模稜兩可的數字呢?」貝克私下承認這一點,但既然里根總統公開表態要實現2.3%的減赤目標,他不可能公開唱反調。美國自然沒能兌現這一承諾,因為在表態的時候,貝克就不打算去認真對待它。對「盧浮宮協議」,英國人的點評最到位,「這就是『廣場協議』的直系後代,那時我們都認為美元應該貶值,現在,我們都同意美元需要穩定」。
「盧浮宮協議」之後,美元繼續下挫,各國央行使出了吃奶的勁兒,來阻擋劈頭蓋臉砸來的美元拋單,到1987年9月,各國已經吃進了令人窒息的700億美元!事實上,它們只得印刷本幣來購買美元。央行們號稱獨立性的核心理由,就是拒絕為政府赤字而印鈔票,但它們此刻卻正在為美國政府的赤字而狂印鈔票。
即便是這樣,也沒能擋住美元崩潰所引發的1987年全球股災。
格林斯潘:金融市場的最後拯救人
沃爾克走了,因為未來的總統老布希覺得他靠不住。在1987年6月,沃爾克知趣地提出辭職,放棄要求再度連任會帶來的尷尬。格林斯潘來了,他的圓滑讓人覺得他可能會比沃爾克更聽話,華爾街喜歡他,華盛頓也接受他,格林斯潘更像一位老練的政治家,而不像沃爾克那樣不食人間煙火。沃爾克上任時正趕上美元崩潰的重大危機,算得上是臨危受命,格林斯潘就職時再度碰上了美元失控的危機,8年時間歷史正好走完一個輪迴,美元當年瘋漲上去,如今正在狂跌下來。
貝克此時已是驚弓之鳥,在1987年9月30日的世界銀行和IMF年會上,貝克出人意料地提出用包括黃金在內的商品價格來作為通脹指標,以減低匯率動蕩之苦,老布希的競選團隊中也有不少人建議重新考慮黃金的貨幣化問題。很顯然,當美元失控時,固定匯率和堅挺貨幣的好處會讓政治家們有所心動。英國財政大臣的發言更令央行行長們大跌眼鏡,他竟然提出了更加激進的「永久而可調整的匯率機制」。以黃金為代表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財政部為權力中樞的機制,央行們只是配角,而歐洲匯率機制(ERM)將匯率大權逐漸移交給了央行,到了歐元時代,歐洲中央銀行更是完成了貨幣集權,英國財政大臣的建議是布雷頓森林的路子,央行們豈能答應?
當美國貿易逆差遠超預期的報告出來后,連最配合美債帝國的日本人也開始瘋狂拋售美元資產,美國30年國債收益率應聲突破10%的心理大關。此時,國債收益已接近股票收益的4倍!
焦頭爛額的貝克最大的希望就是其他國家降低利率,並推動經濟刺激,給美元留出喘息的空間。而美國的利率最好不變,高度負債的經濟和嚴重泡沫化的股市,經不起加息的刺激。頑固的德國最令貝克頭痛,他們非但不願刺激經濟,反而準備加息,甚至給貝克支招,美國「應該來一次衰退」,這樣就解決失衡的問題了。貝克氣得險些背過氣去。
1987年10月18日(星期日),滿腦子想著如何迫使德國人就範的貝克,在全國電視節目中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美國不會「坐視那些貿易盈餘國家加息,擠壓全球經濟增長的希望,他們還想期望美國也跟進」。這話被市場解讀成「盧浮宮協議」的合作面臨破裂,德國和日本加息而美國不跟進,那麼美元必然加速暴跌。這樣一來,誰還敢持有美債資產?大家狂拋美債,美債收益率將急升,股票回報的吸引力將蕩然無存!
星期一,紐約股票市場颳起了股票暴跌的風潮,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了508.32點,跌幅達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的最高紀錄。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於美國GNP的1/8。這次股市暴跌橫掃整個世界,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強烈衝擊,股票跌幅多達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在西方各國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赤貧,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跳樓自殺。這一天被金融界稱為「黑色星期一」,《紐約時報》稱其為「華爾街歷史上最壞的日子」。
格林斯潘剛上任就碰上這等重大危機,他深知所有人都會將他與沃爾克作比較,揚威立萬的時機到了!他果斷宣布「為履行作為中央銀行的職責,美聯儲為支持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今天重申將保證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這句話實際上是表明中央銀行準備動用印鈔機來挽救股票市場,這一聲明意味著美聯儲不僅是銀行體系的最後貸款人,而且也成了金融市場的最後拯救者。
股票市場暫時穩住了恐慌情緒,但由於美聯儲的救市行為導致了美國的長短期利率齊降,這樣就加大了與德國利率的差距,美元將面臨更大的下跌壓力。全世界都將關注的目光轉向德國,德國人會出手拯救美元和世界股票市場嗎?
10月22日,德國央行照常開會。行長波爾若無其事地首先發表觀點,「貝克闖了禍,我們只是應對而已」,這就為會議定了調。接下去,各位理事們慢條斯理地分析德國國內的經濟情況,幾乎沒有過多關注全球的股市災難。被邀請參加會議的德國財長斯托登伯急得兩眼直冒火,當他被邀請發言時,他極力強調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股災前)加息是錯誤的」,斯托登伯被全球股災震驚了,經常參加國際會議讓他對別國的焦慮感同身受。但波爾不為所動,他不相信政府能夠決定市場。最終,德國央行宣布不減息,甚至暗示在一定情況下還會加息。
全球股市大失所望,貝克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他終於領教了德國央行堅如磐石的獨立性!就算天塌地陷,只要德國央行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沒人能撼動他們的決心。相比之下,格林斯潘好說話得多了。
同一天,德國央行的聲明立刻觸發了美元新的暴跌,歐洲匯率機制也陷入了危機。不過情況很快就穩定下來,原來日本人在美國股票暴跌時,以每天20億美元的驚人胃口狂掃市場,美元暫時獲得了支撐。然而,美國長短期債券的利率與國際市場水平的差距仍在擴大,這就如同一把高懸的利劍始終懸在美元匯率的頭上,國際投機者們仍像禿鷲一般盤旋在病弱的美元的上空。從理論上說,中央銀行並沒有直接操縱外匯市場的職責,作為市場經濟的捍衛者,格林斯潘應該對市場多空雙方的廝殺袖手旁觀。美國經常指責別國試圖操縱匯率,但當有人敢在美元的頭上動土時,美聯儲將毫不猶豫地操起屠刀。
1987年底,在美元危機仍在加速惡化的情況下,格林斯潘決定發動一場「美元空頭絞殺戰」,總攻時間定在1988年1月4日星期一,趁著各國的外匯交易員們剛回到交易席前,就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這次格林斯潘親自出馬組織,日本和德國央行同意聯手行動,紐約美聯儲銀行成為主要操盤手。格林斯潘所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扭轉市場對美元下跌的預期。國際外匯交易市場每天有高達6400億美元的交易量,中央銀行如果與市場硬性對抗,那幾十或幾百億美元的干預資金將很快被市場所吞沒。格林斯潘知道,在外匯交易的戰場上,最重要的制勝之道是心理戰。在恰當的時機高調出手,以泰山壓頂的氣勢,打垮最主要的美元空頭,促使羊群效應逆轉,所謂兵敗如山倒,剩下的工作將由市場自動解決。
1月4日星期一,亞洲市場即將開盤,剛過完節的外匯交易員們還處在假日的慵懶之中,他們的大腦對市場走向還沒有來得及形成明確的判斷,美元似乎仍然會在疲軟中下滑。此刻,紐約還是周日的晚上,紐約美聯儲銀行的外匯交易員們密切關注著海外市場的動向,「就像賽馬場的賽門在開啟之前,躁動的馬匹緊張地感受著周邊的任何異動,那將是它們開始飛奔的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