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25章 動蕩的歐洲(2)
19世紀後半葉,隨著德國的統一,俾斯麥和威廉二世向東發展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因此中東地區的奧斯曼帝國就成為德國必須重點結交的對象。在這一點上,猶太復國主義者們找到了戰略同盟者。猶太復國主義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德國的支持下,爭取從與德國關係不錯的奧斯曼帝國手中拿到猶太人大舉向巴勒斯坦移民並最終立國的通行證。而為說服德國政府,他們的遊說辭就是,在中東地區建立一個親德國的巴勒斯坦猶太人根據地,這是德國向東發展戰略的寶貴資產和可靠跳板。對於奧斯曼帝國的誘惑,則是龐大的猶太資本一旦進入巴勒斯坦地區,將大大加強當地的經濟發展,給奧斯曼帝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國際猶太資本力量將是奧斯曼帝國國債的最強有力的購買者。這對於早已瀕臨財政破產的奧斯曼帝國自然具有極大誘惑力。在金融和財政上大大強化的奧斯曼帝國反過來又成為德國東邊一個強有力的戰略盟友,從而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的權力天平上增加一塊很有分量的砝碼。在這樣一番巧舌如簧的遊說中,猶太人的策略是各投所好,德國和奧斯曼帝國都被撓到癢處,想不飄飄然都不可能。在遊說天賦方面,只怕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之輩也要自嘆弗如了。
德國的精英階層也有自己的考慮,越來越多的東歐猶太移民大舉西遷到德國,導致了德國本土各個階層的不滿和排斥心理。德皇威廉二世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猶太人在德國的問題需要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如果將猶太人遷到巴勒斯坦地區定居,既滿足了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要求,又可緩解國內反猶主義者的政治壓力。於是巴勒斯坦作為猶太人定居地點的意向在德國統治階層、猶太復國主義者和德國反猶勢力之間達成了全面共識。
1893年,德國作為歐洲列強中唯一打破禁忌的大國,開始建議廢除奧斯曼帝國禁止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進一步購買土地的法律。1898年秋,德皇威廉二世訪問奧斯曼帝國時,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支持態度更加明顯,他的官方訪問中包括了到巴勒斯坦參觀,並安排了與當地猶太復國主義者赫澤爾的會談。在與奧斯曼帝國蘇丹的會談中,威廉二世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支持態度相當明顯,對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居住地將刺激奧斯曼帝國的經濟繁榮表示出樂觀其成的姿態。不過蘇丹當場就反對猶太人建國的方案。這也可以理解,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並日漸衰落的多民族帝國,一旦猶太人建國成功,其他民族地區起而效仿,局面豈不難以收拾?經過這次談判,威廉二世的腦子清醒了許多,覺得自己被大大地忽悠了一把。為了不與奧斯曼帝國鬧僵,德國政府在外交方面放棄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態度。
遊說德國和奧斯曼帝國沒有成功,猶太復國主義者轉向德國的競爭對手英國,期望在英德之間挑起戰爭,肢解奧斯曼帝國,從而得到巴勒斯坦。同時銀行家們還可從戰爭融資、戰後賠款和重建融資中獲取暴利,一舉兩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猶太復國主義者成功地遊說了英美支持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從而放棄了德國,鼓動美國對德宣戰。
圍堵與崛起:英德的戰略競爭
英國立國的根基是自由貿易,這一理念最早由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sSmith)提出。按照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的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對參與雙方都有好處。如果一種商品在別國的生產費用較低,就無須在本國生產,因為花錢向別國購買更為合算和有利。英國在掌握著全球1/6土地的龐大海外殖民地的基礎之上,以其對海洋、工業技術、金融和原材料的控制權,在自由貿易的口號下,強行要求未工業化的國家打開貿易大門,實施資源與市場的鯨吞式攫取,從而獲取巨大利潤。鴉片戰爭英國對清朝的霸行便是例子。19世紀上半葉,德國的工業化和對海外殖民的進程都大大落後於英法兩國。當時效仿英國的「成功模式」是德國經濟學界的主流,但19世紀70年代英國的經濟衰退使德國人認識到英國自由貿易模式的嚴重弊端,開始轉向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倡導的幼稚工業保護論。
李斯特是亞當·斯密的批判者,他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中指出:「亞當·斯密建立的世界主義政治經濟學,把自由貿易當作理想,實際是為英國利益服務。德國要建立國家政治經濟學,以實行保護貿易為德國利益服務。」李斯特認為,在與強大的工業化國家的自由競爭中,一個無保護的落後國家想要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國家已經沒有可能,這時比較落後的國家將普遍屈服於工商業與海洋霸權強國的優勢之下。要求相對落後的德國同發達的英國通過自由貿易進行競爭,無異於讓一個小孩同一個成年人角力。面對這樣的現實,後起之國想要強大,就必須要對本國的「幼稚工業」進行保護。幼稚工業保護理論就是以關稅制度為核心,以提高關稅作為手段,來達到大力發展本國生產力,特別是工業生產力的目的。
德國痛下決心,大力發展航運和鐵路,對國內相關工業實施關稅保護政策,培養科學和工程人才。在政府的羽翼之下,德國人的刻苦與勤奮使德國與英國的經濟差距迅速縮小。1871年,鐵血宰相俾斯麥終於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事件,它意味著歐洲大陸維持了200多年的均勢被打破了,渙散弱小的中歐地區一下子被統一、頑強而極具爆發力的德國所整合。德國的經濟發展和新經濟模式的建立,強烈挑戰著英國的立國方針和戰略利益。
漢堡美國航線:海上霸權爭奪戰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意識到,沒有強大的商業船隊和海軍護航,德國的經濟利益就要永遠受制于海洋霸主英國。德國猶太航運大王阿爾波特·鮑林(AlbertBallin)及其漢堡美國航線公司(HamburgAmericaLine,HAPAG)在德國海洋發展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899年鮑林成為漢堡美國航線公司的總裁。在他領導之下,漢堡美國航線公司擁有175艘巨型輪船,這個數量超過了歐洲大陸任何競爭對手。後來,連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都被這個龐大的船隊所震撼,經常來到鮑林的船隊參加各種活動。到1910年,鮑林的船隊雇傭了2萬多人,漢堡成為僅次於紐約的世界第二大繁忙口岸。
其實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德國這樣發展海洋勢力的決策是有問題的。因為德國海岸線處在非常不利的態勢。它的西北面就是漢堡所直接面對的大西洋北海,正好被英國擋住了出海通道,它的北面是波羅的海,而波羅的海只有非常狹窄的出海通道,並且出來之後還是進入北海,仍然被英國死死地堵住去路。隨著基爾運河的開挖,北海和波羅的海連成一片,但是這樣仍然沒有解決德國海軍出海口的問題。
跟德國不一樣的是,英國一方面擋住了德國北海的出口,另一方面它的西岸完全沒有任何阻攔,可以自由地進入大西洋,因此英國天然坐擁海洋優勢,德國卻被死死地鎖在大西洋的出海口裡面。
德國當時發展巨艦和遠洋船隊的策略,被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所證明是一次巨大戰略失敗。德國耗費了巨資用20年時間建立起來的龐大海軍,在「一戰」中基本上全軍覆沒。在「二戰」中,希特勒所建立的強大海上力量,除了潛艇能發揮一些作用之外,所有重型軍艦,包括德國沒有完工的兩艘航空母艦,基本上沒有發揮實質性的作用,根本原因就是很難進出北海。
德國所面臨的海洋地理態勢,非常類似於今天中國所面臨的海洋情況。雖然中國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但是從地圖上看,中國的海洋被第一島鏈牢牢地封鎖住了,北邊是韓國,日本群島,沖繩群島,中接中國的台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一直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馬六甲海峽。這條第一島鏈把中國漫長的海岸線死死地鎖在中國的內海,在不遠處還有第二島鏈。
再回到19世紀的德國。鮑林成為威廉二世的好朋友,威廉二世曾說過,他「從來沒有把鮑林看成宮廷猶太人」。1891年,威廉二世在鮑林的鼓動下,發表講話說:「應該把我們普魯士人帶到海洋上去,讓他們去開拓海洋邊疆,獲得豐碩的成果,為了德國,也為了你們公司,這是一個互惠互利,兩全其美的事。」除了建造軍艦,1895年6月,威廉二世還開挖了基爾運河,它把整個波羅的海和北海連接在一起。這樣的進展更加激勵了威廉二世對海洋的幻想。在威廉二世心目中,一個龐大的商船艦隊和強大的海軍是不可分割的。鮑林的HAPAG大型船舶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可以很快轉化成德國海軍的艦隊。
1898年鮑林公開支持德國海軍的建造計劃,當時對於海軍艦隊建造計劃最有力的推動人是德國海軍上將特皮茲。1900年帝國國會立法批准建造兩艘大型海軍艦艇。這對鮑林來說是巨大的商業機會。當然他也沒忘記提攜忘年之交,猶太銀行家麥克斯·沃伯格(MaxWarburg)。
麥克斯·沃伯格:未來的經濟沙皇
德國發展龐大的海洋艦隊,必然涉及到大量的經費開支,德國的國際銀行家在此過程中將會獲得巨大的收益。同時,德國的大海軍戰略勢必刺激英國的神經,英國的國際銀行家再將來自德國的海上威脅成倍放大,上升到帝國存亡的戰略高度。英國政府的本能反應就是更大規模地興建海軍艦隊,於是軍備競賽拉開了豐盛鮮美的金融大餐的序幕。而軍備競賽屬於「有組織的隱形暴力」,必須依賴大規模的融資。這樣一來,英德兩國和他們在歐洲的盟友們一起開動馬力擴軍備戰,整個歐洲的國際銀行家們無不「漫卷公債喜欲狂」!
麥克斯·沃伯格和阿爾波特·鮑林已經有二十多年的交情。在鮑林大力支持之下,麥克斯進入鮑林公司的董事會。同期,麥克斯在鮑林的推薦之下,又加入了其他多家鮑林供應商公司的董事會,包括一批德國最大的造船公司,如布羅姆沃斯公司。對布羅姆沃斯公司而言,鮑林是他們最大的客戶,所以當鮑林要求把麥克斯安排進公司董事會的時候,公司是無法拒絕的。
通過這樣的安排,麥克斯很快就成為德國輪船製造業和貿易領域的核心人物。到1920年,麥克斯和家族銀行的其他合伙人,已經在80~90家大型公司裡面擔當董事會的董事職務,成為整個德國工業、商業和金融業的巨頭。在麥克斯和鮑林的大力遊說之下,德國威廉二世對海洋前景意氣風發,準備開始大展宏圖了。
1893年,麥克斯接過家族沃伯格銀行,成為家族銀行的掌門人。十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毛頭小夥子,此時已經成為德國金融業的巨頭。
1903年,36歲的麥克斯第一次被鮑林引薦給德皇威廉二世。當時德國首相叫布洛,他認為德皇威廉二世需要金融方面的知識來推動金融改革,因此建議鮑林把麥克斯介紹給威廉二世,共進晚宴。
鮑林轉告麥克斯,說德國威廉二世希望召見他,但是只給他10分鐘時間來概述金融問題。麥克斯一聽就拒絕了,固執地說10分鐘不夠。他的堅持使威廉二世把接見時間延長到了32分鐘。麥克斯為了覲見德皇,進行反覆排練,終於精心預備了25分鐘的演講,另外7分鐘留作跟威廉二世進行討論。
綵排很成功,公演卻遭遇狀況。威廉二世這個人脾氣暴躁,極端任性。麥克斯剛剛開始演講,威廉二世就打斷說:「沙俄很快就要完蛋了。」麥克斯回答道:「陛下,不會的,沙俄不會完蛋。」
接著麥克斯開始解釋,因為俄國剛剛發行了一筆新貸款,把老的貸款清償了,而並沒有增加國家總負債。德皇聽到麥克斯居然直接反駁他,立刻勃然大怒,吼道:「沙俄一定完蛋,怎麼都要完蛋。」吼完就拂袖而去,晾下無奈的麥克斯。後來麥克斯提起這事開玩笑說:「我的聽眾應該給我32分鐘,但最後我只用了3分鐘時間。」
儘管「公演失敗」,由於麥克斯的重要地位,威廉二世對他仍然青睞有加。第二年,威廉二世又召見麥克斯,向他舉杯,說自己已經準備好聽取已經拖延很長時間的金融改革講座了。
德皇威廉二世是一個驕傲而自負的人,讓他擺出妥協的姿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足見麥克斯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威廉二世在談話中勉強承認,沙俄確實不會馬上就破產。但麥克斯毫不領情,隨即介面說:「我早就已經告訴過陛下了。」威廉二世氣得直敲桌子:「難道你每次都是對的嗎?」眼看威廉二世又要暴走,麥克斯立刻道了歉,才得以給威廉二世上了一堂精心準備的金融改革講座。
此後,麥克斯跟威廉二世經常會面。麥克斯和威廉二世的關係與布雷施勞德跟俾斯麥的關係有所不同。俾斯麥對於布雷施勞德往往言聽計從,但很有主見。威廉二世卻一方面固執己見,一方面又「耳根子軟」,很容易被旁人說動。每次麥克斯認為他已經大功告成地把皇帝給說服了,誰知很快威廉二世又聽信其他人另外的說法,突然改了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