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26章 動蕩的歐洲(3)

26.第26章 動蕩的歐洲(3)

在當時的德國,容克貴族和普魯士軍官團對猶太人存在敵對和抵制,主因是基於利益。容克地主貴族階層思想上相對保守,他們的集團利益在於保護農產品的價格,要求提高關稅,擋住外來競爭者。而海運公司和力主海洋貿易的猶太銀行家則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原因很簡單,貿易保護主義一旦盛行,國際貿易就做不下去了,他們對國際貿易的大量金融服務業務也就沒了市場。因此,容克地主與猶太銀行家形成了尖銳的矛盾衝突。這一點跟當今國際貿易領域的爭端也頗有類似之處。凡是主張自由貿易,降低關稅,推行全球化的主力軍基本上都是超級跨國企業和國際財團;相反,反對自由貿易,主張貿易保護的多數都是會受到自由貿易傷害的國家和地方勢力。

全球化也好,自由貿易也罷,這些並非理論與原則的口號,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問題。

受麥克斯和鮑林大力鼓吹的影響,威廉二世對海洋躊躇滿志,準備大展宏圖。當德國大興土木建造龐大的艦隊時,英國也不示弱,趕忙緊鑼密鼓實施巨艦建造計劃。20世紀初,以英國與德國為核心的兩大勢力集團在歐洲大陸上展開了一場圍堵與反圍堵、遏制與崛起的生死較量,拉開了世界近代史上最激烈最血腥的一幕。

柏林—巴格達鐵路:德國反圍堵的戰略通道

1885年,德國工程師高特列博·戴姆勒(GottliebDaimler)發明了使用石油的汽車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比當時使用的以煤炭為燃料的笨重而龐大的蒸汽機系統要精巧和高效得多。這種先進的發動機技術同樣可以用在輪船、戰艦以及後來出現的飛機上,石油資源自然成為各國關注的中心。當時英國和它控制的殖民地尚未發現石油,全世界的目光都盯上了阿拉伯地區的石油資源。

鑒於英國強大的海上力量一時難以超越,面對來自海洋的壓力,德國不得不試圖從陸地方向尋找戰略發展機遇。從19世紀末,德國就開始在安納托利亞半島經商投資和開辦銀行機構。安納托利亞半島北接黑海,西臨愛琴海,南達地中海,是歐洲通往中東的戰略要衝。德國的戰略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修建一條從柏林到巴格達的鐵路大動脈(此前「東方快車」線路已經修到了伊斯坦布爾),這條鐵路將把德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與中東地區豐富的原材料、石油、糧食和龐大的潛在市場緊緊聯繫在一起,從經濟戰略上整合中歐、巴爾幹和整個中東地區的工業生產與原材料資源,並將政治影響力延伸到整個西亞和南亞地區,進而打通從波斯灣到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最為重要的是這一通道將避開強大的英國海軍控制力量,繞過英法控制下的蘇伊士運河,並在德國優勢的陸軍勢力保護下,成為德國安全的戰略大動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00年德國漢堡的沃伯格家族銀行與德意志銀行聯手開始向該鐵路項目提供大規模融資。

顯而易見,這一戰略企圖使得英國大為緊張。英德緊張關係逐漸升級。

1907年,英國前首相亞瑟·貝爾福(ArthurBalfour)曾憂心忡忡地對美國外交官亨利·懷特表示:「如果我們不趕在德國人修建更多的運輸系統並奪走我們的貿易之前向德國宣戰,那英國將犯下愚蠢的錯誤。」懷特對此不以為然,說:「如果你們希望與德國人在貿易上競爭,那就應該更加努力地工作。」貝爾福答道:「那將降低我們的生活水平,相對而言發動戰爭更簡單一些。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對錯問題嗎?這是關係到英國霸權的問題。」

與英國類似,法俄也激烈反對巴格達鐵路項目,並竭盡全力阻止鐵路的建設。英國力圖勸說奧斯曼帝國,暗示這是德國控制和摧毀土耳其的陰謀。而法國儘管在當地有25億法郎的投資利益,卻由政府發出指令不允許巴格達鐵路債券在巴黎股票交易所交易。

應該說,巴格達鐵路項目是英法俄與德國之間圍堵與反圍堵爭奪中無法調和的一環,也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加迪爾事件

1815年拿破崙戰爭后,英國一直擁有著無可爭議的世界海上霸權地位,牢牢地控制著世界各大洋的主要水道。

丘吉爾的父親蘭道夫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密友,英國的外交政策實質上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外交政策。羅斯柴爾德是英國皇家海軍最重要的倡導者和積極促進者之一。

由於燃油發動機的出現,海軍和一切工業領域對石油的需求必然暴漲,法國的羅斯柴爾德分支迅速與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聯手瓜分世界石油資源。大海軍的發展離不開石油資源的觀念被羅斯柴爾德介紹給了丘吉爾。丘吉爾開始確信未來的海戰必然大量使用石油驅動的戰艦,海軍的建設規模要加大,更新速度必須要加快。

1888年,羅斯柴爾德英國銀行為「海軍建設公司」(NavalConstructionandArmamentsCompany)發售了22.5萬英鎊的股票,大賺了一筆之後並不滿足,隨後極力主張皇家海軍的巨艦工程擴張,大規模撥款加快海軍建設,以應付德國海軍快速趕超所形成的所謂的威脅。

「摩洛哥炮艦事件」,或稱「阿加迪爾事件」正好撞上槍口,直接提供了德國海軍造成嚴重威脅的口實。

1911年7月1日,稀里糊塗的德皇威廉二世派出一艘戰艦「潘塞」號(Panther)到英國控制下的摩洛哥海邊去營救受到威脅的德國公民,這一事件成為德國公然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最嚴重事件,震驚英國朝野,戰爭的陰雲開始積聚在歐洲上空。

其實,整個所謂「阿加迪爾事件」完全是一個烏龍事件。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1909年,麥克斯·沃伯格認識了一位神秘的年輕人,名叫雷根但斯(Dr.WilhelmCharlesRegendanz)。此人是羅茲(CecilRhodes)的超級粉絲,羅茲其人可不簡單,我們後面會詳細介紹。雷根但斯號稱他準備了一套為德國在非洲取得殖民地的完備計劃,主張德國必須果斷行動起來。當時作為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的德國,沒有趕上前四百年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大國在全球瓜分殖民地的盛宴,非常鬱悶,國力強盛工業發達但在海外幾乎沒有任何勢力範圍始終是德皇和俾斯麥的心病,所以任何有關海外殖民的計劃都能輕而易舉地煽動起德皇的狂熱。雷根但斯顯然是個有「遠大理想」的年輕人,他在1909年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我必須站在地圖前面看看在哪裡給自己弄一塊殖民地。」

麥克斯·沃伯格很快與雷根但斯混得很熟,並邀請他擔任沃伯格家族銀行的「法律顧問」,其實他的工作重點就是策劃非洲殖民地的事。1911年6月16日,麥克斯派雷根但斯覲見德皇,並遊說德皇在摩洛哥南部弄一塊殖民地。雷根但斯把摩洛哥南部描繪成一片「沃野良田,礦產豐富」的樂土,並證明那裡是德國核心利益之所在。而實際上,當地是一片荒漠戈壁。德皇最初的反應是激烈反對,擔心引發德國和英法的外交衝突。當時麥克斯·沃伯格不在德皇身邊,遊說眼看要黃,情急之下,深受德皇寵信的鮑林馬上加入進來,搖唇鼓舌,終於說動了德皇。最後威廉二世不情願地同意了派出軍艦去看看。雷根但斯等人欣喜若狂。

但問題是,當時摩洛哥南部連一個德國人都沒有。沒有德國人就無法說明德國人的生命受到當地土著的威脅,也就師出無名。結果是一名找礦的工程師作為「生命受到威脅」的德國人被派往當地。此人本該在1911年7月1日到達指定位置,可他老人家卻迷失了方向,在崎嶇的山區轉悠。但這並不影響德國發出摩洛哥警報,說德國人在當地受到重火力襲擊,柏林警告英法當局:德國將派軍艦到當地採取營救行動。德國軍艦抵達后,卻怎麼也找不到那位工程師。幾天後當疲憊不堪的工程師終於來到海邊時,軍艦上的人偏偏沒看見他。工程師急得像瘋子一般跳上跑下,又喊又叫。德國軍艦終於看見了他,卻真的把他當成瘋子沒有理會。結果直鬧到7月5日晚上,才把這位「生命受到威脅的寶貴德國人」弄上船。

「阿加迪爾事件」后,丘吉爾立刻被任命為英國海軍部長,上任后誓言要加強海軍建設,保護「日不落帝國」的霸權不受德國挑戰。這場所謂的「阿加迪爾事件」被英法認定是德皇蓄意的惡意挑釁,雙方口水戰迅速升級。英國威脅將對德國宣戰,法國開始從德國撤資,戰爭的威脅傳染了整個歐洲。

從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來看,德皇威廉二世明顯被煽動和誤導了,這個來歷不明的年輕人雷根但斯和德國的沃伯格家族、英法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德國航運大王鮑林等人聯手設局,誘使德皇上當,加劇了英法與德國的對立,使得雙方對海軍建設投入巨資,增加了石油需求,並通過資本市場的股票與債券發行進行融資,從而使國際銀行家大賺其錢。當然,除此之外,他們還有更大的戰略計劃。

1914年6月17日,丘吉爾提出英國政府應該投資伊朗的盎格魯—波斯石油公司(Anglo-Persian),該公司是羅斯柴爾德事先布好的一枚棋子,就等英國政府高價收購了。如此一進一出,羅家又是暴賺一筆。該公司後來成為著名的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

《貝爾福宣言》與銀行家的夢想

德皇威廉二世因為不願得罪奧斯曼帝國而放棄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猶太銀行家失望之餘,決定把籌碼壓在德國的對頭英國身上。20世紀初,英國政府通過盎格魯—波斯公司拿到了在新波斯國(即伊朗)的石油開採特權,這是英國海軍當時唯一的石油來源。因此,英國必須牢牢地控制中東。羅斯柴爾德利用其在英國的影響,使英國政府相信未來的猶太國家將是英國在中東的忠實盟友。同時,英國可以通過猶太國牢牢地控制中東,從而將英國在非洲富有礦產資源的殖民地與中東連成一片。這是包括英國首相勞合·喬治(LloydGeorge)和亞瑟·貝爾福(ArthurBalfour)等英國統治精英夢想的英聯邦帝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為打敗德國,肢解奧斯曼帝國,而後稱霸中東,以承認和支持奧斯曼帝國境內阿拉伯人在戰後建立一個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獨立國家為條件,取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精明的英國又背著阿拉伯人同法國簽訂了處理戰後奧斯曼帝國領土的《塞克斯—皮科爾協定》。協定除劃分兩國的勢力範圍之外,規定巴勒斯坦由「國際共管」。爾後,在1917年11月,英國發表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爾福宣言》(BalfourDeclaration),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

《貝爾福宣言》非常有意思之處在於,這是一封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給沃爾特·羅斯柴爾德爵士(註:第二代羅斯柴爾德男爵,第三代男爵維克多·羅斯柴爾德的叔叔,第七章將重點介紹維克多的經歷)的私人信件,並委託沃爾特·羅斯柴爾德爵士轉交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信件原文如下:

英國外交部

1917年11月2日

親愛的羅斯柴爾德勛爵,

我很榮幸能代表英王陛下政府向您傳達,下面有關同情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宣言,已經呈交內閣,並已得到了內閣的支持。

「英王陛下政府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並會儘力促成此目標的實現。但要明確說明的是,不得傷害已經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非猶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權利,以及猶太人在其他國家享有的各項權利和政治地位。」

若您能把宣言的內容轉送到猶太復國主義聯盟,我將感到十分欣喜。

亞瑟·詹姆士·貝爾福謹啟

英國統治精英的《貝爾福宣言》乃是一個一箭多雕的妙計。首先,歐洲戰場陷入僵持階段,最終只有拉美國參戰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而猶太銀行家在美國的影響力將是至關重要的砝碼;其次,全世界猶太人將在金融方面一邊倒地偏向英國,這對於大規模持續燒錢的戰爭來說必不可少;第三,阻止美國德裔猶太銀行家偏向德國立場,尤其是對德國感情深厚的希夫為代表的華爾街猶太銀行家族;第四,牽制俄國高達3/4比例的猶太布爾什維克高級領導在對德媾和方面的態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陷入僵局之時,誰能贏得猶太銀行家的支持,誰將是最後的勝利者;而誰支持以色列復國,猶太銀行家就支持誰!

美國雖然於1917年4月對德宣戰,但美軍卻在本土「熱身」了一年左右,遲遲不肯到歐洲參戰。直到1917年11月《貝爾福宣言》發表之後,美軍才在1918年初晃晃悠悠地來到歐洲前線,這叫不見兔子不撒鷹。

1917年11月6日,在阿拉伯人大起義的有力支持下,英國軍隊攻入巴勒斯坦,1918年9月佔領全境。1920年國際聯盟給予英國以管轄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1921年,英國政府以執行《貝爾福宣言》為由,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約旦;西部仍為巴勒斯坦,由英國委任總督直接統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26.第26章 動蕩的歐洲(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