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戰火乍起

第八十九章 戰火乍起

當然,對於戰爭雙方都是有準備的。在戰前,蘇軍共向淮河沿線派駐了一個師一個旅,兵力為1.7萬餘人。江蘇的總兵力兵策上說是9.3萬人,實際上剔除了張文生的編製員額為6000人的第76混成旅后,實際員額為8.7萬人,五師四旅。李純早就知道戰爭不可避免,於是他就發電向吳佩孚詢問她的態度,而吳佩孚的回電是,「此時不動,更待何時?」他又確認同盟的態度,我明確的向他表示,我想他提供軍火,當然是要錢的,雖然便宜一點。此外,我還向他保證,如果徐樹錚南下,那麼同盟將會從後面進攻他。

於是李純就開始整編軍隊,因為廢除鎮守制度是會得罪一些人的,如不做應對,弄不好會在戰時出問題,對於這一點,李純這個老軍閥不可能不知道。當李純一邊展開最後的「和平努力」,一邊磨刀霍霍的時候。5月4日,徐海地區議會「悍然」通過了「徐海地區約法」,宣布徐海自治,「選舉」張文生為「元帥」,總理軍政事務。如此一來,雙方再無路可退,因此,民國時報發表軍事評論說,「戰爭已經爆發了,只是沒有宣布而已。」

在新華社的採訪中,針對戰爭問題,張文生表示,「我們的友好鄰居倪嗣沖不會坐視他的鄰居的天賦自治權利受到侵犯的,強大的安武軍不是李軍能夠相抗衡的,而且李軍最近由於內部整編軍心浮動,因此發動戰爭對於他來說是不明智的。」「江蘇的分治由來已久,徐海民眾珍惜他們長期以來的的權利,希望李純尊重徐海地區的民意。雖然我們認為李純仍然是個獨裁者,但是我們認為,既然他認為自己是個民主人士,那就應該尊重民主的規則,尊重民眾的權利。」他的談話,通過新華社及其相關的報紙電台迅速傳向全國,一時全國輿論嘩然。

5月10日上午,在長期的爭吵后,在泗陽與清江縣的邊界上發生了軍事衝突。當日,雙方都發表通電指責對方「進行軍事挑釁」,於是鑒於形勢嚴峻,張軍宣布進行自衛,而蘇軍自然也不甘示弱,宣布進行平叛,議會還通過決議,「要求張軍將士,認清形勢,臨陣反正,省府決不追究。」中國自「太平之亂」以來最大的內戰就這樣開始了。

據後世史家推測,雖然從文獻資料上難以確定到底是誰開第一槍的,但是從戰爭初期的形勢來看,判定是張軍先發制人,主動發動戰爭的更加可信。10夜,同時接到上級命令而向前開拔的蘇軍和張軍在清江縣的運河、黃河故道沿岸意外遭遇,雙方都不明白對方的實際情況,但是顯然都不能主動撤退,因為他們都害怕撤退引起混亂,於是一夜混戰,雙方各死傷1000多人。次日晨的時候,蘇軍通過審訊俘虜,終於明白了這是張軍12000人的主力部隊,他們想夜襲清江縣城,奪占淮河渡口。

於是,蘇軍就一邊堅守,一邊向南京發電,請求快速支援。但是,到下午的時候,蘇軍就發現在他們的身後出現了大股敵人,於是沒過多久,蘇軍就開始混亂,戰鬥不到2個小時,蘇軍就開始潰退,待逃到清江縣城,終於發現該城已經被張軍給佔了。後來的記載表明,安徽、山東在日本顧問岡村寧次的「妙計」下,秘密的向徐海地區各派出了3000人的「志願」人員,這些人實際上是從皖魯各軍中抽調的人員,這支軍隊很快被編為「徐海自治軍獨立第1旅」。

岡村寧次生於1884年,是日本東京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1923年,張文生和日本以及皖系的秘密協定簽訂后,岡村寧次被日本政府任命為日本駐青島武官並成為張的軍事顧問。岡村寧次認為除非要讓李純下台,否則徐海地區將不得不通過防禦和友鄰的協作通過軍事防禦迫使江蘇當局承認徐海地區的現狀。而最佳的防禦線莫過於淮河一線,於是他制定了發起突然襲擊,奪取淮河渡口,然後通過徐海防禦、友鄰協作,迫使江蘇屈服的戰略方針。

但是,淮河沿岸蘇軍共有一個師一個旅,分別駐紮在淮北的清江和淮南的淮安,他們之間被淮河隔開。於是,岡村提出了誘使清江蘇軍出城,然後將其消滅在野外的計劃,但是雙方此時兵力相等,即使打得再好,大概也只能夠將該部蘇軍擊潰。岡村又獻一「借兵」計劃,於是所謂的「自願」兵產生了,這些兵力對軍力龐大的魯皖來說根本不算什麼,補充的兵員由於數量少根本不會影響原部隊的戰鬥力,但是6000人的生力軍足以在這個局部的戰場上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張軍的原本計劃是,第1師夜間襲擊清江城,然後於清晨「潰敗」,在蘇軍主力追擊后,秘密的第1旅突然從背後意想不到的殺來,然後第1師在殺個回馬槍,爭取全殲或者至少擊潰蘇軍主力,然後乘勢攻下清江城,奪占淮河渡口,然後相機轉入防禦。但是,沒想到雙方在夜裡打了個遭遇戰,第1旅等了半天也發現蘇軍和友軍的部隊。軍事偵察后發現,蘇軍主力已經出城,只有少量留守,於是第1乘機奪佔了清江城,然後開始尋找蘇軍主力,終於在天明十分他們摸到了蘇軍的後面。

但是,一夜混戰,蘇軍和張軍第1師的戰線已經沒有規則,再加上第1旅也部署部嚴密、兵力也有限,於是只能夠擊潰蘇軍。蘇軍一路潰敗,等到第二日,終於混亂的撤退過淮河,和在淮安的第74旅匯合,該旅本為通海鎮守部隊,4月底剛剛和原駐淮安的蘇軍第1旅換防,而他們的指揮官也調換了。該旅現在的指揮官鑒於部隊舟車勞頓,在接到清江守軍的移防要求后兵沒有立即向清江方向移動,結果使得清江城成為一座空城。與此同時駐紮在揚州的新編的蘇軍第二旅也由於鐵路遭到「不明身份」的人員的破壞而在高郵境內受阻。

可以說,雖然有點偶然,但是張軍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一個完美的勝利,撤退到淮安的蘇軍第17師只能收攏不到6000人,一個星期後,潰散的其他士兵才陸續歸隊,那時也不過不足8000人,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員,而且還丟棄了所有的重武器,包括3門德式大口徑火炮。倘若此時張軍迅速南下,一舉擊潰已成驚弓之鳥的不足12000人的蘇軍淮安之敵還是很可能的,何況他們還有三門大口徑火炮,此時的淮安從沒想過要打防禦戰,因此幾乎沒有什麼防禦工事。

但是此時,張軍犯了兩個致命的失誤,一個失誤是由於事出突然,順利攻佔清江城的張軍竟然當日在清江城裡開始擺起了慶功宴,尋歡作樂起來了。直到第2日夜,岡村寧次才在徐州獲得戰報,當時他就大罵「愚蠢」。然後,當日他連夜趕到張文生的府第說動他命令軍隊迅速進攻淮安城,因為這個日本人認為一旦此戰勝利,那麼至少短期內,蘇軍將難以發動攻勢,這對張軍的後續防禦極為重要。另一個錯誤是,隨隊的日本顧問官認為三門巨炮的炮彈已基本被蘇軍第17師一夜混戰中浪費完,因此作為「回禮」應該交給日本帝國研究研究。

結果,張軍延誤了整整40個小時,這給了蘇軍已反應的時間。除了張軍的錯誤外,這場戰爭中初露頭角一位將軍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新編江蘇陸軍的第2旅少將旅長計雨亭。此人又名龍章,1894生於阜寧縣碩集鄉。幼年家貧,在家鄉讀私塾數年,后入南京講武堂學習。1914年至舅父揚州游緝統領馬玉仁部第一營任差遣,爾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這個馬玉仁就是那個曾經的淮陽鎮守使現在的第74旅中將旅長,就是他的疏忽使得張軍順利的攻佔了清江城,也是因為他的外孫的英勇表現,李純才沒有追究他的責任。

計雨亭1922年被李純選入奉天陸軍大學速成班學習,一年後他結業的時候,正好是李純擴編蘇軍兩個旅的時候,他的資歷很好,於是就被選中組建第2旅,該旅大部都是蘇北這個和蘇南比起來相對貧瘠的地方的農家子弟。他的部隊在一年的訓練后,其軍事素質急速提升,在接受李純的檢閱后,被他稱為是「難得一見的勁旅」。這些農家子弟吃苦耐勞,國民軍跑不死的本領他們也學得像模像樣,此次蘇軍北線蘇軍失利,徒步機動力的作用終於的得到了檢驗。

蘇軍第2旅在鐵路被毀后,計雨亭果斷的讓部隊輕裝徒步機動終於在30個小時後到達了200多裡外的淮安城,他的到來穩住了軍心,他們用了6個小時快速的加固了本來建設緩慢的工事。當次日張軍來進攻的時候,蘇軍兵力已經增加到了1.8萬人,一場大戰以張軍損死傷2000餘人而結束,但是精疲力竭的蘇軍此時顯然也沒有辦法發動新的進攻。於是,一度緊張的淮河戰線就暫時穩定了下來。

再說李純聽到17師大敗兵丟失了重裝備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只是由於他相信現在再次換帥會導致軍心進一步浮動才沒有認真追究。李純迅速採取了措施企圖挽回局勢,一方面他向吳佩孚求援,另一方面他要求議會給他更大的支持,於是江蘇省議會就通過了增加軍事撥款的法案,畢竟這是形式嘛,就算假的,也要假事真做。江蘇省此時的軍隊第6師、蘇軍第1師部署在江寧一帶,防衛安徽,19師部署在宜興、江蘇第2師、第3旅部署在蘇州一帶防衛浙滬。能夠調用的只有在南通的第1旅,於是李純就命令該旅增援淮河,同時為了度過淮河,李純再次向淮和調撥了3門巨炮,只不過這一次配備給了第3旅,與此同時,他還向我定購2個師的日械裝備和12門巨炮。看來他準備大幹一場,他大概怎麼也咽不下這口氣。

再說吳佩孚在5月13日接到李純的求援電后,他大感到機會來了。現在直系各軍有超過35萬人,而皖系東部沿海各軍算起來也有超過35萬之數,雙方實力基本相當,但是一方面皖系各軍較為分散,像山西、福建的軍隊都地處偏遠,到底會不會參戰還說不定呢?此外徐樹錚的部隊也很可能受到同盟的壓力而不能參戰,這當然加大了他的勝算。但是,如此大戰,雙方實力相當,勝負往往難以預料,吳佩孚雖然不可能放棄,但是顯然也會大大的話一番心思。

此時吳佩孚雖然也像參戰,但是在他的東面還有一個趙綢,這個趙綢當初本是在直皖之間搖擺的人,只是由於段祺瑞的逼迫,他才會加入直系陣營的。後來他的領地又被吳分掉了一半,只是由於吳的武力強大才會不吭聲的。自然,吳佩孚為了支援他,每年都會援助他一些,畢竟趙綢的領地除了耕地,幾乎什麼都沒有。不過,戰場上瞬息萬變,難保他不會攜兵自重,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把他推入戰火,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後方安全。

於是,吳就以安徽督軍相誘,想讓趙部的豫軍打個先鋒,一方面可以讓自己可能獲得整個河南,另一方面,也可借著趙綢擴張勢力,同時去掉自己的負擔,他當然也知道樹大招風的道理,何況他可比不得同盟,地處邊疆,別人夠不著,他是完全相反,地處中原四戰之地。這也是發牌的一種方式,一下子發出所有的底牌顯然不是智者作為。於是14日,豫軍以張文生「踐踏民主,不服國法」為由宣布對張文生髮動戰爭,當然所謂不服國法就是從來沒有地區可以自治的慣例。

豫軍的參戰改變了戰場上的力量對比,因為此時的徐州幾乎已經是一座空城。於是,張文生的忠實盟友倪嗣沖終於也是「協防自治」為由,迅速的於次日加入戰爭,安武軍通過鐵路機動調集三個師3.75萬人在徐州、蕭縣、毫州一線展開防禦。此時,皖軍的另外四個師分別有部署在皖西南的兩個師以及部署在蕪湖長江沿線的一個師,在江北合肥附近還有新編的安武軍的一個師,該部主要是守衛鐵路以及安徽腹地,並作為機動兵力。

顯然,如此局勢時間一長皖系必然要走向失敗,於是段祺瑞開始籌劃皖系的其他的各部參戰。首先動員的當然是魯軍,其次則是浙軍。段祺瑞當然知道日本人的作用,很快這個已經下台的老軍閥和日本合作,日本人此時認為皖系此時還沒有能力戰勝強大的直系,也害怕同盟會乘火打劫。雙方制定的方針防禦迫和,商量了半天,為了盡量不擴大戰爭,最後決定由魯軍先派出兩個旅作為自願軍參戰。此後,各種形式的自願軍開始紛紛出現,好像雙方都認為不是自己打仗似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中華民國史之戲說張作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新中華民國史之戲說張作霖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九章 戰火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