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普賢心經
回到陽江港后,古般若懶得走陸路(因都是山路耽擱時間),直接乘大海船前往浙江,途中修習般若掌和明火靜功,居然頗有進境。這日到了溫州下船,走入雁盪山,約莫辰時,遠處傳來一陣沁人心脾的鐘聲。
這裡是一家寺廟,一家香火鼎盛的寺廟,寺廟山門掛著一塊巨大匾額,匾額上是三個工整而又醒目的大字:「普渡寺」。在遊戲手冊中,這裡有一個小任務,可以使主角學會「普賢心經」,效果不錯,基本攻擊力達到500,且與各種少林武功相匹配。
古般若走進寺門,迎面走來了知客僧:「施主,若要上香,請至大雄寶殿。」
古般若微微作了一揖:「多謝大師,還請大師引路。」
大雄寶殿之上,佛祖的金身寶相莊嚴。佛祖金身旁邊站立的分別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各自的神態都隱隱蘊涵著某種微妙的佛意。
古般若自然而然地雙手合十,行了一禮。行了禮之後,又面對佛像盤膝而坐,雙眼慢慢閉上,竟又入了定,嘴裡卻不自覺地誦念起般若波羅蜜心經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見如此怪異,寺中的小沙彌早就跑去告知住持方丈了。
片刻之後,住持方丈來到大雄寶殿,見此景象,亦是不敢輕擾。待得古般若將般若波羅蜜心經誦完一遍,悠悠睜開雙眼,周圍已被大和尚小和尚圍了個水泄不通,各自都是盤膝而坐,專心至致聽誦念經文。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這位施主生具慧根,與我佛有緣。貧僧法號道澄,敢問施主如何稱呼?」一個大和尚口喧佛號道。
古般若還了一禮,道:「在下嵩山少林俗家弟子古般若。」
道澄大師道:「原來同是佛門一脈!施主佛法高深,還請在此開壇說法,指教一二。」
古般若正要開口,另一個大和尚口宣佛號而來:「阿彌陀佛,貧僧道清,甘冒觸犯嗔戒和妄戒,也要考一考施主你,若真能回答得上貧僧的幾個問題,貧僧才能認同施主的佛法精深。」
當下古般若道:「大師只管問來。」
道清和尚也不多言,單刀直入:「何謂普?何謂渡?何謂普渡?」
古般若不假思索,便侃侃答了出來,因為這段是他正好研究過的佛論。
「便虛空盡法界,廣泛為普。無分別心,平等無差別為普。無心之心而為普。六度萬行為渡。使眾生覺悟為渡。自渡渡他為渡。普渡便是普遍引渡一眾生靈,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原來「金庸江湖」這款高科技遊戲開發時,便與教育部掛鉤,要通過遊戲普及國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因當今為文化快餐時代,搜索引擎可以迅速為網民找到所需資料,但也使一般人淺嘗輒止,只滿足於「淺閱讀」,而逐步喪失了思考和思辨的能力。為扭轉這一傾向,教育部與遊戲公司合作,將大量文化知識引入遊戲,玩家對中華文化了解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就可得到更多的好處。例如一個富豪級玩家花數十萬元換來的武功,工薪玩家通過自身的豐富知識也可輕易得到,從而達到相對的平衡。也就是說,在遊戲里,知識就等於財富。扮演古般若的這個玩家精研國學文化,造詣頗深,故在遊戲中無往不利。
古般若才一說完,道澄大師便又口宣佛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但道清和尚仍是不依不饒:「為何要渡?又渡向何方?」
古般若道:「佛說:『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故眾生皆為平等,眾生皆為佛,眾生皆具有佛性,只有普渡眾生,方可功德無量,修身成佛,所以要普渡。眾生六識,皆在此岸,眾生之上,六識之外為彼岸。然,自身成佛為小道,幫助眾生成佛為大乘,將眾生引渡彼岸,方可成佛。」
一番宏論后,古般若輕鬆閑逸,仿似世尊拈花一笑。道澄大師道:「古施主果然佛法深厚,令貧僧佩服,若是出家,定能功德圓滿,成為一代高僧……」
道澄大師說完,好象又想到了什麼,從懷裡摸索了一陣,拿出一本舊經書,道:「古施主與本寺也算有緣,這本《普賢心經》今日贈與施主留作紀念罷。」
古般若當下也沒客氣便收下了經書,當日下午用過齋菜之後,方才趁著夕陽的餘輝下山,繼續自己的江湖路。
這普賢心經果然不愧為佛門至寶,經書上說:「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而這十大行願分別是: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每一行願不僅暗中卻闡了普賢的每一個境界,更與心經所闡述的十層心法有著異曲同工的呼應效果。這不禁讓古般若想起少林無名掃地僧闡述的一個佛理:「武功在求殺生,佛法在求渡世,兩者背道而馳,武功越高,則暴戾之氣越重,對自身的傷害也會更深一層,須以相應的佛法才能化解……」(參見《天龍八部》之《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土》)。而普賢心經這種呼應效果恰好與無名掃地僧所闡述的佛理相同,每當心經內功練高一層境界,自會有一層普賢行願品佛法加以化解,只有將普賢心經上所記述的佛法全部領悟,方能使普賢心法融臻最高境界。
古般若修習般若掌之所以很快就達到第六層,除內力深厚外,還在於他精通《天龍八部》。裡面掃地僧曾說:「如練的是本派上乘武功,例如拈花指、多羅葉指、般若掌之類,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調和化解,則戾氣深入臟腑,愈隱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厲害百倍……。」又提到蕭遠山第一次來到藏經閣偷書時,偷的「是一本『般若掌法』。當時老僧暗暗漢息,知道居士由此入魔,愈隱愈深,心中不忍,在居士慣常取書之處,放了一部『法華經』一部『雜阿含經』,只盼居士能借了去,研讀參悟。」所以古般若清楚,要消解修習般若掌的戾氣,必須同時修習《法華經》和《雜阿含經》,相輔相成,不但功力突飛猛進,而且可避免走火入魔。
當下翻閱《普賢心經》,只見:一者禮敬諸佛曰:「所有盡法界。虛空界……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有了諸般條件,古般若學起普賢心法來,進境猶如一日千里,才三個時辰,便已將心法領略了個大半。才剛行完一遍普賢心法,古般若竟能感覺到內力比以前更加渾厚,對於真氣的運用也是嫻熟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