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技術資料是如何擴散的

第十二章 技術資料是如何擴散的

到現在為止,對凱末爾研究基地登陸行動持續了兩小時,預定目標執行的還算順利。

這些小國不像某些大國或特殊國家,他們的研究水平最多相當於各國均值,若以單一方面評比,甚至可能比不上一些大型私人研究。正是因為技術不算領先,在現在這種狀態下遭到銷毀的資料並不多,對賽格伊斯而言剩餘的部分仍然能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

可惜的是面對一個巨大的研究基地,登陸人員還是太少,經過兩個小時,僅完成了基地內部30%區域的搜索,就這進度,都還多虧目標明確可以直接略過儲存、製造等平台,否則還要更慢。

就在這個時間點上,之前灑出去的偵查艦傳回了情報,有官方艦隊接近,規模略大於同盟會聯合艦隊。

雖然同盟會聯合艦隊老早就被巡邏船察覺了,但是消息傳遞到決策者再到對峙戰線,就算在本星系內利用加密廣播,也需要三個小時以上,三個小時的前提還必須要求前線有可以進行跨星系信息的設備,動通訊船還要慢一個多小時。

從偵查艦捕捉到軍隊的位置看,兩國在收到後方情報后很快就達成妥協,不然現在的時間點他們應該還在脫離程序中。

不管怎樣,官方艦隊還有兩小時出頭就會進入雷達範圍,代理指揮官必須在這之前就做出戰術決定,否則屆時艦隊還處在幾乎靜止的公轉軌道同步狀態,就沒有後撤餘地了。

還好這件事不需要想太多,技術情報的獲取沒有量化標準,代理指揮官自然是以保全艦隊盡量少得罪今後的同僚們為前提做考量,很快指揮艦就有消息通報艦隊,讓大家加快進度,一小時後撤離。

接到通知,潘文皺了皺眉頭,覺的時間有點緊。

登陸作戰的指揮援助多是些雜物,研究基地內部的行動決策自有作為當事人的各陸戰隊隊長們去做。不需要對地面行動指手畫腳,周邊安全還有其他兄弟姐妹們的艦隊看著,所以潘文這樣的旗艦頭目基本是閑著的。

他自登陸行動開始后,除了關注下奴隸學員們的表現,主要就是在第二主機豆豆的幫助下查閱地面部隊搜集到的各種技術資料,所以到這個階段,他已經早別人一步發現凱末爾研究基地的主要研究任務。正因為知道凱末爾研究基地是幹什麼的,他實在不希望過早離開。

說起凱末爾研究基地,從獲取的資料初步分類看,它的研究覆蓋面幾乎涉及到全部的太空技術,但大多數都是些邊緣技術的開發,主要研究項目側重於兩方面:太空工業改進以及太空艦船輕量化工程。

太空工業改進和艦船輕量化工程都是非常大的項目,擴散下去的分支會包含太空工業和艦船體系的方方面面,就算有一小部分實驗技術被臨時處理了,剩下的還是全套的太空工業體資料,真正的系統化資料,最多是含金量稍低點。

但是不想太快離開是一回事,潘文也沒有自不量力的要求冒險多留些時間搜集更多資料,在別國境內被主力艦隊纏上,哪怕真能打贏,都無法保證後續就一定沒有其他支援部隊。

只是這樣一來,剩下的行動時間就已經寥寥無幾,為確保準時起航,至少要留給陸戰隊半小時的撤退時間,餘下半小時,能奪下幾個重點設施都不錯了,按區域面積算,總數據獲取量只能提高到35%左右。

百分比且不去管他,這種狀況下當然要進一步精選奪取目標,那些不容易受到技術封鎖可以花錢買到的技術就算了,像艦船輕量化技術中戰鬥艦艇相關的部分說不定過了這村兒就沒店兒了。

繞過多功能戰術中心,潘文直接給下面的隊長柏妮斯發放了最後半小時的行動傾向,按指示,陸戰隊將錯開撤離安全路線,一邊縮短與出口的直線距離,一邊重點尋找艦船相關的開發部門做有選擇性的攻擊。實驗室的數據儲存和分析點旁邊都會有必要的試驗或製造設備,通過它們就能判斷出大概功能。

短短的一小時很快過去,所有登陸部隊也準時或提前一點回到艦上,完成陸戰隊回收的同盟會聯合艦隊立刻掉頭加速啟動撤退程序。

技術資料的內容潘文大多數都看不懂,惑星級試驗基地的儲備資料哪怕只有獲取部分的三分之一,看標題也足夠他一個人忙活幾個月的,回收的資料只能交給第二主機豆豆去做分類,至於資料上傳到指揮艦上的事情,早在陸戰隊行動同時就已經處置好了。

手頭上備份的資料在做過分類的同時,潘文趁機和各艦艦長開了個短會,通過艦上的炮艇從艦隊中搜集了一些個偏學術型的技師……就是技術狂那種,整理有價值資料的工作就交給他們了。

技術資料是搶來的,研究基地的人沒時間把資料全毀掉,卻也多多少少的幹了些事兒,資料里有的可能只剩下藍圖初稿或專利描述,有的則只有末期測試數據。這些看似亂七八糟的東西經過整理,可能會變成只需要繼續投入人和設備就能發展的項目,就算一個都沒有,整理后也會明確的列出某技術所涉及到的相關分支。

D21工業體系從頭開始時,後面相關分支的部分反而更重要。舉個例子,當開發一個新的生產線時,可能一群人幾年裡都卡在某個點,也許是需要冷凝劑,也許是需要額外的冷卻系統支撐,一項項試驗下來就足夠折騰掉無數資金和人力。D21可不是個國家,哪怕發育到賽格伊斯的程度一兩年內也是見不到影子的,工業體系數據的好處是能幫助D21大幅度減少發展中的人力物力浪費,發展速度會很自然的有所提升。

暫時撇開資料的事情,回到陸戰隊上,本次行動雖然調動了艦隊超過半數的警戒機器人幫忙,但實驗室人員通道並不寬敞,自動武器的觸發機制有的有設置的很古怪,幾個小時行動下來,陸戰隊員仍然產生了十多人的減員,並有超過十名重傷員。這些重傷員被單獨提出來,因為他們和當初超限機甲初號機試駕員柳鶯一樣,至少需要二十周以上的恢復期才能再次進入戰鬥,對艦隊來說實際上已經也能算是減員。

潘文的艦隊陸戰隊維持比例一直不高,專為D21開發額外雇傭的陸戰隊員又沒有回收,二十人的減員幾乎快佔據人員數的十分之一,按大規模行動中20%就達到全員戰鬥撤離標準來看,本次的減員已經不少了。因此,他在艦隊完成一次跳躍程序后,第一時間參加了陸戰隊員們的遺體送別儀式。

跳躍中的意外?沒有。

代理指揮官史蒂夫安排的撤離時間點偏早,聯合艦隊有超過四小時的時間用於達到脫離速度,這麼長的時間就算是貨船不運輸大型貨物都能跑掉了,何況是戰艦編隊。不過這並非沒有產生意外的唯一原因,另一個原因是聯合艦隊的規模在作怪,同盟會聯合艦隊光是護衛艦級別的船到現在還剩下超過一百五十艘,再包括其他輔助船隻及其他艦隊無法收納的巡邏艦,總數超過兩百艘,這個規模致使本地留守的巡邏部隊連靠近動作都沒做過,更別提衝上來拖延時間什麼的。

安全脫離目標星域,行動基本能算成功了,雖然還要在其他國家領土上進行兩次跳躍,聯合艦隊的各家指揮官們已經開始通過視訊互相慶祝。大艦隊過境不引起注意是不可能的,但是也不會有哪個願意連警告都不給就傾家蕩產來攔截大艦隊,因聯合艦隊的規模,單純過境導致起衝突的可能性可以說基本不存在了。

不太喜歡跟NPC們產生交集的潘文也好不容易拿出些精氣神來應付他們,當然他是有目的的——為了別家搜集到的資料!

登陸行動中的全部資料都會同步上傳至代理指揮官史蒂夫所在的旗艦指揮艦上,但各陸戰隊指揮艦作為中轉站存在,肯定是備份了資料的。這事兒幾乎是不需要思考,雖然不是誰都在外面開發個類似D21的東西,但是回到賽格伊斯后,只要標價不高於資料陳列館且沒人亂舉報,還有私人船廠和港口工程隊願意出錢來買其中的有價值部分,因此資料截留和私人整理都是必然的。

潘文不是不通人情世故,他只是不願意花精力在非玩家勢力上而已,事關今後的實力,他還是下了點功夫的。比如在回賽格伊斯前,各指揮官們有一次在指揮艦上的聚會,聚會後潘文就給各家都塞了些珠寶首飾之類的賠錢貨,都是按噸算的。珠寶首飾之類的東西除了珍珠這類生物造的,礦物結晶類在太空里以星幣為結算單位的前提下壓根兒不值錢,但是既然有生物喜歡亮晶晶的東西,它們就有地方去,當做獎金給手下來增加認同度就不錯。

其實同為一級會員,雖然之前沒什麼往來,但是大家在聽證會上也是要經常碰頭的,互相恭維一下,送點不值錢的玩意,主要是加深雙方印象。如此一來,回港后購買資料時,多多少少的也該買個面子,少收點錢或乾脆白送才是。

實情也是如此,回賽格伊斯,等行動獎勵方案出來后,潘文趁著喜慶只花了三千星幣就把本次同盟會行動奪取的資料全部拿到手了!

不過也沒什麼可高興的,根據其他人跑來他這裡買資料的狀況看,本次參與行動的同盟會十六名一級會員里,只有五人對資料沒有任何需求。

……是的,他獲取的資料也賣了十份之多,白白拿了一萬星幣。這筆錢抵掉行動成本和三千星幣的資料購買費后,剩下的錢除了補充陸戰隊員到原有數量,全部用來給艦隊成員發獎金了,人均計算也超過十星幣,對大多數船員又是一年的年薪了。

所以大家明白了,現有的星際科技,絕大部分都是以這種情況普及開來的。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因為有海盜的存在,才使得大多數小國不會存因技術屏障存在太大的代差,賽格伊斯才能活的很滋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星空統治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星空統治者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二章 技術資料是如何擴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