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討伐李郭
徐晃不愧是五子良將之首,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當楊奉再次視察這支軍隊的時候,明顯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雖然戰鬥力還達不到楊奉的要求,但是軍紀絕對讓楊奉很是滿意,戰鬥力可以在平日的訓練和以後的戰鬥中慢慢增強,一個月的時間不可能練出一支鐵血部隊的,但是有這樣嚴明的軍紀已經夠了,滅掉李郭二人足矣。
這一個月的時間,徐晃忙著訓練士兵,楊奉也沒有閑著,開始思考現在還有多少武將和謀臣仍然籍籍無名。楊奉雖然對三國歷史不是特別熟悉,卻也不是毫無了解,最後還真被他想出了兩個,分別是姜囧(姜維的父親)和甘寧,並派人持自己的書信前去相請。
這兩人沒想到還真讓楊奉給撞上了,此時姜囧正在雍州天水郡擔任一名只統領一百個人的屯長,很是不得志,在得到州牧大人的親筆相召之後,姜囧哪裡會有不願意,當下便舉家一起搬到了長安。
甘寧目前正在荊州黃祖的手下,甘寧此人文武雙全,但卻因甘寧是帆賊出身而不受黃祖重用,雖有蘇飛的數次舉薦,黃祖仍不肯對其重用,只安排甘寧做了自己的一個親兵,每天為黃祖端茶倒飯,打掃衛生。現在,甘寧正在鬱悶之中,忽聞雍州牧楊奉派人前來招募,甘寧絲毫沒有猶豫,率領100老部下偷偷和雍州來人逃出了荊州。
得聞姜囧和甘寧到來,楊奉大喜過望,命令大擺筵席三天,以為慶賀。姜囧和甘寧沒想到這個雍州牧對自己這兩個無名小卒竟然是如此看重,和自己以前的光景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下一個地下,自是暗暗發誓,一定要建功立業,回報楊奉的知遇之恩。
古代人的思想就是這樣的,對主公絕對的忠誠,只要主公善待他。其實這算是公款吃喝了,花的也不是楊奉的錢,但只是一次小小的恩惠卻能使得姜囧和甘寧這樣的英雄好漢如此感動,甚至於忠誠度一下子提升到100。
三日後,為了讓大家心服口服,楊奉特意在校場上安排了一次比試,姜甘二人自得楊奉如此重視,自然全力將一身武藝施展開來,結果呢,徐晃竟然只能在甘寧手下支撐100招,姜囧卻幾乎可以和甘寧戰個平手,而被舉薦的十多個武藝不凡的人中武藝最好的一個人也只是能在徐晃手下支撐二十招,這下子大家再也沒有什麼意見了,統一認為楊奉早就聽說過姜囧和甘寧之名。
楊奉知道甘寧武藝高強,在三國歷史上是孫權帳下頭號猛將,但是姜囧的武藝有多高,楊奉就不清楚了,只知道他是蜀國後期姜維的父親,在楊奉想來,姜維的武藝很高,他老子的武藝也差不哪兒去,如今果然在意料之中。
於是,楊奉便封徐晃為牙門將軍,封姜囧和甘寧為都尉,歸於徐晃麾下,其餘那十多個人都被封為軍侯,日後待有戰功,再行提拔。
雍州靠近涼州,是以馬匹並不怎麼缺乏,經過這一個月的搜集,竟然輕輕鬆鬆得了五千匹戰馬,其中近四千匹都是西涼好馬。看著五千騎兵縱橫馳騁,楊奉的不禁大為激動,若不是姜囧將他攔下,楊奉差點就要上馬和這些騎兵一起訓練。
好在段煨在華陰積攢了大量的糧草,使得楊奉暫時不用考慮糧草的問題,否則的話,袁紹給的那些糧草還不夠這一萬六千人一個月吃的呢。
現在萬事俱備,楊奉也準備討伐李榷和郭汜了,理由嘛,很好找,李郭二人把持朝政,欺辱百官,挾持皇上,妄動干戈,任何一條罪名都足夠讓楊奉有出兵的理由了,何況這些罪名都成立呢。
楊奉和徐晃進行一番商議之後,決定在三日後出兵討伐李郭二人,早日平定雍州。
楊奉命令姜囧率軍五千留守長安城,說起來五千人留守偌大的長安城確實有點少了,因為除了李郭之外,張揚、胡才、李樂三人在經過兩個月的整修和招兵買馬,部眾已經達到了四萬人,而且三人一直互有聯繫,倘若他們在楊奉領軍討伐李郭的這段時間趁虛攻打長安的話,長安城是很危險的。
就連徐晃也向楊奉建議,給姜囧留下一萬人馬,但是楊奉只是哈哈大笑兩聲,拍了拍徐晃的肩膀,說了一句話:「公明放心,長安城固若金湯,表面上看起來只有五千人馬,其實我留守了數萬大軍,張揚等人不來則已,若是他們真的不識好歹,前來進犯,必然會鎩羽而歸。」
徐晃聽了,將信將疑,那裡會有什麼數萬人馬。
楊奉見徐晃不理解自己話中之意,再拍了拍徐晃的肩頭,道:「公明,這便是你和我的區別,不要再想了,這次征討李郭二人,就靠你了,一定要以最小的代價將李郭二人除掉,這樣的話,張揚等人很可能就主動投降了。」
徐晃點了點頭,對楊奉道:「主公旦請放心,晃決不負主公所託。」
第二天,楊奉命令甘寧率軍五千為先頭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先行一步到達高陵,楊奉和徐晃則率領一萬主力押運各種糧草輜重在後面緩行。
說道不這裡,不能不談談古代的行軍。
我們知道,由於自然條件的制約,歷朝歷代都有餘糧調出區和非餘糧調出區之分,即便在漢末這種亂世的時候也有,餘糧調出區的糧食產量是比較大的,能夠供給額外人口,因此軍隊行軍一般是在餘糧調出區之內。
當然,因作戰需要而不得不在非餘糧調出區行軍的情況是非常多的,但大體上是把在餘糧調出區行軍視為正常行軍,因為在這樣的地區內行軍比較省力。以漢末亂世為例,如果是在自己的領地之內,則依靠後勤隊提供糧食和依靠派員徵發、購買當地百姓的糧食。
如果軍隊紀律不好,徵發往往成為掠奪,掠奪本國居民一向被認為是令人不齒的行為。但紀律不好的軍隊經常這樣做。比如明末官軍,被稱為:「強盜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篩子,軍官好比剃刀」。這樣的軍隊想打勝仗,除非天神幫忙,紀律良好的軍隊自然不會掠奪本國人民。
如果因故不在餘糧調出區行軍,那麼有好幾種辦法:一是掠奪。人民遭到掠奪,固然悲慘,但畢竟軍隊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有些統治者對此也就默許了;二是派兵打獵和採集食物,這樣雖然也能獲得一些補給,但卻有限,而且打獵時間太長,影響行軍速度;三是依靠隨行給養和牲畜,如果隨軍中帶著大量的給養和牲畜就會使得行軍速度變慢,而且這些牲畜還會和戰馬爭飼料;四就是依靠補給隊了,在本國之內這種辦法還行,但是當到了敵國境內的時候,軍隊的補給就會遭到極大挑戰,因為不僅補給距離變長了,而且還要面臨敵人的堅壁清野和騷擾。
在古代,掠奪敵國居民是天經地義的,而且這種掠奪往往非常殘酷,焚燒、掠奪、強姦是家常便飯。凱撒進攻別都里及斯人的時候,因為沒有焚燒村落而使後者猝不及防,可見當時羅馬軍隊是把焚燒村落視為慣例的,其實沒人任何頭腦正常的將官會限制軍隊在敵國境內的掠奪。只有在內戰中,掠奪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顏亮進攻南宋的時候,便嚴格約束紀律,士兵失火燒毀民房,都被斬首,於是金軍與百姓「親如一家人」,。這當然是為了日後大金南下收買人心。
其實即使在現代,國際法也認為帝國的人民和財產具有「敵性」,允許限制其自由和進行徵發,當然,無節制的掠奪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奪時,一般大部隊是不出動的,只出動散兵進行。除了掠奪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國家獲得補給。但在敵國境內,補給隊容易遭到襲擊,因此補給隊本身也需要護衛。中國進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決戰中,主力騎兵10萬,而保護後勤隊的步兵卻有數十萬。這些步兵當然也要消耗糧食,因此運到目的地的糧食有限,當時就有一種說法,對匈人作戰:運輸三十石糧食才能到達一鍾,由此可見如果對擁有大量騎兵的敵人作戰,後勤壓力是多麼大。
在敵國境內行軍,遭到襲擊的危險比較大,所以行軍的時候要有所防範。在國內行軍時只需要成一字長蛇陣沿重要道路行軍即可,如果軍隊數量太多,沿幾條道路前進就是了,但在敵國內,要避免敵軍的突襲,所以一般避免在狹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澤行軍,因為一旦遭到敵人襲擊,很難展開。
行軍時,一般把軍隊放在前面,指揮中樞及其衛隊放在中間,後勤隊和其他非戰鬥人員放在後面。行軍隊伍兩翼是機動性好的輕裝部隊和騎兵,以便照應前後。軍隊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當遭到襲擊時,先頭部隊在原地堅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開,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開,以後部分單數向左前方更遠處,雙數向右前方更遠處展開。迅速從行軍狀態轉變為戰鬥狀態。
如果非要從狹隘地區行軍不可,為了安全,一般要先佔領前方高地。如在水網地帶,一般要多路並進,每路都保持在臨近的另一路能夠看得到的距離內。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才能夠迅速而有序的從行軍狀態變換到戰鬥狀態,或者進行相反變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