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思想鬥爭
放人?
以張儒的才能和能力,絕對能夠輔佐另外一個帝王成為千古一帝。這麼放他離開,對朝廷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不放?
且不說兩人之間的關係十分親密,這些年他明知道張儒是什麼性子,依然把很多事情交給對方,已經是為難張儒了。
更何況下一代帝王,是否真的能夠跟他自己一樣對張儒保持同等的信任還是個問題,勉強留下,只會留下禍患。
心裡有兩種答案在爭鋒,朱佑樘一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他很擔心,兒子如果沒有張儒這樣一個權臣來輔佐的話,到時候那些天潢貴胄會給兒子難堪。
他又很擔心一旦讓張儒這樣的權臣輔佐的話,最後會讓兒子產生逆反心理,儘管現在看來兒子跟張儒的關係並不算差。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有時候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時間,甚至是一件小事。
在他思考的時候,張儒嘆了口氣說道:「佑樘啊,虎哥這麼些年,做了這麼些事,真的累了。」
都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人在廟堂,有更多的身不由己。
朱佑樘從他的語氣中聽出了無奈,聽出了落寞,更聽出了悲哀。
他知道自己這位虎哥哥想要的生活並非如此,他不過是想當一個每天飛鷹走馬的紈絝子弟,可因為自己的存在,張儒變成了一個沙場征戰的宿將,變成了一個千夫所指的權臣,變成了一個威風凜凜的國公。
他沒法再要求他做再多,哪怕是用皇帝的身份。
「累了,就休息吧!我不逼你,只希望將來如果真的有一天你那不成氣候的小侄兒有難,你能夠站出來說一句公道話。」朱佑樘想通其中關節,笑著對張儒道。
張儒用力的點了點頭:「只要我還活著,一切都不是問題。」
不算承諾的承諾,讓朱佑樘徹底放心,他相信張儒有那個能力,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他總是有意放縱張儒某些行為的原因。
魏國公府,一個在南直隸被稱為傳奇的地方,今日府上人等均是盛裝出席,因為皇帝要來。
朱佑樘是不太喜歡這麼大張旗鼓的,但徐俌卻認為不把歡迎儀式弄得盛大一點對不住皇帝,所以排場他弄出來了。
在南京的日子,朱佑樘學會了如何去玩,這對一個每天都是一心撲在國事上的皇帝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金秋九月,一幫人圍著一張不大的桌子玩著麻將,小日子過得極為滋潤。
李明海隨行,讓皇帝的壽命有了很大的保證,儘管他不是神仙,沒法讓皇帝真的延年益壽。但是至少在出事情之前,他能夠馬上治療。
每天一次的把脈,每天都是無數補血益氣的藥材專供,朱佑樘暫時沒有任何異常。
開心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一晃眼,就快入冬了,朱佑樘的遊歷之行,也差不多到了時間了。
提出回京是他自己先提出來的,他不想讓張儒為難,即便他寫了遺詔,即便他身邊的很多人都能夠作證。
回去的路上,隊伍中多了兩個人。
一個叫楊廷和,一個叫陳華。
楊廷和是皇帝特許進京為官的,他在地方政績斐然,在南京這邊的政績也是有目共睹的。朱佑樘不是昏君,這樣的人留在地方只能造福一方,放在廟堂之上卻能造福一國。
朱佑樘聽說了陳華的事之後,挺為他感到不值的。又聽張儒說跟朱永的關係有所緩和,他索性把這位虎將也帶上了。
朱永那邊根本不是問題,這麼多軍隊裡面也並不是只有朱永的十二團營才是好去處。
對陳華的安置,朱佑樘在心裡早已想好,而且這個人雖然不是張儒的人,跟張儒的關係卻不差,這才是他想要把陳華留給兒子用的重要原因。
一個太子,沒有掌控權力之前,很多時候都是十分孱弱的。
所以這樣的人需要有一個人在身邊幫著,也需要有一些人在身邊出謀劃策。
陳華或許不是一個很好的謀士,但他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戰將。
有他在朱厚照身邊,朱佑樘能放心很多。
回去的路上,朱佑樘的身體開始惡化,他時不時就在馬車中昏睡,並不願過多和人交流。似乎睡覺對他來說,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好在李明海說沒事,只是因為皇帝以前太過勞累,突然之間放鬆下來,他的睡眠必須要得到補充。
朱佑樘累,張儒最清楚不過,這位大明的天子,每天真正能夠睡覺的時間,不過兩個時辰而已。兩個時辰,在後世也就是四個小時,長時間的勞累,加上他本上身體的底子就不是很好,才讓他如此年輕就已病入膏肓。
路上的風景,朱佑樘已經無心欣賞,他開始在搖搖晃晃的馬車內一個字一個字的寫自己的遺囑。
有時候寫幾個字,他就會睡一兩個時辰,有時候連續寫一段時間,他就很想嘔吐。
但是這些,這位堅強的皇帝從來都沒跟人說起過,就連張儒也不知道。
他知道他不行了,所以他要先把身後事安排好,不然就算他做走了,也不能放心的離開。
張儒不知道的事還有很多,包括朱佑樘在遺詔中寫明定國公若歸隱山林,許其擁兵十萬;包括京中此時已經有人在趕製一塊十分特殊的牌子,上面一側寫著如朕親臨,另外一側寫著非謀逆大罪,永不入罪。
這些都是張儒不知道的,他知道的東西,都是皇帝有意讓他知道的。
跟太子之間的通信,朱佑樘毫無保留的給張儒看了。
這次留下太子監國,讓朱厚照牢騷滿地,時不時就在信中跟自己父皇說希望有人回去幫他。
每每這個時候,朱佑樘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他知道兒子是害怕那些喋喋不休的老文臣,而不是真的無法搞定眼前的事。
內閣幾位一般的事不會找皇帝,不一般的事才會請示一番。
而現在的大明,沒有不一般的事。
終於,弘治十七年十二月初七,車隊緊趕慢趕回到了京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