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欣欣向榮

第七百零七章:欣欣向榮

這個惠及萬民的新政,根本不需要的推廣,只憑著百姓口口相傳,便已經傳遍大江南北了。這種傳播,竟比通過驛道傳送更快,堪稱奇迹。

只是許多百姓都心存疑慮,不敢置信。但也有一些活不下去的百姓,決意為了前程搏一搏。沒錯,漢人的鄉土情節重,但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勇敢開拓的精神。只要在鄉里活不下去的百姓,為了生計,只好背井離鄉。正史上的闖關東、出南洋都是這種類型的移民。包括三次人口大融合,都是這般。

只不過現在大順經濟形勢好轉,加之土地兼并並不是很嚴重。特別是黃河沿岸,一些鄉紳都不想回鄉了,畢竟黃河實在太不安分,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再次決口。他們帶著錢銀,越過黃河,往南邊開始發展。而貧苦的農民,則在當地州府縣衙的幫助下,再次開墾,一樣用的也是如此新政,但要耕種五年,才能拿到地契,而且僅限當地戶籍百姓。

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一些百姓堅信朝廷不會騙人,第一批跋山涉水,來到了荊湖南路。而接納他們的縣令,大多是兩年前恩科高中的進士,被徐崇光提拔成縣令,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意氣風發要做一番事業。這一批縣令,大多年輕氣盛,暫時沒有沾染上太多官場的氣息,還算正直。只是這些縣都是戶不滿千,實打實的小縣,說是縣,卻甚至連一些大村都不如。

大順朝縣官的定製:「縣千戶以上,依舊置令、尉、主簿,凡三員;戶不滿千,止置令、尉各一員,縣令兼主簿事;不滿四百,止置主簿、縣尉,以主簿兼知縣事;不滿二百,止置主簿,兼縣尉事。二萬戶以上的縣增置縣丞一員,縣丞次於縣令而位在主簿、縣尉之上。」因為這一條,徐崇光給他們一個許諾,若是縣滿五萬戶,他們可上奏,縣升州;若是再滿二十萬戶,則州升府。其實大順的府、州、軍、監是並稱的。大體上來說,凡政治、經濟、軍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設府,有駐重兵的軍事地區設軍,工業區如煮鹽、冶鐵等重要地區設監。府的地位比州略高一些,因此,稍大的州,則多升為府,升府的州。

因為這一條政策,徐崇光被不少政敵污衊,說是「有違祖宗之法」。但陸承啟一力支持,明言道:「若人口達到,經濟達到,如何不能為州府?」

升了州府之後,他們的官職也就跟著升上去了。要知道,大順的縣令是從八品,大縣的是正七品,而知府卻是正四品的大官,任誰能抵擋得住這個誘惑?也難怪朝臣紛紛抨擊了,這陞官速度實在太快,這讓別人怎麼心服?

當然,這個知府可不好當。首先你的縣受地理位置影響,能不能容得下二萬戶都是個問題,更別說五萬戶、二十萬戶了。徐崇光不過是空畫了一張大餅,想以此刺激官員的積極性罷了。料他們不敢弄虛作假,還有監察司在一旁盯著呢!

再說了,大順的知府哪裡是這麼好當的,一般都是朝臣兼任的。如范仲淹,他本身數十年為官,本職不過最高是正四品知延州,又有加職圖龍閣直學士,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等,但其遭貶黜時,一度被削去圖龍閣直學士,參知政事和樞密副使的職務,仍為知州。又比如比如包拯做開封知府的時候曾經的頭銜是「吏部郎中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事」,其中吏部郎中就是本官品級為正六品龍圖閣學士則是榮譽職表示很有地位最後權知開封府事是差遣就是他當時主管的具體工作。

大順的官員職務分官、職、差遣三項,品級主要由前面的本官決定,職一般是榮譽職稱,而最後的差遣才是真正行使的權力。所以你有知府的頭銜也好,沒有也罷,這知府不過是職官罷了,並不代表著你就是四品官了,因為知府一般都是正四品的朝臣兼職,你不過是因緣際會罷了。就算升了知府,你的階官是幾品還是幾品,並沒有升職。只是日後吏部認履歷的時候,臉上有光彩些罷了。

其中彎彎繞繞,只有在官場浸染多年的老油條才知道,這些才剛剛當官一年多的小縣令哪裡清楚?一個個被這陞官的誘惑得嗷嗷直叫,紛紛鼓足幹勁,要大力貫徹新政。這也是徐崇光的本事,他知道新政開啟,不免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但他上面和小皇帝「勾搭」,下面聯合一干朝廷的未來大官,就算他的政敵要抨擊他,也找不到很好的著力點。

一個月過去了,當北方百姓聽聞去了江南的親朋好友,真的就「得到」了土地,甚至還在縣衙的幫助下,蓋起了土坯房,一個個都將信將疑。直到春節來臨前,他們才知道,原來這一次朝廷並沒有說謊。要不然北方的一些大地主,怎麼禁不住開始賤賣土地了呢?

一些沒有田地的百姓,冷眼看著這一切,口中嘲諷道:「叫你們放錢,奪人田地,現在好了吧,自作自受!」

而一些眼光厲害點的地主,則把一部分耕地出售,一部分建成作坊,開始生產商品。一時間瓷器、摺扇、製紙、制陶、漆器、織錦、木器、製鹽、冶鐵造車船、釀酒、銅器、制茶、印刷、礦冶、絲織、磨坊、油坊、機坊、醬坊、彈棉花坊、糖坊……如同雨後春筍般,猛地「長了」起來,十分欣欣向榮。

大順的市場有限,他們就轉銷海外。因為大順前不久還推出了,一定程度上規範了市場,使得質量上有一定的保證。所以中原的產品行銷海外,受到各國追捧。因絲綢之路再通,還有海路這一條神器在,大順的名字,再一次出現在西方。當然,這也是后話了。

僅僅兩個月,大順就發生了天翻地覆一般的變化,百姓拍手稱快,盛讚朝廷。可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卻還在有意無意地中傷新政,認為這是「有傷風化」,「唯利是圖」。可百姓生活質量提高了,國庫充盈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這些荒謬的聲音顯得極為無力。

恰好大順此時又經過陸承啟引導了一番思想改革,許多開明大儒,開始接受了商業化,搖身一變,成了儒商,秉承「端木遺風」,誠信經營,甚至屢屢獲得當地縣衙、州府的誇獎,送了「信及豚魚」的牌匾過去,真箇是光耀門楣!

有了這個牌匾在,就是個金字招牌,許多商賈求而不得。而這也是一個監督作用,如果有不法之事,朝廷是會把牌匾收回去的。於是,經過正確引導,大順的商業發展,才算是剛剛走上了正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順皇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順皇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百零七章:欣欣向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