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清君側,靖國難』釋義: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壞人。本應是正義之舉,但總是成為叛亂髮動者反抗中央政府的主要理由。
【出處】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
唐·李商隱《有感》詩:「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
《新唐書·仇士良傳》:「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
【示例】
若變起,足下以一軍敵彼二軍,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指揮若定,不世之業也。——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清除君主身旁的壞人。
【歷史事件】
①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側是西漢初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年間。御史大夫晁錯向皇帝上疏,建議削藩,為漢景帝所採納。而當時的各藩國中,以吳、楚的實力最強,吳王劉濞為了保住自己的實力,糾集了包括楚國在內的七個藩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為了平息叛亂,只好將晁錯殺掉,但叛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②另一次著名的清君側事件是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後,他年輕的孫子朱允炆即位,史稱他為建文帝。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的削藩建議,著手進行削藩。而盤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對此極為不滿,他打著「誅齊黃,清君側」的旗號攻入南京,自立為帝,年號永樂,即明成祖。
③另外,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羅貼木兒也以「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大都。
④唐安祿山在天寶十四年狡黠奸詐,驍勇善戰的他擁有重兵,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使強大的大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叛亂后稱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謀殺。
而本書則是一個不篡位,不弄權,不掌兵,沒有跨時代的發明,沒有王霸之氣,完全是一個小人物的角度去講述去改變,那個歷史轉角點。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