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最後一年

蘇聯的最後一年

摘要:蘇聯解體是蘇聯版的社會主義的失敗。小理美蘇爭霸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合理的經濟結構長期得不到有效糾正;在軍備競賽和農、輕、重的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下,經濟畸形化;政治生活中,官僚習氣嚴重高級官員盛行**,民主幾乎被扼殺,個人專斷和迷信盛行。種種原因導致了蘇聯人民的日常生活得不到改善;黨群、干群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離心力;戈爾巴喬夫的日益變味的改革非但不能拯救蘇聯的社會主義,反而使各種矛盾激化;反社會主義者試圖奪取政權的時候,普通的蘇聯民眾持冷漠的態度,蘇聯很快解體。關鍵詞:民心解體美蘇爭霸**失望

成立於1922年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簡稱蘇聯)存在了七十多年,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輝煌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令世人矚目。但由於種種原因於1991年底解體。其解體的原因在史學界也是見仁見智。本文根據有關的史料揭示出蘇聯的爭霸和長期不能糾正農輕重工業的比例使經濟逐步病態化。結果,蘇聯民眾的生活長期改善不大。蘇聯**政治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和在意識形態中不顧實際效果的宣傳使普通民眾厭惡蘇聯**,失去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在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中實行政治多元化的改革中,使各種矛盾迅速激化。蘇聯民眾對社會主義失去了信心。蘇聯政權最終瓦解。軍備競賽背離了民心二戰後的蘇聯和美國,擁有強大的政治軍事實力。兩國為推行霸權和瓜分世界,以武力作後盾,長期在冷戰中打的難分難解。赫魯曉夫提出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提出「三和」路線。但暗中卻和美國叫上了勁。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後,推出所謂「緩和」路線外交。勃列日涅夫大規模的迅速的加強了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在1964年時,在洲際導彈、潛艇發射導彈、遠程轟炸機的數量方面,蘇聯僅有美國的1/5,1/4,1/3強。但到了1970年,蘇聯在洲際導彈的數量上超過了美國。到1974年,在潛射導彈數量上超過了美國。項目國別蘇聯美國總人口(萬人)2613121863軍隊總人數(萬人)363.8206.88陸軍人數(萬人)182.577.40坦克師(個)464坦克(輛)5000012000裝甲車(輛)5500022000機械化師(個)1155傘兵師(個)81海軍人數(萬人)43.352.23潛水艇(艘)24375(其中核潛艇)8570航空母艦(艘)213主要水面潛艇(艘)243172戰鬥機(架)7701100預備艦艇(艘)14650空軍人數(萬人)45.557.8戰鬥機(架)46503400運輸機1300538後備部隊人數45——出處: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編《軍事力量對比》1979年版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如此多的軍事裝備中,美國僅有4項佔有優勢。另外,蘇聯領導人關於霸權的理念也是十分可怕的。1973年,勃列日涅夫在東歐各國領導人秘密會議上說:「『緩和』」是蘇聯為使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取得絕對優勢的一種策略,從而到1985年的時候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自由的行使自己意志吧」。[2]剛愎自用的勃列日涅夫改變赫魯曉夫謀求與美國同起同坐的目標,全力謀求在對峙中能夠震懾對手。在實踐上,能夠取得對對手的優勢!並且勃列日涅夫淡化『核戰爭中沒有勝利者』的觀點,重申核戰爭和歷次戰爭中一樣,『勝利屬於在理論上和士氣中最有準備的一方。』[3](p664)所以勃列日涅夫集團相信「蘇聯必勝,在一場核戰爭中蘇聯將會繼續生存下來,並制定了突然襲擊的方案,對各級指揮系統規定了目標和時間。」蘇聯從來不贊成美國提出的有限戰爭的理論主張。他們在為武裝部隊官兵規定閱讀的雜誌和著作中,從來就不諱言摧毀敵人軍事能力的的宗旨。另外,蘇聯以社會主義老大哥自居,自認為是社會主義的保護神。政界、軍界擰成一股勁全力稱霸。蘇聯海軍元帥戈爾社克夫在他的著作中《蘇聯的海軍》一書中談到了蘇聯把美國視為敵國,蘇聯海軍承擔著開闢全世界通往**的道路的宏偉戰略,並明確了蘇聯海軍不僅擔負著軍事擴張的任務,而且擔負著政治擴張的任務。蘇聯以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和社會主義的推銷員的身份,在對外政策中致力於激起世界各國的革命。「達到埋葬帝國主義的目的為此世界三大洋都有蘇聯軍事的存在的身影,不斷加強在國外的軍事部署和國內的前沿部署。一方面通過經濟援助加強在世界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國家。另一方面,藉助於政治顛覆和培植親蘇勢力,必要時進行**裸的侵略。在整個70年代的10年間,蘇聯發動了五場代理人侵略戰爭。這時候的蘇聯早已將列寧的不稱霸的教導拋擲於腦後。蘇聯成為強大的戰爭機器。與之對應是巨大的軍費開支。蘇聯的軍費由1965年的326億盧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億盧布,每年的軍費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14%,佔全國財政支出的1/3以上,有2/3的人員服務于軍事部門。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被消耗。極大的影響了蘇聯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說,軍備競賽只是蘇聯**的一廂情願的事,廣大的民眾並不支持將自己國家人民的血汗錢大量的輸出到所謂的戰略重要地帶。軍備競賽使大量的高層次人才服務于軍界。經濟結構的畸形失去了凝聚民心的物質基礎蘇聯的農、輕、重比例失調的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問題。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有著極其深刻的原因。十月革命剛剛勝利,政權受到帝國主義的瘋狂絞殺和圍困。不優先發展重工業,就不能保障無產階級政權。列寧說過:「社會主義的唯一基礎,就是同時也能改造農業的機器大工業。」沒有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而不能成其為國家」。[4](p41)斯大林指出,放慢重工業「就是自殺,連輕工業在內」。[5](p31)為此,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在工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37年蘇聯的工業農業產值的比重有1913年的42.1%上升到77.4%,建立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完成了對經濟的技術改造,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並為衛國戰爭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衛國戰爭勝利后,斯大林聲稱:「蘇聯戰勝世界帝國主義的突擊力量————法西斯德國的勝利就是蘇聯重工業的勝利」。[6](p39)1955年在蘇共中央一月的全會上赫魯曉夫說:「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唯一的正確的道路,指責不重視發展重工業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是「右傾的復活」。赫魯曉夫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也是採取了措施的。但由於赫魯曉夫主觀性大,改革缺乏應有的理智和規劃。農、輕、重的比例一直沒有協調好。經濟畸形發展,農業嚴重減產,人民生活急劇下降,造成經濟政治動蕩,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在第八個五年計劃中,對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工業發展作了調整,宣揚「保證生產資料速度同生產速度接近」[5]但到1969年百年改變腔調,說「不可能把國家所有的資源都用於發展經濟提高勞動人民的福利和發展文化,大量的資金要用來國防[6]。小理在經濟結構沒有調整過來的情況下,勃列日涅夫在蘇共23大指出,蘇共「在今後仍將優先發展重工業,更快的提高生產資料的生產的路線。[7](p12)蘇共借口「國際局勢尖銳化」極力使「蘇聯武裝力量擁有最新式的和最高級的戰鬥技術設備。」結果佔用了用於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資金和力量。1953年的蘇聯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9.2%,消費品只有30.8%。而這一比例到1973年時分別為74.0%、26.0%。與此同時,各種工業內部也存在著極大的問題,原料浪費嚴重,質量低劣,生產效率低。表現為:生產速度下降,經濟效率低下。工業增長速度不斷下降,工業增長速度1951——1953年平均在13%以上,以後逐漸下降,到1973年時僅有7.4%。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由1959年的7.4%,在到1973年的10多年裡,忽高忽低,到1973年下降為6.0%。蘇聯集團「加強經濟刺激」等一系列方法未能根本奏效。產品質量低劣,物資浪費嚴重。產品質量低劣是蘇聯長期未能解決的嚴重問題。在貿易中出現的不少低劣產品引起了百姓的不滿。更有甚者「亞塞拜然石油工業機器製造聯合公司生產的240個規格的設備中沒有一個合乎質量標準」。蘇聯的工業被緊緊的綁在爭霸的戰車上。工業的財富很大程度上在所謂的援助第三世界人民的口號中花在了武器上。蘇聯的航天部隊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調機和吸塵器,未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進而增加財富。蘇聯的工業活力日益枯竭。勃列日涅夫在任的後期時候問題已經積聚到很嚴重的地步。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反而盲目樂觀的說:「蘇聯打算在與西方達成協議的同時建設自己的經濟和軍事能力。在整個階段結束的時候,即在80年代的時候,蘇聯的實力將達到無需同西方合作便有的獨立和優勢地位的水平。」美蘇爭霸為能使蘇聯普通民眾得到任何好處。普通的蘇聯民眾,內心深處希望改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水平。農、輕、重的比例長期未能根本解決。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和爭霸方面,蘇聯高層的官員往往更熱衷於軍備競賽。勃列日涅夫統治蘇聯18年是蘇聯穩定、發展和強盛的頂峰。是停滯和危機的潛伏期。也是錯過改革開放的最好的時期。勃列日涅夫1976年大病一場后,變的保守、怕事、聽不進任何意見。他領導下的老人高層政治集團暮氣沉沉。缺乏改革的活力。蘇聯各級各類官員的**傷害了民心南共聯盟把蘇聯的社會主義看成是「畸形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極權主義」。(p1)西班牙**總書記卡里略在《歐洲**與國家》中分析的十分透徹,列寧逝世后蘇聯**「發展成一個官僚階層,他包攬了各種領導職能」。這一階層「漸漸根身蒂固,漸漸有了自身的利益。」「擁有不受阻擋的並且無人監督的權力。」凌駕與工人階級之上,決定和處理一切。」(p67)擁有了絕對的不受監督的權力**便產生了。蘇聯的官僚上層掌管企業、機關和整個經濟部門,操縱政治經濟文化和國家的內外關係,掌管全黨及其領導機關和組織活動。這個統治階級「竭力用物質特權補充和鞏固他們公開的和非公開的,但在法律上已經固定下來的特殊地位。」蘇共的領導表現在對國家的財富的揮霍上。勃列日涅夫同政治局的和書記處的所有其他官員一樣,都有資格在國家銀行開一個『闡開支取的戶頭』無論他想要什麼,都可以從中支取多少花多少另外,蘇聯還有一種叫『特殊倉庫』存放著一般人看不到的各種高檔商品和西方進口的奢侈品供高層領導使用。小理在克林姆林宮、在格拉諾夫斯科大街在福龍芝大街國防部附近,都有類似的商店。各部負責人、軍事首腦等各級黨政軍人員,還佔有富麗堂皇、設施豪華的住宅和別墅,有專用的小汽車和賽車,以及專供他們遊樂、漁獵的產所。1973年,在喬治亞的第比里斯,官員們私分了用作「集體」的土地,並用政府的材料建造花房。蘇聯《真理報》披露這就是豪華的別墅,這種別墅在這個共和國就有989所。蘇共高層建立了一種變相世襲。他們「許多人把依附與權力的各種好處傳給了子女,」並且「按慣例把他們的子女安排到他們子女想去的任何地方工作。」據俄國的學者估計當時這個階層有5070萬人,加上他們的家屬,共有300萬之多。約佔全國人口的1.5%特權階級享有比一般規定的高級幹部多的特權,他們已經不是當年優秀的真干實幹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對他們來說只是口頭說說的東西。**和社會主義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單薄。他們把領導的企業、農莊當作資本,從事合法的不合法的生產經營活動,**階層和特權階層對蘇聯社會個方面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他們故步自封,不想或反對任何實質性的改革,敷衍塞責,惟恐失去既得利益。另一重要影響使蘇聯**逐漸失去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失去了往昔的革命形象。蘇聯**不僅不帶領群眾創造新的幸福的生活,反而成為群眾的先進的阻礙。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逐漸滋生了厭惡蘇聯**和社會主義的情緒。蘇聯**已經不代表群眾的利益,不真正關心群眾的疾苦,群眾也就不擁護蘇聯**的領導了,對他的興衰也就持冷漠的態度了。蘇聯社會主義失去了吸引力(一)普通蘇聯民眾的凄慘生活狀況與蘇聯高層官員形成鮮明對比的普通百姓生活的質量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為日常生活的所付出的辛酸。蘇聯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列第一位,本可以在改善和大跨步的提高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方面大有可為。但正如前面所談到的瘋狂的軍備競賽和長期得不到有效調整的農、輕、重的經濟結構。但科學技術與生產嚴重脫節。「蘇聯的科技可以造出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火星探測器並取得驚人的成就,但汽車、家電、傢具等老百姓生活用品卻質量低劣。新買的電視機經常會發生爆炸,新買的家具有的當天就會損壞並且連高級的木匠也修不好。蘇聯具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種種自然和人力資源,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且實現了機械化,但糟糕的農業基礎設施和惡劣的天氣使糧食生產不穩定,每年都得花大量的外匯進口糧食;蘇聯有世界上位居第二的經濟實力,但有相當多的居民住在沒有自來水和廚房的簡陋的公寓中。儘管蘇聯政府在給予百姓的日常消費品上有大量的補貼。以至於購買食品比購買飼料飼養牲畜還便宜。當老百姓在就醫、上學、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時,無一例外都要花額外的錢給醫生、教育行政的領導、甚至商店的售貨員。在蘇聯社會中,額外的錢充斥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赫魯曉夫時期,宣布在二十年內建成**社會。勃列日涅夫宣布處於發達社會主義階段。戈爾巴喬夫則宣布蘇聯處於發達社會主義的起點。當人們對這三個時期對社會主義的論斷使人們對高層領導的提出了質疑。另外,蘇聯政府不顧資本主義社會不斷變化的現實,對人民進行僵化的意識灌輸。在官方一直鼓吹「我們處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而資本主義正處於垂死掙扎」。蘇聯百姓在同西方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的現實下,老百姓更多看到的是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而老百姓則是排隊買日常生活商品的的辛酸和無奈。(二)青年人對社會主義的失望任何社會的未來都是由青年人把握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責任遲早要落在蘇聯輕年人的肩上。蘇聯的社會主義對青年人吸引力當然也不會保護蘇聯的社會主義陣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青年人都是出生於衛國戰爭之後,他們沒有領略過沙皇制度的殘酷,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他們被告知自幼生活在無比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之下,當長為青年人之後又被告知生活在「最發達的社會主義的國家」中,很自然他們對這種制度有更高的期待。且在西方的經濟文化交往中被資本主義的表面富裕和繁榮所征服。可是現實生活中與他們期待的有巨大的反差。「最發達」的社會制度卻無法提供足夠的生活用品;在高層鼓吹的所謂「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各級各類官員享受特權,貪污受賄,生活奢侈墮落,短缺的商品到貨后,官員們可以進入倉庫任意挑選,而普通百姓卻的排隊購物,生活中的時間大量被用來買商品。並且從來沒有機會真正表達自己的意願;在「真正平等」的制度下,官僚的子女擁有無可比擬的機會,擁有、享有一切。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會的下層掙扎,連改善命運的機會也極其渺茫。青年人對「社會主義」極其失望,而且懷有深深的敵意,既而使得青年對官方宣傳的必然滅亡的西方社會有羨慕之情。蘇聯**失去了青年,這無疑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百姓出現了苦悶、彷徨、失望和冷漠情緒。官方宣傳的社會主義好在哪裡?80年代的人們描述說:「我們的不是我的,全民的是誰也不屬的,實際上是無主的。」社會主義在蘇聯百姓的心目中竟然是這樣的。怠工、酗酒、勞動紀律鬆弛日益成為突出的問題,很多人上班遲到,且完成的任務質量差。蘇聯人由於內心的苦悶酗酒現象十分普遍,成為社會的毒瘤。據統計,到八十年代初,全蘇有三分之一的成年公民處於經常爛醉如泥的狀態下,因為酗酒導致的交通事故、傷亡、強姦和暴力實踐直線上升,社會制安狀況大大惡化。到八十年代初,莫斯科成為世界上極不文明的大城市之一。這也是戈爾巴喬夫上台不久就發動聲勢浩大的「反酗酒運動」的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在蘇聯實行多黨制時,面臨蘇聯解體的局面時,廣大的民眾只是口頭上支持蘇共的領導,並未能真正的採取實際行動捍衛社會主義政權,光靠幾位熱心的高層領導顯然不能奏效。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激化矛盾、離散民心戈爾巴喬夫於1985年3月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后,為了改變蘇聯社會經濟發展停滯的不良狀況,提出了加速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戰略。在1985年至1988年6月的第一階段改革中,在政治方面主要強調改革的必要性和提倡「民主化」、「公開性」、「人道主義」。在經濟方面開始改革,提出了對國有企業領導放鬆並擴大企業自主權。改變管理方法,實行公有製為主的多種經營,在農村放寬政策擴大農民自主權。可以說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他的改革只有改革方針缺乏具體方案。並且沒有及時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改革觸動了許多官員的既得利益,進行改革的步履維艱。實施一年,生活用品短缺的問題沒有什麼改進,人們看不到加速戰略的好處。初次改革的結果令人失望。戈爾巴喬夫認為「蘇聯社會停滯,改革屢遭失敗的根源在於斯大林時期形成的僵化的政治集權體制」。戈爾巴喬夫轉而熱心鼓吹「各國自由選擇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呼籲「各國相互承認各國人民有權走自己的發展路並尊重各國人民所選擇的國際秩序」。戈爾巴喬夫的這番言論助長了個加盟共和國內反對派積極向西方靠攏的行動。以後戈爾巴喬夫於1987年11月出版《改革與新思維》一書,書中強調: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民主化的程度不僅決定改革的成果,還將決定社會主義的未來。1988年6月戈爾巴喬夫在蘇共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總結了60年來的經驗教訓,揭露了批判了蘇聯體制的種種弊端。並通過了七項決議,包括明確黨的領導,提高蘇維埃的地位,改革選舉制度,加強法制和監督。隨後加大在政治領域的改革越走越遠。1990年二月蘇共中央全會修改1977年的蘇聯憲法第六條關於「蘇聯**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蘇聯社會政治制度以及社會組織的核心」等規定。同年3月蘇聯第三次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取消憲法第六條,修改為「蘇聯**、其他政黨以及工會、共青團、其他社會和群眾運用通過自己選入人民代表蘇維埃的代表並以其他形式參加制定蘇維埃國家的政策,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從法律上取消了蘇聯**的領導地位。1990年最高蘇維埃頒布《社會團體法》法律上更為多黨制提供了方便,造成蘇共黨內風化嚴重。激進的葉利欽在蘇共28大上公開退出蘇共,掀起了**的熱潮。葉利欽公然支持民族分裂分子向聯盟中央鬧獨立戈爾巴喬夫在政治領域進行了沒有原則的改革,再加上經濟狀況的惡化:1990年蘇聯的經濟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國民生產總值比上一年減少2%。國民收入減少4%,財政狀況惡化,通貨膨脹加劇,內債已經達到5000多億盧布,外債近700多億美元,外貿赤字達100多億盧布,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商品奇缺,供應緊張。1990年初在200個城市的1200種商品只有150種可以保證供應,這種情況到了第四季度進一步惡化1000種商品竟有996種商品經常性的供不應求。加上戈爾巴喬夫過激化的市場經濟改革,致使分配系統、流通系統、運輸系統處於一片混亂之中。1991年的時候,情況繼續惡化,各加盟共和國的民族主義者藉機駕禍蘇聯**,致使人心渙散,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引起人們的信仰危機,意識危機,鼓勵人們揭露蘇維埃社會的陰暗面,否定蘇聯幾十年來社會主義的建設成就。蘇聯社會長期積壓的矛盾激化,加大了民主的步伐以至於將蘇聯的命運完全寄託於西方國家的援助。蘇聯的民主化走上了極端的道路,完全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到後來局面失控,**反社會主義的勢力乘機興風作浪,奪取政權。結論蘇聯解體留給我們的教訓是慘痛的和極其深刻的。認真總結其背後的種種原因對於我們更好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大有益處的。(一)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作到心裡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事實,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辦好事。要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項工作中細心研究群眾的利益,關心群眾的疾苦。「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各級各類的官員要充分認識到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衰成敗的根本因素。(二)深入持久的開展反**工作。執政黨必須正視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特權。密切同群眾的聯繫。**和特權使蘇共脫離了群眾。再加上百姓的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結果群眾普遍不滿。危難發生時,蘇聯民眾持觀望的態度,結果蘇聯**和社會主義政權迅速瓦解。參考書目

....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蘇聯之官路煙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重生蘇聯之官路煙塵
上一章下一章

蘇聯的最後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