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習武?
這一早起來,繞了城外順著河邊跑,瞎眼後面呼呼的跟著,這狗真是的,一個月長了這麼高,我咋這個月就沒長呢,要是咱也能像瞎眼這樣,昨天一準贏柴安國!
一頭一身的汗回了家,沒去泡澡,站了場子邊看姐夫玩兒石鎖,呵,姐夫好力氣、好身手,瞧這石鎖舞弄得跟玩兒似的,姐一邊也看得滿頭大汗的。看姐夫停了下來,我一衝動便忍不住大喊:「姐夫,你教了我練武!」
姐夫古怪地看著我,沒啥吧,該不是臉上有啥東西?趕緊伸袖子臉上一頓亂抹:「姐夫,你好武藝,教了我習武!」
姐夫更古怪:「出了名家傳的好武藝不學,跟了我能學到個啥?便是隨了你姐習練也是正經路數,不比著姐夫強些」咦?家傳的好武藝,說我呢?我咋就不知道呢?
姐湊了跟前,二話不說就一個五毛拍了後腦勺上:「五歲上就教你練武不學,跟了村上孩子瞎混,現如今纏你姐夫做什麼?定是外面吃了苦頭,沒臉面回來。看著!」話音剛落,姐抄起一桿長槍,跳到場子中間演練,光覺得滿天都是槍尖,旁的咱看不懂。姐還有這等的好武藝?姐不叫梁紅玉啊,姐夫也不叫韓世忠啊!
正看得發獃,姐收了槍,拿了手帕抹抹我的下巴:「趕緊口水擦了,不夠丟人錢!」趕緊拉了姐道:「姐,你教我!」
姐指了姐夫道:「你姐夫的武藝上陣殺敵、生死相搏之時用處甚大,可是要論自幼習武,還是咱王家槍法來的紮實!就是平兒你不提,開了春娘也會命你習武,王家的槍法總要有個傳承才是!官人今日便尋了石匠,給平兒打治幾隻石鎖,便是龍兒、虎兒和松兒平日里也用得著!」
姐夫笑笑:「娘子吩咐,自當從命。恭喜娘子,王家槍法終是有了傳人!若是當真論及開來,只怕這鞠老夫子當是首功!」
靠,我學武跟鞠老夫子有啥關係,莫非鞠老夫子也是高手?姐利索人,說練便練,被姐提了樁上便開始練功。姐叫我往後別四下瞎跑了,專心跟了她習武,想了半天,還是沒答應,這跑步可是後世最好的健身運動之一,便是後世的特種兵這跑步也是必須的考試科目,雖說咱不懂為啥,可是我覺得啥事兒都應該堅持。這原因么,就跟那啥,咱知道一加一等於二就成,至於一加一為啥等於二,就讓陳景潤老先生研究去好了,咱要啥都懂,多少人就沒了飯碗啊!
姐沒勉強我,我就照舊每天瞎跑,就是屁股後邊除了瞎眼又多了個小屁孩,武松跟頭把式地跟著瞎眼跑,我猜他是稀罕瞎眼,不是喜歡我。可是這沒啥,瞎眼稀罕我!
「啥事兒沒個長性!」姐給蓋棺定論了,也不搭理我,任由我瞎混,只跟武龍、武虎悄聲吩咐道:「莫跟你娘舅學,好生習武才是正經事兒!」
這叫啥啊,當我孩子呢,尋思著習武不是心血來潮不是拿了當玩意兒,跑步為啥,驢頭那邊血淋淋看著呢,這年頭連個消炎藥都沒有,總得有個啥鍛煉的法子保命吧,眼下自個就知道個跑步,若是能隨了姐夫習武,這身子板兒壯實了,這百病不侵了,順帶著還能贏了柴安國,有啥不好的?
姐不搭理我,我也不搭理姐,每日里她習武咱也領著自個的屬下自個演練,咱得屬下少說還有瞎眼跟武松兩個吧,還,那啥,遠遠跟著的得福算一個不?一邊瞎跑還一邊呼喝著練習拳擊,這拳擊舶來品,啥直拳、擺拳、下勾拳的,甭管咱咋演練,想必這年頭沒人認識吧!嗨,這獨家的不傳之迷呢,武松你偷師學藝那!
「姐夫,你教我!」纏了姐夫。
姐夫為難,不是姐夫藏私,姐夫的功夫就是石鎖,這石鎖上下翻飛把身子上下全給活泛開了,後邊便是拿了兵刃跟人對砍。姐夫使喚的兵刃叫做朴刀,就是個加了長柄的鬼頭刀罷了,姐夫不是家傳的武藝,小時候隨了村裡邊會點把式的練過一招半式的,後邊便全是戰陣上死人堆里淘換出來的把式,平日里沒啥招式,跟人對砍時便砍出來了招式。這招式咱不是不學,學不來,沒這環境不是!
姐的槍法使得好,風雨不透的,可姐壓根便不搭理我,除開自個瞎折騰便是折騰武龍、武虎倆外甥玩兒,這親兄弟再親到底比不過自個小子不是?不是單在心裡埋怨,姐聽了也不朝心裡去,嘴角一撇不屑道:「鬧啥幺蛾子,省點氣力成不?叫家裡逼了多少次,眼下卻湊了我跟前說風涼話,膽量壯些便去娘跟前告狀,就說你情願習武姐姐不肯教練!」
啥話啊,這話咋說的,愣是沒敢接茬,旁的沒見過,姐夫的親衛裡邊有兩個,一個見天把自個胳臂朝個木頭樁子上邊死磕,一個沒事兒就把自個手掌朝砂子裡頭死命戳,擔心自個家裡也是家傳的這種功夫。真是的,手裡有刀有槍的,幹啥偏得自個跟自個過意不去,偏得把自個的血肉之軀修鍊成兵刃的?真是的!
不管,他們是他們,咱不管這個,咱就為一幢,千萬莫要病懨懨的林黛玉一般,這些個傳奇的功夫,嘿嘿,咱不稀罕!
附篇:三、百、千的由來
三、百、千指的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兒童啟蒙教材,三指的是《三字經》,百指的是《百家姓》,千指的是《千字文》,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還有不少地方使用三、百、千啟蒙。東來順幼時有幸被逼全文背過,至今還能全文背誦。**學更是把三、百、千作為必修的課程,可惜現在在中國大陸,三、百、千已經逐步變成了只有學者才研究的文章,可惜可惜!
《千字文》成書年代是公元六世紀,南北朝,距今也有1500年。其來歷,有這樣一段軼聞:梁武帝教諸子書,令殷鐵石於大王(王羲之)書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髮皆白。
梁武帝聰明,這思路多棒啊,古人做事就是不同。王羲之的字多漂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行雲流水一般的俊朗。而從中先選一千字、拓下來、再遍成文,這命提作文極其之難。也只有皇帝老兒才能如此這般折騰,成就一段佳話,流傳千古。
編撰者周興嗣,屬於文學侍從。一個晚上完成任務,頭髮全白。少有的、大牛人。
通觀全書,構思精巧、鬼斧天工、字字絕不雷同,令人嘆為觀止。只有一個例外,講到「資父事君,曰嚴曰敬。」出現了兩個「曰」字,但無妨,反而平添了音韻感,讀來朗朗上口。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近來輾轉讀之,感慨於古漢語的美好,如沐浴在青山、碧波之中。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后,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三字經》作者不詳,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成書年代在南宋或者宋元之交。有關作者歸屬,相傳出自宋元之際寧波大學者王應麟之手。
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南宋鄞縣人。他少年時通《六經》,淳佑元年(1241年)中進士,歷任過秘書監、吏部侍郎等諸多官職,博學多聞,長於考證,著述豐厚。而據《中國帝陵》作者王重光介紹,王應麟的文集未見載有《三字經》。《三字經》誕生於元初,直到明代才廣為流傳,明清人多認定作者是王應麟。王應麟嘔心瀝血寫就的弘富著述並未得到廣泛傳播,反而是這本未收入正集的小冊子卻家喻戶曉,流傳數百年。
不過在廣東順德舉辦的一次歷史檔案文獻展上,展出了一件由清朝咸豐探花、順德人李文田編輯的《三字經句釋》,其封面上「區適子手著」5個大字佐證了《三字經》出自順德。據明清之際的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11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另一位廣東學者凌揚藻在《蠡勺編》中,也認為《三字經》是區適子所撰。
不論如何,《三字經》到明朝初年才廣泛流傳,成為重要的兒童啟蒙教材卻是不爭的事實,成書年代在三、百、千中也是最晚。
若是有興趣,隨便百度百度或是谷歌谷歌,這三、百、千各種版本不是啥難事兒,多看看國學,呵呵,有好處!長學問涅!
不小心閃了老腰,站不起坐不下的。門口這都推了三天了,好歹好點兒便趕緊上來,不食言,一周五更,明兒早還有!
各位支持東東的老大莫急,這兩天沒法回訪,等下腰好了挨個親訪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