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指點
薛仁貴願意提攜李逍這個年輕人一把,帶他進衛府當兵。
大唐的府兵,尤其是唐初的府兵可不一般,哪怕李逍都清楚的知道,府兵含金量很高的,雖然說府兵其實有點像是民兵,可唐初的民兵卻也不是誰都能當的。
這類似於後世改開前的國企工人,或者是後來的公務員,不說鐵飯碗,但也確實很吃香的。正因為此,不是誰想當府兵就能當。
大唐十二衛四府,六七百個軍府,擁有幾十萬的府兵,數量很龐大。大唐每三年都會揀選府兵,一旦揀中為府兵,基本上就終身是府兵了,得到六十歲才結束兵役。
在中國古代很多王朝當兵其實待遇很差,特別是那些亂世中,更是強拉壯丁為兵,但南北朝到隋唐時的府兵卻相反,是很多人想當都不一定能當的到的。連宋代拿餉的禁軍都比之不及。
「閑時為農,戰時為兵,平時訓練好武藝本領,遇戰事上陣,憑真本事殺敵立功,建功立業,這可是尋常人難得改變命運的機會啊。」薛仁貴笑著道。
「薛公好意,不過某條件不符選兵標準啊。」李逍回道,他其實心裡是不太願意當兵的,當兵雖好,可卻也充滿著危險,畢竟冷兵器時代,當兵打仗的兇險可不是一般的,隨時可能送命。
有太平安穩日子,誰又願意去拚命呢。
「嗯,大唐律法,揀點之法,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這是大唐選府兵的標準,首先得有錢,因為府兵的特點就是自備裝備,平時是沒有糧餉薪水的,選中為府兵后,就有了軍名,服終身役,朝廷則分給軍田,這些田是免去租庸調的,府兵平時種地,收入都是自己的,用這些收入要置辦軍裝器械,甚至出征打仗,還得自己帶著乾糧,甚至是準備騾馬出征。
所以唐府兵得有錢,沒有錢是置辦不起這些裝備的。
首先財多,因此大唐的府兵,首選的是哪些人?是地主富農子弟,他們家庭有錢,足夠支撐他們置辦軍裝武器糧食騾馬等。
有錢只是選府兵的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則是選強健者。光有錢還不行,你還得身強體健,畢竟選的是兵,得打仗,弱不禁風是不行的。
而第三個條件,則是丁口。
你家是地主,你又強壯,但如果你是家中獨子,那麼不行,你還是不能入選。
一家起碼得有兩個壯丁,才會選一個。如果家中男丁多,則優先首選。這也是因為戰爭殘酷,當兵打仗也是很容易陣亡的,如果丁多,死一個,家族還有男丁支撐。如果只有一丁,那去當兵萬一陣亡,這個家就沒了頂樑柱了,朝廷在這方面還是很人性化的。
當然,還有一些條件,比如想當府兵,還得是身家清白的,首先得是良民,賤籍的什麼奴隸啊,商籍的什麼商人啊,這些人也是沒資格當府兵的。另外什麼三代里有直系血親要是犯了什麼大罪的,自然也是沒資格入選府兵。
得根正苗紅。
而如內府三衛的衛士,選取的標準更高,均為品官勛戚子弟。
李逍的條件,確實是不符閤府兵揀選資格的,李家過去是地主之家,但現在很窮,頂多只有一個良民身份,既無財,又無多丁,身體條件倒是符合,但其它方面卻不合格。
「不過規矩是死的,辦法總還是有的。」薛仁貴說道,「當年我也家貧又丁少,不夠條件為府兵。但後來太宗親征遼東,允國中健壯子弟自願從征,我就是自願從軍的志願兵。」
志願兵算是比較奇特的一種情況,遇大戰事,朝廷徵召一批健壯勇武的男兒從軍,但他們不算是正式的府兵,也沒有軍名。但只要能夠立功,也是一樣的會有賞賜。
當年太宗的征遼令一下,無數子弟踴躍從軍,薛仁貴正是通過這種途徑加入征遼軍,並因此在遼東嶄露頭角,升遷為軍官的。
說到底,不論是當府兵還是當志願兵,能夠吸引人的關鍵之處,並不在於那些免稅的軍田,因為軍田雖免稅,但置辦軍裝的費用也很高。真正吸引大家的,還是通過當兵,有機會在戰場上殺敵立功,掙取功名,取得一條入仕陞官的途徑,最起碼,當不了官,也有機會通過打仗立功,掙得錢財和田地的賞賜。
在這個時代,最值錢的東西是什麼?
對普通百姓來說,一是田地,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第二就是官職了。能當官,那可不簡單,這是改變自己命運甚至是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當了官,以後這個家族就算是進入了士族了。
哪怕僅僅是最低等的小士族,那也不一樣啊。
這年頭雖說有科舉,可科舉入仕的途徑還太窄,而且得讀書才能科舉,一般人家是讀不起書的。
因此普通人想當官,除了靠軍功,就沒有其它的途徑了。當了府兵,得免稅田,有機會上戰場立功,得賞賜得功名甚至是當官得爵,誰願意錯過這等機會呢。
想薛仁貴,祖上雖然封過王,幾代都是高官,可到他時家道中落,要不是靠著去當志願兵打仗立功,哪裡有可能翻的了身。
薛仁貴看李逍一表人才,談吐不凡,見識也廣,有意栽培提攜,才特意給他指一條明路。
「朝廷又準備征遼東嗎?」李逍問。
薛仁貴有些驚訝,當年太宗親征遼東,雖說也攻奪高句麗城池無數,但最終還是班師撤退,未能一戰滅亡高句麗。後來太宗也曾有意再征遼東,可最終還是沒能繼續。
轉眼八年過去了,如今新皇即位都四年了。
皇帝和朝中許多元老都有意再征高句麗,不過這事只有朝中頂級重臣知道,李逍居然能猜到,這真讓他意外。
「這不是沒有可能,再征遼東,朝廷極有可能再徵召一支志願健兒從軍,到時就是你的機會。」薛仁貴道。
「薛公,我倒以為,朝廷若再征遼東,這實在是薛公的機會啊。」
「此話怎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