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學校
在孩子們充滿新鮮感地走進新家,走進雖然有些殘破,卻依然瑰麗多姿的園子的時候,新的學期已經開始了。最早住進中南海的多數孩子,是育英學校的學生。
育英學校創建在河北省平山縣的下東峪,正式開學的那天是1948年11月21日。初創時學生並不多,但陸陸續續總有新同學加入。加入最多的一次,是**中央直屬機關子弟小學的合併,因此也可以說,育英學校是由兩個學校合成的。
**的女兒李訥、王若飛的兒子王興、胡喬木的女兒胡勝利、當時**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廖魯言的兒子廖侯、葉子龍的女兒等十來個孩子,都是**中央直屬機關子弟小學的。
進入北平后,**中央直屬機關子弟小學與育英學校合而為一,稱中直育英小學,校長是原育才小學的教導主任、後來出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的韓作黎。合併後學生一下增加到幾十人,都是**領袖、部分領導幹部和部分中直機關幹部的親屬子女。搬家和安頓並沒費太久的時間,很快恢復了正常學習。
當時的幹部們都實行供給制,學校的子弟們也不例外,他們的生活用品,例如被褥、洗臉盆、牙具等,還有學慣用具,都由公家發放。衣服由公家統一做,多用呢子或精細布料,這些好料子都是繳獲來的,讓孩子們享用是大人們的心愿。
每個孩子都有一塊包衣物用的包裹,包裹布一律都是日本的太陽旗;統一發的背心,也是用太陽旗做的。汪延群還記得:「背心正好在太陽處開一個洞,腦袋從那兒伸出來。」後來,筆者從吳振英家,通過當年父親給女兒的拍照留影,一睹了孩子們身著太陽旗背心的模樣。那麼多的日本旗,也不知道和校址選在了原來日本人的軍事學校里有沒有關係,難道是從這裡翻出來的?
洗臉盆是銅的,寫大字的墨盒也是銅的。當年的學生胡勝利、李萬邦等回憶說:「那都是很好的銅製品,本應當做紀念好好保留的,可惜大鍊鋼鐵時熱情一上來,把它給捐出去了,正經鋼也沒煉出來,紀念品也失去了。」
最初的在校生,全部實行寄宿制,吃、宿在學校。1950年進育英學校讀書的康輝回憶說:「在學校吃得很好,有繳獲的高級罐頭,像奶粉,甚至還有罐裝燕窩,都被送到學校,增加孩子們的營養。」
「我記得為了增加營養,我們喝的稀飯里還要加一小匙維他命一類的藥粉。有時還喝葡萄原汁的飲料,這些大概都不是當時我們國家自己生產的,都是戰利品。我覺得那時的生活特別幸福。」同是育英學生的鐘延輝說。
和康輝同年級的徐建林記得:「學校組織春遊等外出活動時,發給每個人帶些糖果,還有巧克力。可是我們這些從山溝里來的土包子,最初不認這些高級玩意兒,看巧克力黑不溜秋,吃起來有股苦味,以為是什麼葯,悄悄地給扔了。」
以上情況都可反映出,**領袖、中央領導機關對下一代成長和健康的關切和照顧。還可作此見證的是,育英學校的名譽校長是楊尚昆。**中央辦公廳的主任擔任一所小學的名譽校長,大概除了育英學校,再沒有第二個了。
儘管只是個名譽校長,但楊尚昆對學校的事務和在校學習的孩子們,很掛記在心。嚴冬之際,突然來寒流降溫,他就會親自到學校去看看,過問一下孩子們的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