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領袖的手頭依然拮据
就在大哥劉允斌回國前後,劉平平、劉源、劉亭亭都上學了。他們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就讀。同在一校的中南海的孩子,還有朱德的孫子朱援朝、朱和平,**的女兒李紫陽、兒子李平平,譚震林的兒子譚小光、譚小旭,吳振英的二兒子吳小立等。
雖說學校離家不算很遠,但為了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要求孩子們在學校食宿。每星期六下午,一位老師傅騎著木板包廂的三輪車,把劉家的三個孩子和其他人家的孩子一起接回中南海。同車的還有中南海西門對面,住靈境衚衕的陳賡大將的孩子。每星期一的早晨,還是這位老師傅,再把這一群孩子送回學校。
當劉源上三年級以後,**提出:孩子大了,應該讓他們鍛煉得能自己乘車上學。朱德、譚震林都認為**的提議很好,大家便決定上四年級以後的孩子不再乘三輪車,給孩子們買了月票。從此,孩子們就自己到中南海西門偏南的車站,先乘14路,然後再倒10路公共汽車上學了。
上學期間的濤濤、丁丁、平平、源源、亭亭每月的全部生活、學雜費共計100元。雖然不愁衣食,但確實不算很寬裕。當然再在孩子身上增加一點開銷還是有餘地的,但**夫婦希望孩子們的生活,不要和普通群眾拉開太大的距離。
兄妹們每人每年只能買一雙新鞋,這種平均造成了實際上的不平等。男孩子穿鞋費,規定更新的時間尚未到,鞋子已慘不忍睹,但還得湊合著穿。在劉源記憶中,彼時能讓他興奮的事之一,就是換新球鞋。
當時**夫婦的工資,加在一起總共有500多元。但家裡人多,各項開支多,把必要的花銷一刨除,手頭不能不說是有點兒緊。
他們夫婦每月交黨費25元,**買煙、茶和其他生活用品100元,全家人的伙食費150元,給保育員的工資40元,每月的房租、水電等費用起先是40多元。再除掉孩子們的生活費,住在中南海家中的外婆的零用錢,就所剩無幾了。可**還要用之接濟幫助有困難的親朋好友。
關於房租和水電費,中間也有一段故事:
1960年中央辦公廳發了一個文件,重新規定了幹部住房收費標準。**怕管理部門有顧慮進行照顧,就讓身邊工作人員如實地丈量了一遍自家的面積,核對水電費數字。
重新測算后,劉家每個月要付60餘元的房租水電費,比原先多了20元左右。但**表態說:「已經定了工資制度,就要徹底執行,高級幹部要帶好頭,不能再享受供給制了。」
因為**和何葆珍的孩子,不是已經工作,就是在蘇聯留學,所以住在中南海家中的孩子里,王光美照拂得最盡心的,是**和王前生的女兒濤濤。好衣服給她穿,有什麼要求盡量滿足,自然在她身上的花銷稍多些。雖然中南海里絕大多數幹部家,都是老大穿新的,老二穿舊的,老三就要打補丁了。
對此,平平曾感到委屈:「我是最倒霉的了,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弟弟妹妹。姐姐想要什麼,媽媽馬上就給;妹妹小,媽媽也寵著。只有我夾在中間,要什麼都不給。」
這一點,連**大秘書吳振英的兒子吳陝立都看出來了:「劉家真正的公主是劉濤,穿得最漂亮了,像是那個時候的『黛安娜』。」
王光美親生的四個孩子,劉源是惟一的男孩,但他在生活上沒有絲毫的特殊。他用的鐵皮鉛筆盒,也是姐姐傳給他的,後來連蓋都蓋不上了,就用一根橡皮筋勒著,繼續使用。
60年代初,阿富汗國王和王後來華訪問,在和**會面時,王后提出想見一見他家的孩子們。當時中央有個精神,讓夫人和孩子們配合著做一點外交工作,**很爽快地答應了。
聽聞此訊,老外婆發愁了,她覺得孩子們的衣服,登大雅之堂稍顯遜色。特別是亭亭,所有的褲子都有補丁。最好的一條燈芯絨褲子,膝蓋上還劃了個三角口子。長輩們甚至想過到北京市去借幾套搞外交儀式時獻花兒童的服裝。最後還是將就了,巧手的阿姨給三角口子上綴了一朵小花,掩蓋了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