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帆樓里的帝國重臣(3)
帝國政府與各國的商談沒有任何結果,顧不上什麼"天國顏面"的大清朝廷決定派人去日本求和。連日本方面都沒有想到的是,帝國政府的首選和談代表居然是一位德國人,而且帝國政府為了表示正式,竟然給這個叫做德璀琳的在中國天津海關供職的洋人"授予頭品頂戴"。結果,這個德國人拿著帝國政府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信剛一到達日本,就被日本人"限期離開",原因是一個德國人"沒有資格代表中國政府來談判"。帝國政府又改派兩個真正的中國大員去日本,他們是帝國總理衙門大臣兼戶部尚書張蔭懷和頭品頂戴的兵部右侍郎署湖南巡撫邵友濂。他們兩個人到達了日本廣島,但結果同樣被日本拒絕,理由是這兩個人"不具備全權資格"。其實,日本人不想談判的理由也許除了大清帝國政府之外所有的帝國主義們都明白:日本人想打下他們一直企圖佔領的中國台灣之後再說。最後,帝國政府終於下決心派出最高級別的人去日本,這就是已經被帝國政府革職了的李鴻章。帝國政府對李鴻章不但宣布"取消一切處分","加賞黃馬褂",還為這位帝國政府新任命的全權大臣發下了"全權證書":大清國大皇帝赦諭:現因欲與大日本國重敦睦誼,特授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一等肅毅伯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國所派全權大臣會同商議,便宜行事,定立和約條款,予以署名畫押之全權。《晚清巨人傳》之《李鴻章》,董守義著,哈爾濱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400頁。也許是"全權大臣"這個頭銜滿足了李鴻章的自尊心,李鴻章便決定遵旨,並且要求允許他帶著兒子一起去日本,因為他的兒子李經方曾任中國駐日本公使,會英語和日語。1895年3月14日,兩艘德國輪船"禮裕"號和"生義"號,載著帝國政府龐大的代表團從天津出發了,李鴻章知道此去因為"割地"而必定會終生背上"賣國"的名,他在甲板上不禁吟詩一首,按照中國的文學標準,這首詩似乎只是一首順口溜:萬傾波濤離海灘,天風浩蕩白歐閑。舟人那識傷心處,遙指前程是馬關。同上。大清帝國的代表團有140人之多。李鴻章聲明絕對不用日本人的任何東西。於是,侍從們為他帶上了中國的糧肉和中國的蔬菜,連做飯的全套廚具和吃飯用的桌椅都帶上了。同時攜帶的還有李鴻章專用的一頂紅頂八抬大轎。由於從中國來的人太多,日本方面為解決大清帝國代表團的交通問題,特別預備了50輛人力車,每輛人力車上都插著一面代表帝國皇家的黃色小旗。日本人安排的談判地點的地名極富詩意:春帆樓。在世界近代史中,中國人稱之《馬關條約》的,在日本人那裡被稱為《春帆樓和約》。日本人提出的停戰條件苛刻得嚇人:日軍佔領山海關、天津、大沽后才能停戰;山海關到天津的鐵路歸日本管理。停戰期間日本的軍費由中國支付。同時,日本方面發出軍事威脅:如果不答應條件或者拖延談判,在中國的日本軍隊就要發起全面進攻,進攻天津、直隸,最後是北京。渾身冷汗的帝國談判官員有一種天塌地陷的感覺。這時,發生了一件誰也沒有想到的嚴重事件:李鴻章被日本一名刺客的子彈擊中--1895年3月24日下午,中日雙方的第三次談判結束,因為日本執意要佔領中國台灣,李鴻章的心情十分惡劣。李鴻章的轎子行進在日本的大街上,大街兩旁照例擠滿了看中國大員的日本民眾。當轎子接近李鴻章住宿的行館的時候,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一個日本青年,這個青年左手抓住李鴻章的轎桿,右手舉起手槍,朝著李鴻章的臉開了一槍,然後迅速逃現場。李鴻章瞬間滿臉是血,昏了過去,立即被抬入行館進行搶救。日本官方得到消息后"大感震驚"。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陸奧宗光立即趕到行館,天皇都派來了自己的御用醫生,皇後派來的是兩名女看護。李鴻章被擦去血跡,檢查傷勢。子彈在左眼下一寸。沒有生命危險。子彈卡在李鴻章臉部的骨頭縫裡,沒有醫生敢在李鴻章頭部的這個部位下手術刀。李鴻章給朝廷的電報只有六個字:"傷處疼,彈難出。"同時,他特別命令侍從不要洗他換下來的血衣,他要永久地保存--"此血可以報國也。"中華帝國的最高談判代表在日本被刺,這令驕橫的日本人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本來就擔心在中日談判中方可能會迫於壓力而給日本更大在華利益的帝國主義們,紛紛站出來了高聲"譴責"日本刺客的行為,大肆散布日本政府"別有用心"的信息:李鴻章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中國政治家和外交家,現又為大清朝的全權議和大臣,被刺於日本國土,對日本的國家聲譽極其不利--"刺殺使者事件比在戰場上一兩個師團的潰敗還嚴重";"古稀高齡,出使異域,遭此兇險,極易引起世界同情和強國干涉"。而日本政府擔心的是:"若李鴻章以負傷作借口,中途回國,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他們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難博得歐洲二三強國的同情。如果引出強國的干涉,我國對中國的要求亦將陷於不得不大為讓步的地步。"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二卷,第240頁。出於對後果的擔心,日本政府把有責任的地方官員全部革職,並且要求警方全力抓捕刺客。刺客果然"很快"被抓到了,日本警方的通報極其簡單:小山豐太郎,21歲,極端愛國分子。而審訊后的判決更是草草:蓄意殺人未遂,判處無期徒刑。日本天皇為此特別下聖諭,痛責這位"極端愛國分子":"下賤無禮,極為可恨。"為了表示在刺殺事件上的"清白",日本政府立即宣布"無條件停戰"。但是,日本方面擔心帝國可能做出的激烈反應不但沒有發生,在案件發生的當天,李鴻章醒來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捂著臉給伊藤博文口述了一封照會:大日本帝國大皇帝欽差全權辦理大臣閣下:本日下午,本大臣自會議處所歸途,忽遇意外可悼之事;致使面訂明日上午十點鐘會議之期未能躬親,殊為抱歉!是以特此知會貴大臣:明日於所定之時,由本大臣委派李經方趨候貴大臣;祈將已承允諾出示大日本國擬結和局要款之節略,交由李經方齎回。本大臣一經接到貴大臣應允之和款節略,即當迅速細加察覆,並望早日能與貴大臣會議也。手此,並頌日佳!《晚清巨人傳》之《李鴻章》,董守義著,哈爾濱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406頁。經歷暗殺后的李鴻章竟然表現出如此的寬宏大量,彬彬有禮,不是幾千年中國文化的熏陶絕不可能有此"涵養",日本方面喜出望外。於是,放心之後的日本人立即向帝國代表團提出一份"和約底稿",內容絕不"彬彬有禮",更沒有絲毫的"寬宏大量":中國向日本賠償白銀3億兩;中國向日本割讓遼東、台灣、澎湖;過去中日間各項通商條約要重新制定等。李鴻章立即強硬了起來,向英、俄、法三國的駐華公使全面通報日本人的條件,希望引發強國對日本的干涉,同時表示"日本所索兵費過奢,且奉天為滿洲腹地,中國萬不能讓"。如果日本執意這樣的話,"兩國惟有苦戰到底"。此時,帝國政府內部關於答應還是不答應日本人的條件吵開了鍋。於是,朝廷發給李鴻章的電報冗長而虛空,全是模稜兩可的官方空話,既沒有說接受,也沒有說不接受:"著李鴻章酌量辦理,欽此。"傷痛和心疼折磨著李鴻章。這樣的為難境地他不止遇到過一次。如果堅持維護帝國的一切利益,採取強硬的態度和立場,後果只能是一個:中日戰爭繼續擴大。以當時帝國實際的軍事狀況而言,戰爭的結果只能是帝國的東北地區被全面佔領,同時各國列強定會在繼續擴大的戰爭中撈取在華的更大利益。而如果答應對方的條件,帝國主權和財政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兩害之中取其輕,這永遠是面對艱難殘局的李鴻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