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子彈的戲劇情節(2)

面對子彈的戲劇情節(2)

在中國,沒有任何一種娛樂方式能像戲劇一樣帶給中國人如此大的自我歡娛和教化作用。即使是再窮的村莊,每年也都要"請戲",這是一件十分嚴肅和重要的事情,往往提前許多天,鄉紳們就開始為諸如"哪個班子的行頭好"、"哪個班子的扮相俊"而開始集會討論,籌集金錢。戲班子來了,場院里擺好條凳,那是鄉紳們的專座。所有的人都有前來觀看的自由,在中國的鄉村,即使是沒有為籌措演出費用出過一文錢的最貧苦的人以及外村聞訊而來的人,甚至是恰巧路過的流浪漢,都有權站在戲台下隨著台上的劇情痛苦或歡樂。中國鄉村的戲劇演出沒有售票制度。中國戲劇和西洋戲劇的最大區別似乎不是舞台上的藝術形式而是舞台下的觀眾行為。中國戲劇的演出場所往往與中國戲劇純凈纖細的美學特徵產生劇烈的衝突--在擁有最廣大戲劇觀眾的鄉村,演出場所的髒亂簡陋讓所有的西方學者都對這樣的環境居然能夠產生出世界上最優美的戲劇藝術而迷惑不解--農民們席地而坐,或者隨便搬來一塊石頭或者一跟木頭,甚至騎在驢背上觀看戲劇。中國人看戲是嘈雜混亂的,觀眾在欣賞曲折的故事情節、非凡的舞台動作和格外精彩的唱段的時候,有高聲喝彩的權利,有當場獎勵一個演員演技高超的權利,還有把一個念錯了對白、嗓音不佳,甚至長相不好看的演員趕下台的權利。在舞台上的故事從容地吟唱敘述當中,舞台下的褒貶評論之聲、小吃的叫賣之聲、鄉親的互相招呼之聲、青年男女的調笑之聲、孩子哭鬧、羊咩犬吠、擊節隨唱,各種雜音潮湧般連成一片,而上演著戲劇的舞台遠遠看去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小舟搖搖欲墜。洋人們對中國人能夠在如此嘈雜的聲音中觀賞演出感到萬分驚訝:"在這裡,演員們的叫喊之聲、銅鈸與鼓的敲擊聲以及觀眾的嘈雜聲震耳欲聾。這樣的聲響足以使西方人的心智變得失常。"《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英)麥高溫著,朱濤、倪靜譯,時事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18頁。但中國人不會心智失常,在簡陋的土台上,骯髒的幾塊幕布把現實與幻覺隔開為兩個互不相干的世界,儘管蹲在台下的農民們--包括青壯年、婦女、孩子和老人--他們在風捲起的塵土中擁擠成一團,只要稍微斜一下眼神,便可以看見舞台邊上的樹、碾子或者泥塑的神像,但是,只要演員們一開始唱,他們就把他們所熟悉的人間的一切都歸於戲劇的氛圍之中了,甚至幕布上方的那顆太陽或者那輪殘月,也已經化為戲劇世界里的裝飾物了。時間流逝,劇情發展,觀眾的情緒隨著戲劇的主人公成功地擺脫了某個圈套而逐漸高漲,他們耐心地等待著壞人如何被識破和受到懲罰。在放肆地吐著旱煙和解開衣服捉虱子的同時,他們為一個忠臣的死而突然感嘆,或者為一個冤魂的傾訴而驟然悲傷。輕薄的丫鬟把小姐的情人帶進閨房並且掩上了門,他們就不懷好意地斜著眼睛眨來眨去。包公殺人的命令一旦喝出,他們瞬間便會變得精神抖擻,躍躍欲試。舞台上的英雄因為豪情而痛飲,他們的臉色跟著漲紅了,醉了似的搖頭晃腦;舞台上的民女因為冤情而六月飛雪,他們的眼睛細細地眯起來,很寒冷地渾身瑟瑟發抖。這就是中國人的戲劇觀賞情結。已經從人世間消失了的前人舊事得以用華麗如紀念般的誇張形式重現--中國農民懷念先人以及中國文人崇尚古賢的特點與中國的戲劇故事達成了很深的默契。中國古典戲劇都是歷史劇,涉及著中國歷史上許多驚心動魄的大事件,更多的故事背景是國家面臨危機的種種時刻。中國漢民族的歷史是不斷受到來自北方異族威脅的歷史,匈奴人、胡人、蒙古人、韃靼人、金人,一直不斷地給中原造成災難,甚至皇帝也不能倖免。經過民間藝人的加工,這些往事一代代地流傳下去,中國人內心深處的那種對外來勢力的仇恨已經變成了這個民族自然性格的組成部分。同時,反映社會不公、善惡對抗的戲劇故事也是主流之一。逆來順受的中國人只有在戲劇舞台上才能看到他們所嚮往的世道,享受公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快感。這種快感久等不至,便成為一種饑渴的夢想,一旦機會成熟,宣洩情緒的農民們必會無法區別自己到底是處於戲劇狀態之中還是處於生活狀態之中。"中國人喜歡戲劇,就跟英國人喜歡體育、西班牙人喜歡鬥牛一樣。"曾在19世紀來到中華帝國的美國人史密斯說,"我們必須注意這樣的事實,那就是中國人作為一個種族,具有強烈的做戲的本能,很輕微的刺激,都能使一個中國人進入戲劇,把自己當做戲里的一個角色。"《中國人的氣質》,(美)亞瑟·亨·史密斯著,張夢陽、王麗娟譯,敦煌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第1頁。洋人們常常驚訝於這樣一個在中國到處可見的普遍現象,那就是即使在十分安靜的場合里,即使僅僅是兩個熟悉的人相見,中國人都要誇張地放大自己的驚喜,誇張地提高自己的嗓門,他們幾乎是在喊:"是您!您來啦?"於是把洋人著實嚇了一跳。當洋人們看過幾齣中國的戲劇之後,他們明白了:這是一個小小的戲劇場面。中國人所做的許多事情,目的中不排除給別人看,這關係到中國人的尊嚴。送葬,無論是執行的程序還是專門穿上的喪服,無論是吹著喪樂的化裝樂隊,還是很藝術的假哭,看上去就是一個龐大的戲劇場面。結婚,其程式更加戲劇化:彩繪的轎子,幸福的新嫁娘--只是她必須抱著娘哭。而板正的新郎官穿著狀元的戲裝,極力掩飾激動的心情,惡狠狠地拿著一張弓,向剛進門的新娘射出一支箭--中國人硬說新娘可能是妖精。繁雜的中國民間禮儀諸如拜年、會客、盟誓以及最普通的來往,都可能成為大街小巷中的一次"表演",而所有"表演"笨拙或者不會"表演"的人都可能被中國人稱之為"不懂事"。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台詞,這樣無論做戲的和觀戲的都滿足了,中國人的人際交往由此而圓滿。"鄙人才疏學淺",典型的一句戲劇語言,使用在生活中卻是那樣的自然和諧,而且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會愚蠢到真的就認為這個人在表明自己沒有學問。"貴公子前程無量",說這句話的中國人也沒有哪一個是認真的,因為這個孩子將來的前途如何誰也說不清楚。社會的"面具化"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特徵",並且異常生動地滲透在了中國人的性情之中。於是,只要在"演員"和"觀眾"之間能夠沒有痕迹地互換,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便能得到一種平衡。能夠把中國社會的林林總總看成是一齣戲並且平靜地欣賞,你就是個"地道"的中國人了,日子和心情也都會好了許多。中國人是講道德的,不到自身危機時刻,是從不輕易進入到別人的"幕後"的,因為大家都知道"幕後"是些什麼。中國人的日子基本上沒有多少懸念可言,如同雖然中國所有的戲劇都沒有事先不知的懸念,可觀眾依舊一起正而八經地對劇情的發展發出驚嘆或者驚訝聲一樣,中國人的日子有滋有味。中國人很容易模糊戲劇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純粹的戲劇行為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反而被視為生活的常態,而人在生活中的自然面貌如果出現,中國人倒也許會覺得這個人真是奇怪。於是,在生活中需要"做戲"的中國人,即使開始的時候還明白自己是在"表演",但是,只要他認真地演下去,過不了多久,他自己,連同"觀眾",都將弄不明白現在是演出時間還是散場以後了。"假做真時真亦假","亦真亦幻幻亦真"。於是,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社會混亂時期里,整個中國就無異於一個大舞台,人人都會參演著一出出大悲大喜的戲劇。洋人們說,"西方人總是忘記中國人辦事中的戲劇因素而誤入無關的事實領域。"《中國人的氣質》,(美)亞瑟·亨·史密斯著,張夢陽、王麗娟譯,敦煌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第2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
上一章下一章

面對子彈的戲劇情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