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瓜分中國的開始"…

"這是瓜分中國的開始"…

袁世凱接到"署山東巡撫"的諭旨時,心情極其複雜。在這個諭旨后,還有一個特別的"嘉獎":賞賜"在西苑門騎馬"。這對在外省任職的官員來講,絕對是極大的喜訊。一省巡撫,二品大員,帝國地方官員的最高職位,帝國的封疆大臣,這個官職所能帶來榮耀、權力、財富以及所有能夠想到和想不到的好處,會令所有盼望任命和升遷的帝國各級官員夢寐以求。野史和民間議論都說袁世凱因為在戊戌年間把康有為一伙人的"革命"計劃告訴了慈禧而得到慈禧的重用。其實,從戊戌到如今的一年間,袁世凱一直在天津小站練新軍,不但沒有任何升官發財的跡象,連北京都沒有進過一次。這個任命似乎是袁世凱時來運轉的時刻,但是,即使已經坐在巡撫的官轎里前呼後擁地去上任的時候,他心裡還是不那麼踏實,他就是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朝廷諭旨全文是這樣的:"命毓賢來京陛見。以袁世凱署山東巡撫。"這道諭旨的措辭是微妙的。毓賢被解除山東巡撫的原因眾所周知:因為毓賢鎮壓義和團不力。其實,毓賢對山東造反農民的態度十分明確:不是鎮壓不力,而是慫恿和支持。這一點在朝廷訓斥毓賢的諭旨上可以看出來:"純系地方文武彈壓緝捕不得力,巡撫毓賢固執己見,以為與教民為難者即系良民,意存偏袒,命即查明各種會匪名目,言行禁止,以靖地方。"朝廷的意思很明白,義和團是"匪",要堅決嚴厲地予以鎮壓,而解除毓賢的職務,就是因為毓賢"意存偏袒",引起了洋人一次比一次嚴厲的抗議,山東的局勢也越演越混亂。在這種情況下,處分巡撫毓賢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一點沒有人會感到奇怪,但是,奇怪的是,雖然毓賢被解除了職務,但是並沒有見到朝廷下達關於如何處置毓賢的諭旨,見到的只是"命毓賢來京陛見"這句話。作為在帝國官場上混了多年的袁世凱,對"來京陛見"這樣的措辭的含義再清楚不過了:對於外省官員來講,這是個該披紅戴花敲鑼打鼓的事--這是當面向皇上"彙報工作"的意思--毫無例外,這個"來京陛見"的官員必將另外受到特別的重用。那麼,對於義和團這些造反的農民,是應該採取堅決鎮壓的方式?還是應該走毓賢的老路?朝廷對義和團到底是什麼態度?具體地說,慈禧老佛爺到底想在義和團這個問題上做什麼文章?這個問題即使是一念之差,也關係到袁世凱今後的生死榮衰。一向被帝國的官員們認為--並且他自己也這麼認為--脖子上長了個狡猾伶俐的腦袋瓜子的官場老手袁世凱,現在糊塗了。而且,在任命他為山東巡撫時,前面還多了個"署"字,在帝國的官方語言中,這是"代理"的意思。也就是說,這還不是正式的任命,封疆大臣能不能做,還得看他在山東的表現,具體地說,要看他在對待義和團這個目前帝國最棘手的問題上的表現。袁世凱率領的是一支全部裝備了西洋槍炮、人數達7000人的帝國最精良的部隊。因為弄不清楚朝廷的意思,這支隊伍跟在他的身後緩慢地行軍。袁世凱是等待朝廷進一步的指示。果然,朝廷的諭旨連續不斷地到達,但是,看了諭旨的袁世凱更加糊塗了。諭旨一:"山東民教失和,命袁世凱持平辦理。"--"持平"是什麼意思--平均著鎮壓?各打五十大板?諭?旨二:"以拳民聚眾滋事,命袁世凱總以弭患未然為第一要義,如始終抗拒,即須示以兵威,亦應該查案情,分別辦理,不可一意剿擊,致令鋌而走險,激成大禍。"既要"示以兵威",又要"不可一意剿擊",還要"分別辦理",怎麼可能同時做到呢?諭?旨三:"以山東民心未定,命袁世凱不可一味操切,以致激成巨禍。"--"不可一味操切",是不是說,得等一等看一看?"民心未定",是不是說義和團是"我"是"敵"還沒有最後確定?帝國政府在對待義和團的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優柔寡斷、前後矛盾以及延續到1901年的反反覆復、出爾反爾--逼真得如同那個叫做慈禧的老女人的性格--這無異於把一個巨大國家的政治命運當成了自家後院里的妯娌吵架婆媳不和,當成了一群智力尚未成年的孩子們的一次大喊大叫的遊戲--而最悲慘的結局最終是要降落在那些農民的身上--那些待在家裡活不下去,出來闖蕩同樣活不了多久的農民。袁世凱還沒到達山東境內,就接到了探子的報告。那個支持義和團造反並且親自下令殺外國傳教士和中國教民的前山東巡撫毓賢,正奔走於北京的各個王府之間,到處表演義和團的"神功",據說他當眾"生吞了兩條活魚",並且說義和團的法術"比這個厲害多了"--不知道能夠把活魚吞到肚子里去與義和團禦敵打仗的"法術"之間有什麼技術上的邏輯關係--反正毓賢不但受到皇親王公們的款待,而且還得到一份極其特殊的、無上榮耀的賞賜:一幅慈禧老佛爺親手書寫的"福"字。因為這個賞賜,美國公使康格正式向帝國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當20世紀就要到來的時候,中華帝國的思維卻進入了千百年來從未有過的混亂時期。以至於帝國的歷史在這段日子裡每一天都顯得撲朔迷離。對於農民的造反,帝國政府要強硬鎮壓是有其必然邏輯的。因為距離義和團運動最近的一次大規模農民造反是太平天國運動,而太平軍的農民們給帝國帶來的動蕩,給大清政權帶來的威脅,其陰影至今還沒有完全消散。當山東的農民打起義和團旗幟的時候,帝國的掌權者至少看見了這樣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農民們造反的"神靈"背景。而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企圖改朝換代的農民運動,無一例外地都有著這樣一個背景,這個背景的含義是可怕的。義和團的北方農民與太平軍的南方農民不同的是,前者憎恨上帝,後者熱愛上帝。不管熱愛還是憎恨,帝國的統治者們明白,被絕望的生活現狀逼上梁山的農民們無論高喊的是什麼口號,攻擊的是什麼目標,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把現實生活的所有方面全部"打它個稀巴爛",如果順便能夠把當權的朝廷也打垮了,當然就更妙了--這就是"巨禍"的含義。所以,在1900年1月以前,大清朝廷發出的關於處理義和團事件的諭旨,口徑是一致的:鎮壓。但是,1900年的1月,帝國的京城內發生了另一個微妙的事件:慈禧企圖廢除光緒皇帝。1900年的1月,帝國的京城內還發生了一件微妙的事件:洋人們堅決反對慈禧廢除光緒。而這兩件事發生的前因是:在那個帝國的短暫的春天裡,這個古老的帝國第一次出現了變法維新的聲音。於是,一個要使帝國遭受重創的"借刀殺人"的政治手腕悄悄地在慈禧的心中出現了:不管義和團的農民們造反的目的是什麼,至少他們攻擊的目標是慈禧眼前非常需要也非常願意看到的,那就是洋人。後來的史書好像都有這樣的話:那時,義和團的力量,已經是**的清政府不可抗拒的了--這完全是一百年後的想當然。已經把幾乎佔領了帝國整個南方的太平軍都鎮壓了下去的帝國政府,如果它決心對付幾個散漫的北方農民團伙,完全可以"一紙嚴詔即可消弭",帝國的軍隊打不過洋人是事實,但還完全不至於連農民的造反都解決不了。農民有頭,政府有刀,鋼刀下去,賤民屍橫,帝國的軍隊一天之內殺數村老幼半城平民的事情不絕史冊。但是,如果支持這伙把矛頭對準了洋人的北方農民,不要說絕對是一種政治上的冒險,就是那些洋人也不是好得罪的--1840年以來,中華帝國在洋槍洋炮的威逼下所經歷的每一次屈辱,無不讓帝國的政府只要想及便會戰戰兢兢。這就是在中華帝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統治者第一次面對農民的造反而在"剿"和"撫"之間遊盪不定的根本原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
上一章下一章

"這是瓜分中國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