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熱了,下雪了,時光有病了
你看喲,炎炎熱熱的酷夏里,人本就不受活①,卻又落了一場雪。是場大熱雪③。一夜間,冬天又折身回來了。也許是轉眼裡夏天走去了,秋天未及來,冬天緊步兒趕到了。這年的酷夏里,時序亂了綱常了,神經錯亂了,有了羊角風,在一天的夜裡飄飄落落亂了規矩了,沒有王法了,下了大雪了。真是的,時光有病啦,神經錯亂啦。小麥已經滿熟呢。一世界漫溢的熱香卻被大雪覆蓋了。受活庄⑤里的人,睡覺時**裸在床上搖著大蒲扇、軟紙扇;身邊放了一張布單也是不蓋的。可是,到了下半夜,先是颳了一陣風,誰都眯著眼兒去扯拽單子了,把單子搭在身上了,卻又覺得寒氣從單子縫中往人的身骨裡邊扎,往心肝脾胃裡邊擰,就又起床去箱里、櫃里翻那收拾好的被子了。來日里,各家推開屋門兒,女人們都一色兒驚叫道:「呀——下雪啦!五黃六月的大熱雪。」男人們一色兒推開屋門待一會兒,嘆上一口氣,說:「操!大熱雪,又要荒年哩!」孩娃們一色兒有光有彩地喚,「啊!下雪啦……啊!下雪啦……」像日子又過到了新年了。莊裡的榆樹、槐樹、桐樹、楊樹們,是實實在在白了呢。冬天落雪,那樹是一枝一條的白,夏日樹葉蓬旺,一片濃陰,這白就冷不丁白成一堆了,白成山峰了,像撐著一把碩大厚重的白傘了。擎不動雪的樹葉讓雪從葉上滑下來,嘭一下,如一團麵粉落下來,在地上炸出許多白亮亮的點。麥熟時節落了大熱雪,耙耬山脈間的許多處地兒⑦,都皚皚白出一隅冷世了。原先一塊連著一塊的麥田地,小麥倒卧了,慘痛地伏在地上被大雪埋蓋著,有穗兒撐到雪外的,也大都從穗根那兒折著脖,凌凌亂亂的,像大風吹過的谷地和草坡,又被大雪覆了去。你站在山脈上,站到田頭上,還能聞到一絲的麥香味,就像抬走棺材后靈棚里的一絲香火味。你看喲,酷夏里落了一場大熱雪,茫茫白白的一片哩。潔潔素素一世界。不消說,陰農曆屬龍的庚辰年,癸未六月,耙耬山脈的這場雪,讓整個山脈和山脈間的受活庄人遭了天災了。絮言:①受活:北方方言,豫西人、耙耬人最常使用,意即享樂、享受、快活、痛快淋漓。在耙耬山脈,也暗含有苦中之樂、苦中作樂之意。③熱雪:方言。即夏日之雪。當地人常把夏天叫熱天,所以夏日雪就被稱為熱雪、小熱雪、大熱雪。夏天落雪不是常有的事,但我從當地一些史、志上發現,每過十幾年、幾十幾年,都會有一場。有些年份里,會連續幾年在酷夏里落下大熱雪。⑤受活庄:據傳,受活庄源自洪武至永樂年間明王朝的晉地大遷徙,移民條律規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九口之家留三。如此,一般家庭都把老人、殘人留下,年輕的壯年走入遷徙的行列。移民之多,每日有萬人之眾,別離的哭聲終日不絕。待遷徙一段時日之後,百姓抵抗強烈,明政府便頒布告示於民:不願遷徙者,限三日趕到洪洞縣大槐樹下集合。願者可留在家中等候。消息不脛而走,晉人都往老槐樹下趕擁。說有一戶人家,父是老盲,雙眼失明,哥是癱瘓,生來不能站立,弟為表孝心,就把父親和哥哥用車推著送往洪洞縣的槐樹下,自己回家等候迫遷。可三日以後,到槐樹下人山人海之時,明軍趕到,把老槐樹下的十萬百姓,盡皆掠去移民,而把那些候在家中的人留在故土耕作。大遷徙是以人頭為據,無論瞎子、瘸子,老人、婦孺,有一個人頭就是一個人數。無奈,老人雖雙目失明,也得在隊伍中背著自己那癱兒步步蹣跚。一路上,兒子用雙眼給父親指路,父親用年邁的雙腿替他行步,其景其狀,慘不忍睹。晝行夜宿,日日不停,從山西洪洞,到河南豫西耙耬山脈,直走得老人雙腿紅腫,腳底流血,兒子在老人的背上淚流不息,幾次都欲自殺。隊伍中,所有眼見之人,都替他們含悲落淚,便集體向移民吏求告禱情,望能放了他們父子,讓其隨地為生。移民吏一級一級向上請示,到移民臣胡大海那兒,得到的卻是一句惡言:誰敢放掉一人——殺!並將其全家繩移他鄉。關於胡大海,山東、河南、山西百姓大都知道,說他原籍山東,在元朝末年,逃荒流浪至山西,其人相貌醜陋,卻身材高大,帶片披襟,卻疾惡如仇,蓬頭垢面,卻一臉英武,為人爽直,卻心胸狹窄,滿身氣力,卻又遊手好閒,其言其行,很為百姓所不齒。在他行乞途中,人們避之如惡煞厲鬼,即使有殘羹剩飯也常不施捨,日間飯時,他一出現,便家家關門閉戶。說一日,他乞討走入山西洪洞縣境,又飢又餓,見一富戶人家,青堂瓦舍,門樓高大,以為終於可以飽食一頓,就伸手討要,誰知土財老漢為羞辱於他,不僅不給一口飯食,還將一張剛烙好的蔥花大餅為孫兒揩腚后,扔犬吞食,並令家犬將其咬出門外。從此,胡大海便對洪洞人懷恨在心。之後,他離開山西洪洞縣境,討飯行至河南以西的耙耬山脈,依然是飢餓交加,每走一步都要摔倒的模樣,就在這時,他見一條溝谷中有一草屋人家,人家中只有老婦一人正在做飯,且又做的是糠菜粗饃,也就猶豫思量,死心不再向其乞討,誰知河南人頗多良善,胡欲要走時,老婦望見了他,竟把他拉了回來,給他讓座,給她端水洗臉,並傾其所有,給他燒了一餐油食好飯。飯後,胡千恩萬謝,老婦卻無言無語。原來這老婦是個殘人,又聾又啞,而且枯瘦如柴。兩相比較,胡深感中原耙耬人之善,晉地洪洞百姓之惡,遂決意復仇與報答。其後,胡棄討投伍至朱元璋麾下,疆場上喝佛罵祖,出生入死,似刀如草,戰功卓著,一行乞浪之人,成了明朝開國之勛。洪武元年,朱元璋面對戰亂后的破碎山河,大聲感慨,今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中原諸州,無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皇帝決定大移民,胡大海成了移民大臣,遂就以人口密集的山西洪洞為中心,開始了晉人豫移魯去的數載遷徙。自然,當年那拿油餅揩腚喂犬的老漢一家及周圍村落是首當其衝,一個不留的要背井離鄉,遷移他處,老老少少、瞎子瘸子也概所難免。所以,在這年的移民途中,胡大海聽說隊伍中有一洪洞縣的盲眼老人,背著雙腿殘疾的兒子也在遷徙,胡不僅沒有同情,而且頗有復仇快感,所以他決然不會同意將那盲父癱兒中途留下,隨地為生。於是,他們父子就只能在大遷徙中相隨移伍,千里迢迢,受盡磨難。幾個月後,移伍入豫地途經耙耬山脈,盲父殘子昏倒在地,又有人去向胡求情留下他們父子二人,胡欲刀殺求情之人,一抬頭,看見那求情的人中竟還有又聾又啞、給他燒了一頓上好飯食的耙耬老婦,隨即便慌忙扔下屠刀,向老婦跪了下來。自然,在耙耬聾啞老婦那哀求的目光中,胡大海不僅把盲父、癱子留了下來,而且還留下許多銀兩,並派兵士百人,給他們蓋了房屋,開墾了數十畝良田,將河水引至田頭村莊,臨走時向聾啞老婦、盲人老父、殘腿兒子說:耙耬山脈的這條溝壑,水足土肥,你們有銀有糧,就住在這兒耕作受活吧。從此,位於耙耬山脈間的這條峽谷深溝,就叫了受活溝。聽說一個啞巴、一個盲人、一個癱子在這兒三人合戶,把日子過得宛若天堂之後,四鄰八村,乃至鄰郡、鄰縣的殘疾人便都擁了過來。瞎子、瘸子、聾子、缺胳膊短腿、斷腿的殘人們,在這兒都從老啞婦手裡得到了田地、銀兩,又都過得自得其樂,成親繁衍,成了村莊。雖其後代也多有遺傳殘疾,然卻在啞婦的安排之下,家家人人,都適得其所。因此,村莊就叫了受活庄,老婦就成了受活庄的先祖神明受活婆。這是傳說。雖是傳說,卻家喻戶曉。另據雙槐縣縣誌文字記載,受活庄歷史甚長,但有文字記載,卻是近在百年之間,說受活庄不僅是天下殘人的聚集之地,而且還是一處革命聖地,是紅四方面軍紅軍戰士茅枝的人生棲地。縣誌說,農曆丙子年秋,張國燾帶領第四方面軍與黨分裂,至陝後繼續西進,先怕隨行的傷殘人員拖累,后怕傷員們到延安暴露實情,成為他分裂黨的證據,便安排輕、重傷員,返鄉圖安。這些傷殘的紅軍戰士,含淚離開自己朝夕相處、日夜戰鬥的部隊和戰友不久,又遭國民黨部隊的截擊,死亡過半,其傷殘更為嚴重,不得不脫掉軍裝,化裝成農民分散各自回鄉。縣誌說,茅枝是紅軍隊伍中最小的女兵,成為紅軍的一員時,只有十一歲,離開紅四方面軍時只有十五歲,因其母親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壯烈犧牲,她就成了革命隊伍中的孤兒,只知祖籍河南,卻不知具體縣鄉在哪。父親在癸亥年的鄭州鐵路工人大罷工中入獄身亡,母親帶著一歲的她投奔革命,在癸酉年壬戌時的第五次反圍剿中犧牲后,她便跟隨母親的戰友參加長征,輾轉調動,母親的戰友調至四方面軍任職,她便成為紅四軍的一員,爬雪山時,五對腳趾被凍掉了三對,左腿又在一山上墜溝骨折,從此徹底致殘,離不開拐杖。從陝地被張國燾密令回鄉時,所有的傷員大多死亡,或不明去向,可她因縮進一墓穴而逃生,從此和組織失去聯繫,討飯返鄉,至豫地耙耬山脈,見受活庄中多有殘疾人員,便留住下來,成為一員。縣誌還說,茅枝婆雖無任何參加紅軍革命的憑證,但受活庄人、耙耬山人、全縣人民仍視她為紅軍戰士,革命前輩。耙耬山因有了茅枝而光榮,受活庄因有了茅枝而生活有了方向,雖全庄人大多(或說全部)都是殘人,但在新社會中生活得美滿而安詳,幸福而快活。該縣縣誌為庚申年修正定型,在人物傳的茅枝篇中的最後說,茅枝在受活庄的生活是幸福的,受活庄人的生活是幸福的。受活庄是名副其實的受活庄。⑦處地兒:方言。即地方、地場。那一處地兒,即那地方、那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