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與書(2)
無論你是否為黑膠唱片收藏者,走進「鄉村音樂」都會讓你目瞪口呆。除了最普遍的三十三轉唱片外,還有早期只能錄製幾分鐘的七十八轉唱片與四十五轉單曲小唱片。五十萬張唱片分門別類地陳列在大約一百五十坪的店中,樑柱上面有著桃麗?芭頓等女星的實吋紙板人型,笑咪咪地向訪客拋媚眼;牆面上密密麻麻地貼著歌手、音樂家照片;天花板上還懸吊著壓有貓王、瑪莉蓮?夢露臉孔的唱片。單單是視覺上的享受,就已讓人陶醉。這一切全是現任店主人約翰?加達特(JohnGoddard)的傑作。處處相通的收藏者之心青少年時就開始收藏唱片的加達特,為了買唱片能打折,且能存錢買演唱會的門票,13歲起,就在這家成立於1940年代的唱片行打工。大學畢業后不久,因為不喜歡聽命於他人,對於唱片經營也累積出個人的想法,正巧當時店主要退休,於是他在1968年收購了這家店,並且擴大經營。58歲的加達特自然歷經了卡帶與CD先後成為主流的過程,但是唱片依然是他的最愛。從頭到尾,他始終固守著唱片這塊疆域。和他一樣死忠的人不在少數。有些人認為,老唱片音質比較圓潤溫暖、有人味;有些人喜愛沉浸在懷舊的氣氛中;有些錄音則是根本只保留於唱片中,不曾轉換成卡帶或CD。由於這種種的因素,使得古董唱片市場保有一定的規模。這和藏書的道理是相通的。即便文字與圖像能以有聲書、電子書等形式儲存,紙本書依然不失魅力——兩三百年前出版的書和最近重印的版本,就算內容完全相同,排版、印刷等設計,多半有所變動,且書頁的觸感、氣味,也會因為歲月的變化而大不相同。此店的分類也頗具特色。除了一般以音樂類型與歌手姓氏分類外,門口附近還有「鄉村音樂名人堂」(VillageMusicHallofFame)及「個人偏好」(PersonalFavorites)兩區。前者是一些經典代表作,後者是加達特依自己當下的心情與喜好所圈選的唱片。另外一區姑且稱之為「封面就夠了」(SometimesaCoverIsEnough),這區的特色不在於唱片是否好聽?而在於封套是否好看或怪異、設計是否令人眼睛一亮?有些人專門收藏這些唱片封套,甚至將它們裝裱起來,當作藝術品般陳列。這也讓我聯想起一些藏書家,除了以書籍版本、內容為收藏目標之外,有些人還喜歡收藏精裝本外圍那層薄薄的「書衣」(dustjacket,又稱防塵護套)。「女性音樂」(Women'sMusic)是店中另一個有趣的分區,其中的唱片以宣揚女性意識為主。這區的成立,主要是自從1970年代起女性主義盛行之後,不少書籍與音樂也以此為主題。一些光顧唱片行的女性顧客,於是向加達特反映開闢專區。在「顧客永遠是對的」這一信念下,向來不喜歡以性別區分音樂的加達特,還是順應了民意。然而,為了公平起見,他也開闢了「男性音樂」(Men'smusic)區,裡面專門放置男同性戀,以及強調男性意識為主的音樂。「鄉村音樂」當然少不了也販售音樂類的雜誌、畫報、大型海報。另外還有休閑類的雜誌如《國家地理雜誌》、《生活》雜誌及加達特所喜愛的科幻小說。其中又以1950、60年代唱片發達時期的出版品居多。在唱片行中,這些書籍雖然只算是配角中的配角,有人卻專門來此買書,有些人則沖著海報而來。不管顧客買的是哪種商品、挑的是哪種音樂,性格十足的加達特從不批評顧客的品味,「我哪有資格論斷人家的喜好,我自己就收藏全套史蒂芬?金(StephenKing,美國通俗驚悚作家)的作品。他的書在一些人眼裡評價也不是頂高!」加達特的這一番話,不禁讓音樂知識不甚豐富的我大為寬心,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碰到的這位專家會如同電影《失戀排行榜》(HighFidelity)那位自視甚高的唱片行老闆及兩位神經質店員,老對品味不同或看不順眼的顧客嗤之以鼻。我也還記得自己逛書店生涯中,偶爾也會碰到一些自命不凡、態度高傲的書商,對於顧客提出一些不怎麼高明的問題給予多方嘲弄。還好,這些人都只佔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