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之愛(1)
FortheLoveofLibraries在火車到站時,我將雙眼緩緩......緩緩張開,望著手中的書,慶幸自己重返光明。是的,天堂當如圖書館一般,在那裡,我們無需假借他人的手與眼,可以親自翻閱喜愛的書籍。也許是渾濁的空氣、也許是紊亂的交通、也許是刺耳的噪音、也許根本就是因為懶。在台灣,我幾乎足不出戶,成了一個繭居族。家裡永遠有整理不完的檔案資料、讀不完的書籍雜誌,實在沒有什麼太大的誘因讓我在外頭留連。寧可閱讀,不願開車但是,每星期四,我固定會到一所外縣市的大學教書。我先得由住所搭計程車到台北車站,再乘火車到目的地。在車上的來回時間約莫兩個半小時。對我而言,這每星期四的出走,就像小孩要出門去遠足一般。只不過前一天晚上,我所準備的,不是放在背包內的糖果、餅乾或電子遊樂器,而是一些精神食糧。我會從書架上仔仔細細挑選幾本不太厚的平裝書放到公文包里,以便第二天搭車時能閱讀。除此以外,我出門前,一定順手再帶幾本雜誌在身上。在這南下北上的旅程中,我不知翻閱完畢多少本書和雜誌。很多人總認為這整個過程真是太麻煩了,開車不是比較方便嗎?錯、錯、錯,開車得全神貫注,雙眼與手足都要用上,稍一閃神就可能出車禍;高速公路動不動就塞車,耗損的時間往往比搭乘火車還多出許多。而且,開車時也無法享受一邊閱讀的樂趣,怎麼說都不是好主意。更何況我這個百分之九十的繭(簡)居族,早已發誓不加入台北市的有車階級。沒有圖書館,很難活下去教書的主要目的之一,老實說,是為了能接近學校的圖書館。我的一位德國書商朋友總是說他退休后,一定會從大城市搬到小鎮去隱居,但前提是這小鎮非得要有所好的大學與圖書館供他利用,否則他會活不下去。我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情。歐美一些藏書豐富的大學圖書館許多都開放給社區民眾,書籍也都可以外借,所以他的渴求應該不難達成。台灣的公共圖書館雖然並不算少,但是比較有規模,藏書兼具普及與學術性的,大概也就只有國家圖書館了。然而,這裡大部分的書籍都放在不對外開放的書庫之中,借書得先查詢目錄、填單,再交給服務人員索書。碰到假日人多時,單是等書可能就得耗去半個多小時。即使書拿到手,也只能在館內參考,無法帶回家閱讀。至於許多大學圖書館,若非學校師生,根本就不能借閱,有些甚至連進去參觀都不成,真教人為之氣結。還好現在一些大學已經漸漸擺脫封建作風,開始建立「圖書館之友」的制度,只要繳納一些保證金,校外人士也可以享用圖書館的服務。我可以、也樂於大隱於市,但無論如何,不時到大學圖書館走走,卻是生命中不可免的癮頭。走在一排排書架中,心中總是混雜著既渺小又偉大的情緒。身處知識叢林里,任何個體當然都不免自覺渺小。然而,我們卻也擁有主動權,可以在書海中遴選我們想看的書,把不想看的書甩到一邊去。我們可以對書籍行使**的評斷,理直氣壯地對它們說:「我要!」或「我不要!」如此既謙卑又霸氣的複雜心態,總讓我心悸不已。即使到國外旅行,我選擇棲息地的考慮因素之一,還是附近得要有可茲利用的公共圖書館或大學圖書館。我也因此而累積了不少的借書證(LibraryCards)。到書店不也一樣嗎?或許有人會說,到書店不也一樣嗎?不、不、不,絕對不一樣!我當然是書店的愛好者,甚至還瘋狂地以此為主題寫了本書。但是圖書館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獨特性。許多時候,書店不免過度商業導向,櫥窗、平台、立架這些重點展示區,不少是出版社以壓低折扣爭取而來的地盤。許多書又媚俗得可以,使人看了很倒胃。在圖書館中,所有的書都被一視同仁看待,大家安安靜靜地立在一層層的架上,書脊挨書脊靠著。讀者所受到的干擾反而少,選書時也需較大的自主性。此外,在瀏覽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由書籍被摩搓的狀況與後面的借閱紀錄來判斷哪些書受人歡迎、哪些乏人問津?這其實也是個觀察閱讀生態的有趣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