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1997
坎城!一個令電影人及所有關心電影的人感到興奮的名字。而我就正在參加這世界上最盛大以及跨世紀的坎城五十周年影展。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法國。我想大部分的女生只要想到法國都會很興奮。但是來了這裡,人家就會告訴你,法國是法國,坎城是坎城。可能是影展的關係,整個城市就像是一個電影城,滿街的電影海報,能掛的地方都掛了;滿街的紀念品,能賣的都賣了;滿街的人,能站的地方都站滿了。可笑的是,還有大導演、明星、製片……認識的,不認識的,隨時隨地都可能在你的身旁擦肩而過。這時候你會發現,「明星」還真多啊!
這是我第三次正式參加影展。第一次是亞太,懵懵懂懂的就去了。第二次是珠海影展,擔任頒獎人,更是輕輕鬆鬆當度假。而這一次,雖然我們的影片只是入圍導演雙周的項目(不是競賽),觀摩的性質比較大,但這個大影展就是很容易把你弄得緊張兮兮。每天大家一起床,就在關心自己電影的影評如何?上了哪些媒體?周圍的人讚美的、批評的,排山倒海地來。我不免在想,我們拍電影,真的只是依賴一些少數人的喜惡來決定它真正的價值嗎?當然所有的比賽及評分,都只是各別主觀的標準,就像考作文題畢竟不像考數學,是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的。尤其藝術創作,幾乎已是需要沉澱的生命體。
然而很不幸地,坎城跟藝術是沒什麼關係的。記得有一位朋友曾經告訴我,在整個社會甚至整個世界(當中的人際關係),都是一種光圈效應。每個人的頭上都有一道光圈,它會隨著時空的不同而轉換它的大小及光澤。當你碰到權勢比較遜,資格比你小,甚至只是外貌比你差的人,你的光圈就會自然放大及變亮。你說話聲音的自信,神情都會有所不同。甚至你對周遭事物的標準也會有所改變。
當然,你一定也會碰到比你厲害比你有名的人,這時候,你的光圈會被他吸收而減弱。這是一個很現實的環境,除非你真的能看穿這一切,不意識到自己的光圈也看不到別人的光圈,否則便會深受其害而陷入惡性的循環。說起來,可能沒有其它地方比今年的坎城更能顯現這種光圈效應。從華麗的競賽、單純的觀摩到不太單純的宣傳、買賣,其中無不充塞著各種公關的角力和排場的爭鬥。比人氣、比包裝、比手筆,無所不比。光圈對光圈,一時霞光萬道,一時又刀光劍影。
當然坎城還是由電影人所構成的。有電影人的地方,終究還是找得到人情的。這次遇上了李安導演就是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我們來的第二天,即接到李安導演助理的電話,說是要請我們參加他們的首映Party。由於他們是大卡司的電影,又是競賽片,所以Party的票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我們也只是姑且觀望罷了!可是我們的電影「美麗在唱歌」首映的當天晚上,李安竟然親自拿邀請函在門口等我們。之後不管是公開或私下的場合,不管李導演面對的是如何的誇讚或阿諛,他皆保持一貫謙沖和善的態度。沒錯,那正是李安式電影作品散發出來的迷人風範。
我在想,多一點這樣含蓄的人情味,多一點我自己的自信,最好再多一點來自台灣的精彩作品,坎城會可愛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