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普斯情結批判一(1)
弗洛伊德分析了古老的俄狄普斯神話,並從中發現了俄狄普斯情結,對這一情結的論述是他全部學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俄狄普斯情結對於人格的形成有著重大的決定作用。為了更充分地領會弗洛伊德發現的真理,並在此基礎上明確弗洛伊德在這一課題上的局限性,我們有必要對弗洛伊德的理論做進一步考察。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有三個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這三者在意識、無意識活動的機制下,在性力發展的關係中形成起來。(1)「本我」:是一種原始的力量來源,是遺傳下來的本能。「本我」要求滿足基本的生物要求,毫無掩蓋與約束,尋找直接的**快樂。這種要求若有遲緩就會感到煩擾懊惱,其結果不是這種原動力消失或減弱,而是企圖滿足的要求更加迫切。因而在「本我」的動力下,一切困難、疼痛和挫折都要克服而在所不惜。「本我」策動的力量如受到壓抑,就會改變方向而轉移地方。「本我」是個體發生史上最古老的。新生兒純粹由生物衝動──飢、渴、暖的需要、睡眠的需要等──驅使他的活動。「本我」就是這些生物衝動。新生兒的活動沒有什麼社會影響可言,因為至少要在兩個月之後才能有明顯的社會知覺。弗洛伊德認為,生物需要在人的一生中繼續存在,所以「本我」是人格的一個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本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2)「自我」:「自我」是人格結構的表層,但也只是部分意識而已。人若在「本我」控制的社會中,危險與恐懼則是難以想像的了,因為「本我」不受任何管制。幸而「本我」得到人格中「自我」的檢查。「自我」是「本我」的對立面,在與環境接觸過程中由「本我」發展起來。嬰兒最初只有「本我」這一部分,但嬰兒不久就會反應環境中的各種方面,包括社會方面。嬰兒不斷長大,生物衝動的影響就以各種方式受到改變。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嬰兒為了滿足「本我」的要求,逐漸懂得用某種方式和某些地方,比用其他方式和其他地方,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得到滿足。結果是嬰兒會按照活動後果的教訓來發展活動或抑制活動。此時嬰兒的行為比之生活開始的時候,變得更少盲目性。弗洛伊德說:在環繞我們的真實外界的影響下,「本我」的一部分獲得了特殊的發展,產生一個特殊的組織,作為「本我」和外界之間的中介,我們精神生活的這一部分可以命名為「自我」。「自我」是「本我」與外界關係的調節者。「自我」要調節外界與「本我」,一面使「本我」適應外界的要求,一面用肌肉的活動使世界滿足「本我」的**。「自我」對外界的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將經驗消化、儲存。外界刺激若過強,「自我」則避之,若適合則就之。「自我」對「本我」的功能是指揮它,決定它的各種要求是否允許其滿足。這種調節是根據快樂與不快樂原則及現實原則來進行的。「本我」的要求若得到滿足就產生快感,若不能滿足就產生不快感,若遇到可能增加不快感的情況則產生焦慮不安。(3)「超我」:在和環境的交往中,兒童終於不僅發展了「自我」,而且還知道了什麼是對的和什麼是錯的,能夠對正確與錯誤做出辨別。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與一般人所謂良心相似。弗洛伊德在人格中加入「超我」,是由於在進行精神分析時,他發現許多病人都表示為違背良心而內疚,有一種強烈的犯罪之感。可見「超我」有許多清規戒律,強迫「自我」遵守。而這些清規戒律都是來自內心,來自「本我」及「本我」的內部衝突,而不是外部環境應急規則的驅使。從種族發展來看,「超我」起源於原始人。動物因與環境接觸,「自我」多少可以發展一些,但「超我」則是人類特有的。「超我」的原形雖然是從遺傳傳授給個體,但主要是由兒童期受挫折的性衝動為根據。所以它是嬰兒時期的延長及**延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