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普斯情結批判一(2)
「超我」在較大程度上依賴父母的影響。就像弗洛伊德所說:「在這冗長的兒童時期,正在長大的人依賴父母生活,留下了一個沉澱物。這個沉澱物構成了『自我』裡面一個特殊的機關,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兒童(尤其在幼年時期)在與父母的接觸中,通過心力內投或攝取(introjection)的機制,將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會道德等變成為自己的東西。正是人格中的這一側面──「超我」──表達了人的性格特點,使人按照價值觀念和各自的理想行事。「超我」一旦形成了,「自我」有職責同時滿足本能衝動、「超我」和現實三方面的要求……「自我」要使「本我」的要求獲得滿足,不僅需要考慮外界環境是否允許,還要考慮「超我」是否認可。這樣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可以從「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人格動力關係中得以闡明。另外,人的人格特徵的來源也不能脫離性力。近代有人根據前人研究把正統精神分析學派關於人格特徵與性力的關係進行歸納,列表分析,並指出半個世紀來人們對此不斷修改討論,而且今後必然還會繼續下去。(上述有關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的概括,摘引自《人格心理學》陳仲庚張雨新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這就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他認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都同時活動和作業,一個人能夠生活得順利而有效,則必須依賴這三種力量維持平衡。一旦出現不平衡,其結果就是心理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