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往事》
或許這是印度導演給奧斯卡白人評委的一張安慰券。
這是被炒得很厲害的一部作品,是2001年奧斯卡外語提名。這是為什麼即便票價昂貴也把我吸引進電影院的一個原因。不知道將來的影碟會怎麼樣,電影院中的效果不錯。
中國早幾年有一部搞笑片《京都球俠》,其中的演員我記得有陳佩斯等,一幫中國的爺們和外國人比賽足球,最終國人獲勝。我們完全可以說這部影片是對於那個影片的抄襲,不過人家抄襲的起點比較高,所以就可得外語片提名。但是這次他們不比足球,這次比板球,對手依然是100年前的萬人恨英國人。印度人導演的影片,不用說最後的贏家也應當是印度人。
我喜歡那個領頭的印度小夥子,人帥,又勇敢,足智多謀有情感,怪不得印度和英國女人都暗戀他呢。
因為在電影院里,音樂效果不錯,畫面講究美觀,偶爾會讓我覺得是不是中國的張藝謀到了印度去拓展事業,大紅大紫,場面壯觀。電影的長度據說原版是4個小時,我看的是2個多小時。
這個影片總體還行,但是覺得還是有哪些地方沒有徹底到位。到哪個位?一般欣賞西方影片的位。那是我習慣採用的標準。
一般來說,西方影片不明顯提倡民族主題,即使是藉助民族題材的時候,也只是為了展現其普世價值。
不過,看來這個印度導演已經顧及到白人無情的眼睛,所以大大削弱了民族情緒,並且安排了許多西方人的理性客觀表現。比如,儘管主要反面角色是那個英國上尉,但是卻安排了他妹妹是個撥亂反正的正義天使。她不顧哥哥的前途和哥哥的一再勸阻,多次跑到對方的陣營去教印度人怎樣打板球,可以說最終沒有這個英國女人印度人是無法勝利的。在賭金很重、生死攸關的比賽場上,假如裁判具有哪怕一點的民族私心,英國都可以獲勝,但那些英國裁判鐵面無私。印度人在比賽中出亂招,英國裁判說這些比賽規則中沒有明令禁止只能由著印度人胡來也就算了,最後一球大家都認定是英國人贏了,沒有任何人有異議,印度人已經在懊喪流淚了,但裁判突然說,英國人獲得的那個球不能算,必須重新來!這就是西方的紳士風度,這也是西方人隨時隨地「價值無涉」的理性典範,說白了西方人就是具有遵守遊戲規則的理性傳統。由受壓迫的殖民地這樣從容承認殖民者的一個優點,有一種震撼的感覺。
一個主題明顯是反殖民的影片,卻又這樣明確地對西方文化作出一定的讚許姿態,或許這是英國人曾經留給印度人的印象,也或許這是印度導演給奧斯卡白人評委的一張安慰券。無論如何,從那個印度農民電影主角布萬的身上,我們還是感受到了導演對於民族的期盼:理性、紀律和寬容。其實體育的社會作用或許就在於可以大規模地訓練一個民族理性和有組織有紀律性——這其實是現代化的要求。從這個影片處處感到一個理性的印度和一個心態複雜的印度導演。
把話題回到最初:這個影片還沒有徹底到位。僅止於反思階段,沒有提升到更高更深的層次,思想上沒有刺痛感,所以說沒有到位,距離完美還差一點點。深刻的未必是艱澀的,不要混為一談。
不讓印度電影又唱又跳,那可辦不到。不知道誰向印度電影界透露了外國人對他們歌舞泛濫的看法,最近好幾部印度影片中都顯示出他們對於歌舞的極大克制,以至於看起來不太像印度電影了,不知道是應該遺憾還是稱讚。看來民族的不全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