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事 化 小/陳大陽
陳大陽,《現代商報》房地產版主編地產界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地產無小事」,稍有個風吹草動就涉及大筆大筆的銀子,開發商動輒揪心扯肺;還有一個是「地產無大事」,任你風吹草動揪心扯肺也還是銀子的事,別人一看,地產這麼多年來折騰來折騰去也就是些銀子的事。一亂一治,關鍵詞有二,一曰貸款;一曰高檔項目。所以每回折騰,必限貸款,必限高檔項目。高檔項目者何物?地產興起之前曰樓堂館所,是官家拿銀行的銀子蓋的;地產興起之後曰高級別墅、高爾夫球場等,是商家拿銀行的銀子蓋的。但整個放在社會裡,就算不上大事,因為與老百姓住房只有間接關係,與老百姓吃飯沒有直接關係。而且,花銀子能辦的事都是小事,連花銀子都辦不了的事才是大事。當咱們的銀行們正在「從國有到商業」的路上時,難免就被那些境外的老錢莊有點看不起,因為明擺著的賬不會算;銀行是經營銀子的,怎麼就看不出利長利短利大利小?還老想有點格林斯潘的氣魄和追求。央行的「121號文」一出,以防範金融風險的名義限貸,地產市場嘩然,真正的風吹草動揪心扯肺。也許是社會進步了市場成熟了,開發商的膽子大了許多,敢於面陳冤情;已經習慣了順水推舟就坡下驢的事不關已的人們,就說「是該防範金融風險,是該提高貸款門檻」,因為沒有錯出了的紅頭文件。「商冤沸騰」了一陣子,一般的市場觀察家也瞅出了些蹊蹺,於是又清客似地操起了心:這執行不下去的文件如何善後?總不能再放一個文件收回上一個文件吧,中國人沒有這樣的習慣。這時候就深思熟慮地來了「18號文」,是《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真正地黃鐘大呂,金聲玉震。剛剛喊冤的開發商跟約齊了似的一致叫好。「18號文」說的是大方向、大策略、不露痕迹地將小折騰給抹了。正所謂「大事化小」,不是變化的「化」,而是消解的「化」。不過這在社會上看來,仍未見其波瀾。余入行也晚,1992年底開始採訪房地產,那時聽資深者說,當年6月開了一個珠海會議,非常重要,就趕緊找來文件以苦為樂地學習,學習文件抓好綱。那個時候說:土地有償使用和住房商品化是房地產市場的兩大政策支柱。除了找到了產業政策支柱外,那個時候就說:房地產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理由是中國老百姓缺房子,房地產能帶動N多個相關產業。當時是為地產市場的迅猛發展在做理論基礎,結果第二年就因為發展得過猛而遭致宏觀調控。接下來,地產市場的產業自覺性就只有通過「周期論」、「先導性」來曲折表達了,其間還發生過地產與汽車爭當支柱產業而被限貸各打五十大板的插曲。後來,地產又榮幸地當了一回「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只有在1998年政府決定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后,地產才真正地市場化了起來。直到現在,「18號文」說,房地產「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地產十幾年,說長也長,說短也短。政府以前是「安排人民生活」,現在除了社會保障體系,其他的資源基本上都由市場給安排了,地產在安排住房資源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特別是在1998年「全民購房」之後,房子成了財產,給富起來的人群以積累財富、改變生活方式的渠道。買房子的和賣房子的都已經市場化了,這種願打願挨的事現在也還有人操心他們誰賠誰賺,以致與惜貸以防範誰賠誰賺之間的風險,現在管理部門至少在思想上都知道市場能辦的事就不宜枉駕親理了,但習慣使然老是自覺不自覺地「安排你的生活」。這當然是市場中的一種非市場因素。我們的市場還沒有成熟到能花銀子辦所有的事,所以也就還是需要「大人明鑒」,「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個「無」是說盡量別有妨礙市場安排資源的小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