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晃車間中國精神誕生記/朱偉

洪晃車間中國精神誕生記/朱偉

朱偉,《三聯生活周刊》主編5月14日,周三,我們又一次集聚到洪晃家的大車間。起因是5月10日周末「噹噹」俞渝的生日晚宴,那日生日蠟燭只有粗粗直直的一根,網通田朔寧借燭光的浪漫提出關於以「中國精神」抗SARS的主張。田朔寧的憂國憂民情懷也罷了,很多人的責任感或者玩興同時被激起,於是周三洪晃再次發出聚會通知。此次晚宴不再有法國香檳,相對比較務實。主食餃子端上來后,大家要對「中國精神」作定義。此日潘石屹、張欣剛從香港飛回,從機場直撲大山子。對中國精神問題,老潘顯然已思考多日。他在連續了幾個「就是」之後,幾乎不暇思索地說,「那個『中國的精神』,就是自然的、平衡的、和諧的。」按他的解釋,天人合一,中國人生生不息,吸天地之靈氣,其精神就在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之中。桌上大家沉吟一片,王伯明問,「都自然了,那怎麼抗『**」呢?」以我的感覺,這種天人合一往往是在獨善其身中完成的,很難構成凝聚力。而在歷史長河中,在歷史舞台上的主角好像還是那種金戈鐵馬的爭鬥。漢高祖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楚霸王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更有有名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歸。」或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於是冒然曰:「恐怕還有不甘自然之力。」俞渝說,「大概是一種堅韌的東西。」但劉索拉不屑地說,其實這種陽光下的剛烈並不是中國精神中的主流,而是一種陰柔的力在主宰。我想想這倒也有些道理,因為歷史進程的改變往往都由宮闈里的陰謀詭計為前導,「計」、「謀」、「智」在所有歷史進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荊軻的《壯士歌》后是類似「圖窮匕首見」的謀殺,劉邦也正是靠陰柔的計謀滅了項羽。以劉索拉的看法,歷史上的帝王將相之後,也確實總有各種各樣諸葛孔明式精通陰陽五行、奇門循甲的謀士,他們就是在自然中尋找到一種和諧關係,所以這是一種「陰功」。老潘潘石屹又進而發表看法,認為中國精神中還有很重要的就是自省,也就是從禪宗中去參悟與省視,達到吐故納新,蕩滌自身。這種內省使中國人對世界與事物的認識往往變得內向,這其實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關係。但大多討論者,也許還是境界的原因,認為在這種超凡脫俗之外,中國精神中總還有一種堅毅或者說堅韌在裡面,比如那個「鐵棒磨成針」和「愚公移山」的故事。但劉索拉還是堅持認為這也都可以歸為「陰功」,她認為中國歷史是母性的而不是父性的,而幽默倒可能真是中國精神的一種。她的理由是,在SARS所造成的恐懼面前,手機簡訊變成了抗SARS的武器,這些簡訊里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在事情臨到頭上時所表現出的幽默。這些幽默往往與性有關,這構成了一種特殊壓力或者說恐懼面前的宣洩。但我個人以為,這種幽默其實在歷史遺產中似乎並不多見。早期繪畫、工藝造型中能從誇張的變形中感覺幽默感,可能其幽默也與原始的性有關,但後來的士大夫文化好像是使人與人在三綱五常之間變得越來越拘謹,生氣也越來越無。現在的幽默似乎是現代啟蒙后大家都覺得是一個民族必需的境界,也可以說是我們精神中正在努力追求的東西。洪晃在當時大家七嘴八舌的爭論下已經顯得有點疲憊,她睡眼惺忪地說,其實中國精神中還有很重要的是仗義,為哥們兒兩肋插刀,在關鍵時刻見精神。這些七嘴八舌誕生之後,怎麼歸納成為精神?只能依靠張欣來組織。期間大家多次試圖把歸納工作延遲到第二日,都被張欣以正色阻止。她一再強調,無論如何,必須今晚將大家的想法整理成文。那天晚上的討論從晚8點開始,田朔寧對各種觀點的提出一直給與支持。張欣於10點多鐘整理出一個初稿,250字左右。由洪晃充滿表情地念過,大家命我給予潤色。我冥思苦想一個多小時,大家看后還是覺得過於「學術」。於是劉索拉自告奮勇,將我的每一行文字變成詩句。「不是要短嗎?那就看哪一個句子長就把它簡化。」她說。後來張欣終於出來阻止,重新一句句推敲。整個討論整理歷時6小時,到第二天凌晨1點30分張欣最後改定為450字。時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好像成為了這次討論一個有聲有色的背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SOHO小報》文章選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報》文章選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洪晃車間中國精神誕生記/朱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