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與自由有關 / 徐虹

房子與自由有關 / 徐虹

徐虹,《中國青年報》記者,青年作家。如果一個穿西裝而趕地鐵的男人,賣弄地在21世紀的北京高談闊論:我住了什麼城、什麼花園、什麼雅居、什麼屋、什麼公社,周圍的人定會一絲不苟地看報,慢吞吞地喝茶或者喝著冰水,手指百無聊賴地敲打桌面。偶爾抬一抬頭,那是鄙夷地看看天氣。瞥都不會瞥他一眼。這裡的背景不是上世紀50年代,那些人不是拿鐵鍬大幹快上脖子上系塊白毛巾的那些;也不是60年代穿綠軍裝系皮帶戴主席像章的那些;也不是70年代燙著鋼絲一樣生硬的捲髮的那些;也不是80年代穿了高領毛衣戴馬海毛圍巾的那些;當然也不是90年代把所有時髦衣服都披上身的那些。這裡是21世紀的第3年。鴿子飛旋,羽翼拍動。它們不停歇地,從過去飛到現在。羽翅下快速掠過的北京,舊房子被推倒翻新,孩子長大成人,街道被日漸格式化,暗灰的底色,代之以明艷和燈輝。人們的笑容里加了技術和藝術。機器和鋼鐵,把茫然的人群包圍起來。舞台的追光把他們打得很亮。QQ,他們說。個性,他們說。小劇場,他們說。造愛,他們說。他們一手執紅酒,一手端咖啡,口塗唇彩,身披避孕套,褲子上釘滿布條和口袋。他們的台詞新派,道具穩定。革命!他們作了一個身體前傾、前臂折回、後腿綳直的POSE說。他們的雙手還緊攥著拳頭--我們還混沌未醒的時刻,社會的場景已經快速旋轉和逐漸陌生。但是如果他吞吞吐吐地嚅諾地說,「我的房子,是單位分的......」周圍的人會震驚地回過頭來。艷羨地說,「喔,你有兩套房子?!」現代人對於單位分房子的觀念已經基本擯棄了。那是一套類同於將農民留在土地上的計劃體制下的規則,是意味著陳舊、刻板、不規範和充滿了陰謀的老套。它的不科學性在於:把中國人變成了蝸牛,人和房子連在了一起,一輩子不讓你分開。那時候人們是房屋的奴隸。現在,對於一個35歲至40歲的小白領來說,一套中檔的按揭15年的住房加上一輛中等轎車才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認可市場拼殺,崇尚科學規則,多勞多得、物有所值的規則使他們頂禮膜拜。1978年至今,中國用了20餘年從每日為溫飽而奔波到過上物質享受的生活。從前,他們既是食物的奴隸也是房屋的奴隸。當年包裹著精神消費內涵的鄧麗君、錄音機、迪士高、牛仔褲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沉潛於歷史。人們在消費的長廊中經歷了公房時代、面的時代、呼機時代、手機時代、私車時代、商品房時代。目前,不滿足於現狀的人們在家居時代企望成為精神貴族。他們努力反抗物慾膨脹帶來的人性極端異化,並且試圖扭轉現狀。走在前列的人提出質疑:當對物質的膜拜超越了心靈的良善寬容而主宰了人們的行為之後,人們已經迷失自己,舍本求末,真正的生活品質是不是正在下降。"以人為本"是不是成為了一個空洞的口號。發展至此,這個時期出台《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已經具有非常深入和紮實的基礎,並且為住房者和建房者同時提供了實際保障。房屋永遠是人們生活方式的一個象徵。在中世紀的歐洲,對於宗教的迷戀使人們巔狂,一個騎士可以在頌詩中激動得三次暈倒,於是尖頂繁複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哥特式建築四處萌生。但十六世紀的義大利並未受它的影響。自由奔放的義大利人保留著自己的民風。他們吟詩作賦召開沙龍,一個女僕的學識能夠與一位學者攀談。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義大利哥特式建築很少,即使有,也融入了本土風格。比如,建築的表層較少裝飾而趨於平滑,開了很少的窗子。在百年戰爭時期的法國,未陷落的城市只剩下一個。那裡流動著大兵、醉漢、農夫。村鎮里貴族也住毛草房,較好的房子留給孕婦居住。紳士們的兩條腿都是彎曲的,因為總要騎在馬上--社會生活改變著房屋,而房屋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中國也一樣,幾百年來,從史書和文學作品或者老照片中可見,中國的百姓並沒有住過太好的房屋,北京皇宮腳下那些民女的房屋,也不過是有檐角的小獸或暗紅的窗欞而已。寺院和長城象徵著權利。百姓的房子一般都用草和泥做建築材料湊合而來。像《浮生六記》中沈少爺的房屋畢竟少見。從歷史上可見,房屋是社會生活與經濟生活的風向標。歐洲人至今也是非常講究住房的。在當代的歐洲,他們古老的房屋也保存良好。倫敦街頭拼接著繁華和老舊的古風--街邊一排排的尖頂小屋以紅色居多,每個酒吧門前掛有一籃一籃的繽紛花朵,紅燈區商店門前的廣告大得嚇人。但它的街道顯然已是老朽了。狹窄、局促、捉襟見肘,花里胡哨的二層公共汽車駛過時,迎面駛來的車必須得事先靠邊停下,否則準會刮蹭。這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倫敦像一幅不規則的兒童稚拙圖畫,紛亂、古老、著色過多、鮮艷得沒有層次,不能夠自圓其說。和壓抑沉悶的灰色天空反襯起來,就像一個面孔古板的紳士過分熱情,或者一個性情冷漠的人穿著時髦。而在德國的一些村鎮,那些古老而充滿情趣的房屋更像一所幼稚園。顏色鮮艷,造型奇異,使人流連忘返。中國人對於房屋的覺醒是近年的事情。如果說,北京的天壇埋藏了玄妙數理與宗教表義,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透明的金字塔創造了流動空間的話;如果說,香港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銀行大樓體現了明快簡捷的現代生活;還有太平山頂上的雲霄閣代表了建築史上的奇迹--如果說,這些標誌性建築只是社會生活中的幾朵有限的奇葩的話,那麼,當前人們在日常的居住中,則更追求房屋的情趣、質量、人性化。這正是近年來房屋帶給人們的意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我曾在北京秋日的一天,參觀了"長城腳下的公社"。那天一群客人一陣風似地卷過數不清的房間,每個房間都別有洞天--玻璃窗垂長及地的卧室,地板下流水的茶舍,鋪滿陽光的大陽台,倉庫一樣裸露著新鮮木茬的書房。幾個穿格子西裝的男人站在衛生間里輕一聲重一聲地說著髒話,以示讚美,一邊對比著宜家家居的北歐風格和美國大HOUSE。其中一位以河南口音玩笑道,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人家!那是一組超現實的建築,無論是空間設計還是材料選用上,都被賦予最大自由和超前想象力。那些隱現於山林流水之間的房屋具有另類、前衛、超現實的力量。可見,中國人的居住觀念正在顛覆原有的模式,最具標誌意義的重要建築陸續橫空出世,同時也將開啟一種挑戰未來的全新生活方式,建立更新的想象空間。最近有一個電視專題片《居住改變中國》被稱為是中國第一部房地產行業的"清明上河圖"。該片忠實地記錄20年來中國人在居住方面的變遷,並試圖通過這種變化來反映其對中國社會、經濟、法律、文化、城市建築和經營等各個層面產生的深刻影響。人們對於房屋的意識正從蒙昧型和直覺型走向成熟。房子永遠是自己的一套衣服。其實這樣說來,汽車可以說是另一套衣服,婚姻也是自己的一套衣服。所有規則的出台都是為了使人的心靈與身體有一個更加自由的空間。住房市場健康發展的官方規則的出台,房子自由而規範地流動起來。人們購房自由有了保障。房子像衣服一樣,歸自己支配,不必將一套制服穿一輩子。房屋與自由相關,與生活質量相關。"居住改變中國"的主題深入人心。這是一個人性化表現。而同時,自願婚檢,戶籍制度的鬆動、辦理護照的自由度加大等,均是人性化的表現。這體現了大變革時代,人們生活方式的革命、變化、創新,也體現了推動這一變革的物質和文化力量。這是人性更加自由的表現。如果有一輛帶房屋的旅行的車子。我相信很多人會把自己的身體和傢具全部裝進去。他們會帶著願意收藏的東西,在中國各個角落裡翱翔,證明生命的質量和自由的力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SOHO小報》文章選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報》文章選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房子與自由有關 / 徐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