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季風亞洲的研究
歐洲各個社會及其歷史雖有地域和時間上的差別,卻無疑具有它們獨有的同一性,我們一般也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包括研究它們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的差別。這種研究方法對於季風亞洲至少同樣適用,但這樣做的人比較少,其主要原因是我們西方人對亞洲或亞洲史的了解比對歐洲的了解貧乏得多。隨著西方人對亞洲的認識或重視的提高,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我們已經集中精力學習了亞洲語言,以便能夠讀懂它們的文獻和記錄,然後再用這些資料分別考察每個主要地區的歷史和文化。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因為,比如說,懂漢語對於了解印度就很少用處,懂梵語或印地語對於了解日本也幾乎無用。亞洲地域之廣,地區與地區之間差異之大,再加上它那難有其匹的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更使大多數學者甚至學生不敢貿然嘗試哪怕在初等水平上處理關於亞洲的總問題。中國台灣的低地:在亞洲溫暖潮濕的合適氣候下精耕細作的手工勞動。亞洲最高產的農作物水稻通常要求像圖中四人正在做的那樣十分勤勉地手工除草,這種努力的回報是高產量。(GettyImages)但隨著我們進入21世紀,亞洲作為超過人類世界一半的存在日益逼人地矗立在我們面前,它的社會和經濟迅速發展,在世界事務的一切方面贏得了重要地位。西方人對亞洲的研究已經足夠成熟,發表有關亞洲各個重要地區歷史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把亞洲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既重要又可能,不這樣做,就會使我們在新世紀的世界上準備不足,也會妨礙我們從任何對亞洲各個部分進行的比較研究必然得出的洞察和見解中獲益。在能夠做出有益比較之前,首先必須研究每個主要地區歷史上出現過的某些事物。本書不僅試圖對亞洲每個部分這樣做,而且將考察它們從古至今的相似和差別,它們之間以及亞洲與西方世界之間的相互影響。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發表有關亞洲的學術著作和普及讀物比任何其他國家多。美國的許多大學是世界領先的亞洲研究中心。然而不幸的是,就國民整體來說,美國人是不了解亞洲的,而且不了解的程度顯然比世界上任何發達國家和很多發展中國家更甚。有些美國人對歐洲有所了解,因為歐洲是很多美國人的出身地及很多美國文化的源頭,但對地球另一邊的亞洲的一般性了解則要少得多,有些人甚至毫無概念。然而從1970年前後至今,同亞洲的貿易量卻是美國對外貿易中最大和增長最快的份額。亞洲的好幾個國家有著全球最高的經濟增長率,有些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事務中的主要強國。亞裔美國人也是美國人口中增加最快的部分。最重要的是,亞洲的文化和歷史經驗,從過去到現在,超過了人類經驗的一半。如果我們繼續忽視它,我們將會虛弱無力;如果我們想在亞洲起著日益重要作用的當代世界上扮演全球角色而又不願對亞洲文化和文明有所了解,那我們就會招致可能的災難。也許,對於擁有悠久歷史且重視自己歷史的亞洲來說,我們如果不了解它的過去,就不可能了解它的現在或未來規劃。但是,了解任何東西的最強有力的理由大概是能夠豐富學生們的生活;本書目的之一就是擴展讀者的眼界,使他們人人因亞洲而更加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