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二

訪談二

張繼青:以下簡稱「張」古兆申:以下簡稱「古」古:張老師,白先勇先生這次排青春版《牡丹亭》,邀請您和汪世瑜老師主持傳藝的工作,我重讀《張繼青表演藝術》,發現您和您領導的江蘇省崑劇院在八、九○年代間就已開始了類似的傳承工作:同時培養一代演員和觀眾。青春版《牡丹亭》可說是這類工作的又一次探索,能不能請您談談自己的感受。張:我們過去的嘗試,都沒有這次白先勇先生排青春版《牡丹亭》考慮得那麼全面、深入、細緻。通過排一個戲來訓練一批演員,通過一個戲的演出來吸引一批觀眾,由這樣具體、踏實的第一步出發,把崑劇的經典作品一個個排出來,並加工提高,演出到位,最後完成整個傳承工作—培養出一代演員和觀眾。白先生除了有一個全局思維,對工作的幾個主要方面,也想得比我們深細。譬如在培養演員方面,蘇州崑劇院這批青年演員也有幾年舞台經驗,應該說有一定的基礎。但白先生並不認為他們這點基礎就足以擔當傳承的大任,於是請了我和汪世瑜老師來提高他們表演、唱念的功夫,除了集體訓練,還要對主要演員做細緻個別的指導。他認為傳統「口傳心授」的教法很值得重視,重新倡議師徒制,而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古:聽白先生說,您最初並不太同意拜師,對嗎?張:我最初對此舉措不大了解。我自己曾受教於多位「傳」字輩老師和「全福班」老先生尤彩雲、曾長生(古按:他們是「傳」字輩老師的老師),卻從未拜過師。我總是怕這會造成門戶之見,而藝術需要轉益多師。甚至在我接受了白先生的建議之後,一開始時也不能完全認同。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他的一片苦心。在公開的見證下行古禮拜師之後,我深切感受到:此一簡單而隆重的儀式,對師徒之間的關係,真的起了一種神奇的聯繫作用。我覺得從這天起,我對這幾位拜師的弟子,便要負起終身的責任,其中的滋味,是欣悅的、也是沉重的。我甚至覺得,對她們的責任,不單是藝術上的,而且連做人方面也要照顧到。古:所謂「口傳心授」的秘密也許就在這裡:人的關係使傳藝的功能起了質的變化,已不是純客觀的、理性的、外在的傳授,而是一種內在的、感情的、生命的傳授了。下面請您繼續談其它方面的體會。張:培養演員,不能不同時考慮培養觀眾。因為那是互為因果的。如果沒有觀眾,演員就少有或者根本沒有演出的機會;而他們的藝術不經過舞台上的考驗,也就不可能有所進步。於是白先生就想到要排一個歷演不衰,對每一代觀眾都有吸引力的經典劇目。首選當然就是《牡丹亭》。古:正如白先生說的,《牡丹亭》是我們中國最美麗的一個愛情神話。青年演員和年輕觀眾正當談情說愛的年齡,讓對愛情切身體會的演員為情竇初開或正在嚮往愛情的年輕觀眾演這樣優美的神話,可以期待一種如魚得水的效果。而且您的杜麗娘、汪老師的柳夢梅,都是全國聞名的,尤其是您演的《牡丹亭》,已在世界許多大城市巡迴演出過,是經得起考驗的。但白先生這次排的是一個演三個晚上的版本,要概括全劇的精華,充分發揮作者的主題思想,是一項頗大的工程。張:但他都想好了。他調動了兩岸三地文化界、藝術界的菁英,參與策劃、創編、宣傳,事事親力親為,堅持每一細節的講究與嚴謹。從藝術到人事,他都付出了大量的精神氣力。他不斷聯絡、溝通、開會;接受無數媒體訪問,主持數不清的講座;拉贊助,吃數不清的大宴、小宴。在他身邊工作,我深受感動,也學到許多東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上一章下一章

訪談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