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蘭海戰(2)
尼米茲確認了這種編隊的有效性,並積極進行推廣說服工作,甚至說服自己的上司。當時一些高級指揮官不喜歡讓他們的戰列艦在隊形包圍之中孤零零地行進。所幸的是,尼米茲得到了極為賞識他的羅比森將軍的支持。羅比森認為,這種隊形容易變化,機動性強,易於掌握。為了避免潛艇襲擊,整個艦隊可以迅速駛向相反的航向或向一側機動。只要與基準艦保持一定的方位和距離,整個艦隊就可以一起行動。在展開成一字戰鬥隊形時,一艘指定的戰列艦帶頭離開環形編隊,巡洋艦和驅逐艦就能向編隊的兩端機動。羅比森命令尼米茲和其他部屬多次進行環形編隊實驗,取得了大量的收穫。環形編隊的主要缺點是,難以保存編隊位置。除了在基準艦正前方、後方或橫向的艦隻外,保持編隊隊形是一項艱巨而又花費時間的任務,不僅需要經常變換航向,而且還要經常變換航速。當時還沒有雷達,在夜間無法保持環形編隊的陣位。尼米茲沒有氣餒,他開始思考將航空母艦和艦隊編在一起的問題。他用「蘭利」號航空母艦在環形編隊中做試驗,結果很令人滿意。尼米茲日後談到:「我認為那時的戰術演習,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航空母艦的航空兵大隊以及以後派生出來的各種特混艦隊的航行隊形奠定了基礎。」日德蘭海戰,讓一些有識之士再次認識到準確偵察的重要性。海戰中,敵對雙方的艦隻在高速行駛中迎頭相撞。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發生,同時躲過魚雷的襲擊,並保持同敵交火的能力,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比較準確的偵察和及時的報告能力,以及比輕巡洋艦望遠鏡看得更遠的設備。為此,英國皇家艦隊得出的結論是:發展能運載飛機的航空母艦。此觀點在美國海軍高層人士中引起了廣泛震動和激烈爭論。一些軍官認為飛機只能執行偵察和測報彈著點的任務,而具有遠見的軍官則預感到,航空母艦將在海上作戰中執行更為廣泛的任務。美國海軍把一艘運煤船改成小型航空母艦「蘭利」號,並於1922年正式服役。航空母艦連同它的艦載飛機在海戰中的作用,在1921年弗吉尼亞角附近炸沉前德國「奧斯特弗里斯蘭德」號戰列艦的實踐中,被比利·米切爾將軍的飛行員所證實了。1921年6月21日,空軍准將比利·米切爾率7架雙引擎轟炸機編隊進行轟炸戰艦的試驗。轟炸目標是日德蘭海戰中的倖存者,德國老式無畏戰艦「奧斯特弗里斯蘭德」號。這個萬噸的龐然大物被拖到弗吉尼亞角的海面上。試驗時,每架轟炸機都攜帶大批特製的2000磅炸彈,第一枚炸彈在艦旁爆炸,接著是5枚炸彈連續爆炸,有的直接命中,有的貼近艦身爆炸,無畏式戰艦先是艦首翹起,然後緩緩地傾覆沉沒。據說,幾個海軍軍官目睹此悲壯場面,不禁熱淚盈眶。但是,米切爾的實驗遭到多數海軍軍官的嘲笑,他們指出「奧斯特弗里斯蘭德」號是在艦上沒有「安全管制」人員、沒有防空設備、缺乏戒備和停泊的情況下被擊沉的。也有不少人認為,戰列艦已經過時了,甚至那些同這種看法有嚴重分歧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戰列艦的防空和防水下襲擊,是日德蘭海戰中未曾碰到的一個複雜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尼米茲1922年在海軍軍事學院進修時的院長威廉·西姆斯海軍少將,就是從戰列艦調出來而又主張發展航空母艦的重要官員之一。西姆斯到了新港之後,繼續在海軍長期服役,成績卓著,在戰列艦問題上看法正確,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激怒了許多持錯誤觀點的同僚。在米切爾擊沉「奧斯弗里斯蘭德」號之前,西姆斯在新港指揮的軍事演習中,已經吸收航空母艦參加演習。他認為,航空母艦艦載飛機的攻擊半徑遠遠超過戰列艦的炮火射程。在海戰中兩隻相隔數千里,彼此看不到對方的軍艦,只能用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去進行攻擊和反攻擊,而戰列艦的防空和防水下襲擊的問題卻很複雜,而且難以解決。因此,他斷定:戰列艦已經過時,戰列艦的傳統任務將被航空母艦所取代。未來戰爭中,配備有航空母艦的艦隊將以自己的飛機轟炸和飛機投放魚雷的方式將敵艦一掃而光。海軍軍事學院的軍官並非都同意西姆斯對軍事演習的看法,有的人堅持傳統觀念,認為戰列艦是海戰皇后,是具有強大威力的無畏戰艦,不能被任何新奇和外表脆弱的艦隻如航空母艦所代替。尼米茲當時的看法沒有留下記錄,但從他後來的行動判斷,他的思想是開明的,決心進一步研究這一問題。1921年8月10日,美國建立了內戰以來第一個航空局。航空局把根據華盛頓條約準備報廢的萬噸的戰鬥巡洋艦「列剋星頓」號和「薩拉托加」號改裝成航空母艦,並於1927年編入現役。尼米茲繼續進行環形編隊試驗,並多次呼籲將「蘭利」號航空母艦劃歸戰列艦艦隊,以充分發揮其作用。他認為,為了防止潛艇和飛機的襲擊,水面艦艇和航空母艦需要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相互保護的作用。尼米茲的建議書經羅比森簽發後送到海軍部。但航空局拒絕了這一要求,理由是飛機起飛和著陸的技術問題尚未徹底解決。這確實是當時存在的難題。在1924年,飛行員和航空母艦仍靠信鴿進行通訊聯絡。但尼米茲始終不屈不撓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加之羅比森將軍對此施加了壓力,「蘭利」號終在1924年11月劃歸戰列艦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