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戰爭邊緣的美國(1)
1940年春天德國發動閃電戰期間,凱特?史密斯不斷高歌懇請上帝保佑的那個美國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已經有很大變化,但較之70年代初的超級大國的美國還相去很遠。
在美國參戰之前,雖則歐戰已經促使它開始興旺,但並有沒有帶來真正的繁榮。
1941年羅斯福第三次就任總統后的第二天早上,《下午報》(七個月前由馬歇爾?
菲爾德在紐約創辦的一家不登廣告的報紙)在頭版登了一幅衣衫襤褸的失業工人群的照片。
這樣的慘象,當時在美國還可以看到。當時全國失業人數近900萬;在工程興辦署名下以工代賑的人近300萬;黑人有30%需要救濟。
那已經是股票市場大崩潰之後的第11個年頭了。千百萬十八九歲、二十來歲的青年已經完全記不得什麼叫經濟繁榮。
他們的父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長大的,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雖則尚未降臨,年輕的一代由於需要為生存而掙扎,卻早已飽經鍛煉,慣於忍窮吃苦了。
國家急需大量的兵員,但兵役局的軍醫卻說應徵青年約有半數體格不及格,於是羅斯福便在1941年春召開全國營養會議,想弄清楚問題所在。
會議的答案是任何福利部門裡做過實況調查的人都知道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十年以來的營養不良。
據1940年人口普查,全國有半數以上的兒童,其家庭收入每年不到1500元。
1/4的人口仍然務農,而普通農民每年只能掙1000元。1939年秋天,托萊多市的學校竟因經費不足停課兩個月。
紐約曼哈頓區不少身無一技之長的人,只好拿從慘遭轟炸的英國城市布里斯托爾運來的殘磚斷瓦給東河大道鋪地基,去掙一年832元的工資。
儘管這樣,當時從歐洲來的遊客還是嘲笑美國的物質文明。當然,今天的歐洲青年就不會說戰前的美國人太舒服了。
當時雖然農村電氣化不斷進展,但是3/4的農家仍然用煤油燈照明。
就全國來說,七個人才有一部電話機,五個人才有一輛汽車;1/4的家庭沒有自來水,1/3的家庭沒有衛生間。
只要念完八年級,一般美國人就不上學了。參議員瓦格納在華盛頓提出了健康保險法案,但是由於美國醫師協會在國會是大肆活動的結果,提案沒有通過。
其時,5~15歲的兒童死於風濕性心臟病的最多。全國人口是億。人口統計學家一致認為不會再有很大增長了。
30年代中,職業婦女人數不知不覺地增長了50萬,但是,已婚婦女就業的仍然只佔17%。
家庭主婦還是一面幹家務活,一面收聽電台播放推銷肥皂的傷感的日間廣播劇(最受歡迎的是《維克和薩德》)和推銷商品的新歌曲節目。
一支名叫《奇基他香蕉》的小調,每星期竟播唱2700次。那時國民生產總值只有900億元,道?
瓊斯的工業股票指數徘徊在150左右。總之,美國的經濟依然蕭條。
《紐約晚報》惟一的經濟新聞記者西爾維婭?波特對通貨緊縮的情況作過如下的生動描述:單身公寓房客每月房租25元;香腸麵包每個五分;電影入場券每張兩角;雜誌大多每份一角;一頓客飯四角五分;手錶修理費一般是一角;1/5瓶的威士忌酒賣一元二角五分;通常和朋友打賭只下五分錢的賭注。
工商界依然把問題歸咎於政府的插手,工會不合作,聯邦政府開支太大,工人偷懶,以及羅斯福之拒不採納胡佛的主張,對工資和物價始終不肯進行
「合理的調整」等等。但是卡羅琳?伯德提出了另一種看法,認為30年代的工商界並不真懂生意經,因為他們以為繁榮只靠華爾街的金融家和鋼鐵之類的所謂基礎工業,而忽視了關鍵問題,即消費者及其所需要的低檔商品和各種勞務。
她指出,對
「鞋子、藥品、食物、肥皂、香煙、衣服,以及破汽車也不能不用的汽油等等的需求,是同人口一道增長的;汽車、卡車、汽油、電力、零售商品、洗衣、美容這些行業,總是有生意可做的」。
《財富》月刊在戰前的幾個月里,以驚異的口氣指出,有一類工業自股票市場大崩潰以來一直都很興旺,這就是那些專門製造一用即扔的東西,如紙餐巾、紙杯、紙碟子、不能退錢的瓶子、月經帶、避孕套等等工業。
當時男人花在避孕套上的錢,多於理髮。有些商品沒有放手生產,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企業家彷彿覺得,它們對人沒什麼好處。
洗碟子原是婦女的本分,不能讓她們一扔了事嘛。服務到汽車上的營業例如服務到車上的路旁食館、銀行等。
——譯者是不對頭的,因為這使得幹什麼事都太方便了。由於這些和其他原因(缺乏遠見是其一),有錢人不願意投資到超級商場、郵資總付計數器、空氣調節設備、滑雪場、霓虹燈、半導體收音機、膠合板以及汽車遊客旅館這些方面。
分期付款的購貨方法,只有有錢人才可以用。小額賬單大多數是用現金付款的,銀行限制開支票來往賬戶,辦法是要求使用支票的要有比較大的結餘額。
當時如果竟有銀行為儲戶保守秘密,墊款給他們度假(
「先走人,再還錢」),那就會嚇壞人的,好比社會上的頭面人物在大庭廣眾公開出醜一樣。
許多到戰後使美國改變面貌的新發明,本來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就有了。
當時不但雷達眼看要在工程師手裡完成,電視機也是如此。1939年4月30日,全國廣播公司在紐約萬國博覽會試播電視,雖然用的是早期的
「杜蒙」牌電視機,屏面很小,但曼哈頓區的人們還是接收到了圖像。不過哈佛大學查爾斯?
道斯教授認為電視將來不可能盛行,因為
「只能在一個半黑的房間里收看,而且機器老是要有人管著。」這時熒光燈已開始使用了。
正如尼龍和滌綸問世不久后紡織品就起很大變化,各種塑料很快也將代替鋼、鋁、鋅、鎳成為工業原料,製造出大至駕駛盤,小至自來水筆(後來還有圓珠筆)之類的東西。
1940年春,伊戈爾?西科爾斯基伊戈爾?西科爾斯基,美國航空工程師,因研製直升機而聞名。
——譯者在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市機場首次駕駛直升機,有個記者說它是
「稀奇古怪、狀如紡錘的機器」。某雜誌預測,西科爾斯基的直升機在戰場上可能有用。
美國的汽車當時還沒有成為後來某社會評論家所說的
「令人顧盼自豪的東西」,但也離此不遠了。
「俄爾茲」牌車商大事宣傳,說裝上一個價值57元的
「液壓離合器」,就可以不用換擋;
「林肯?澤菲」牌敞篷車宣傳說,裝一個奇妙的按鈕,一按就可以起落篷頂。
但是底特律市那些思想保守的車廠老闆對這些新玩意兒卻只是聳聳肩,一笑置之,正如戰前最後那幾個月的出版界瞧不起袖珍書店的出版計劃一樣。
該書店的第一冊平裝本袖珍讀物是詹姆斯?希爾頓的《消失了的地平線》,只能擺在一些日用雜貨店賣,每本兩角五分。
這些新鮮事物,不管哪一項,誰只要能預測到它的發展前途,誰就能發大財。
但是新的未必都好,有時缺乏先見之明倒也不是壞事。那時希特勒橫行歐洲,華盛頓卻在制定計劃,要更廣泛應用預扣稅款的原則,從社會保險費到聯邦所得稅都在各人進款里先行扣除。
1939年9月2日的《紐約時報》在第20頁登出消息,說有一位名叫A?
H?羅浮的研究人員向國際腫瘤會議作了報告,說把香煙里的焦油塗在小白鼠身上就會引起癌症。
1941年秋天,人們出遠門總是坐火車。上好的新柴油機車效率很高,正是時髦東西。
車站上的紅帽子搬運工多得很,路基保養得很好,卧車旅客——至少睡下鋪的——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覺。
乘務員給你擦鞋、拎包,到該起床的時候還會輕輕為客人拉開綠色帘子。
如果臨走給他五角錢,他會說一聲
「謝謝你啦,先生」,而且是真心話。當時餐車上吃飯是件樂事:桌上鋪著潔白的桌布,菜色品種齊全,人人彬彬有禮。
人們不坐飛機,可能是因為飛機上吃得不好,機場太遠,或者怕不安全。
民航機的服務質量的航次安排都在改進,例如泛美航空公司的
「楊基」式巨型快速班機從長島飛里斯本現在只要小時了,但當時多數人並不那樣趕忙要坐飛機。
自己開汽車出遠門也行,只是得吃點苦頭。梅里特大路和賓夕法尼亞高速公路剛剛開放,其他公路還只有兩股或三股的并行車道,而且沿途城鎮都設有防止超速路段,對違反限制的人要罰錢,用來貼補地方警察的工資。
路旁客棧不多,名聲也不大好。埃德加?胡佛就領導過一個反對這種小客棧的運動。
他在《美國雜誌》發表文章,把這種客棧(汽車旅客旅館的前身)說成是
「疾病、賄賂、作弊、詐騙、強姦、強迫賣淫、盜竊以及謀殺的新策源地」。
他還提醒人們說:住店的正式夫婦所用的褥墊,可能不久前就被
「亂搞關係」的人弄髒過。火車經過新居民區時,你看不到有什麼廉價商店或者路邊食品店的廣告牌,因為它們正如通往這些居民區的高速公路一樣,是很多年後才有的。
那時人們並不像現在這樣需要私人汽車。他們上班,上街,上學,都搭公共汽車、電車。
從那時起,各地公共汽車路線被陸續取消的,真是多得說不清了,但是市內有軌電車的變化,我們還知道一些。
1940年美國有軌電車的路軌長達萬英里,到60年代只剩下2049英里,而且大部分也廢置不用了。
火車站附近照例至少有一家旅店,維多利亞式的,屋頂是
「復折型」的。有周到的服務員,有清潔的床鋪,每晚收費一元。服務員隨時都有美酒供應,私娼的夜度資是三元,軍人收兩元。
旅館的餐廳挺安靜,也便宜。如果愛熱鬧,不妨找個小酒家,那裡總有自選唱片的唱機,還可以聽聽酒客談論當地新聞。
那時的俗話有些會使70年代的青年人聽起來莫名其妙,如
「宴會」叫bash〔狂歡〕;離開一個地方不說split〔分〕,而說scram〔滾〕。
愛搞女人的叫wolf〔狼〕。要
「狼」滾開,你就對他說getlost〔消失罷〕,dropdead〔死吧〕,dryup〔幹掉吧〕,或者blowup〔吹掉吧〕。
要是姑娘喜歡這人的話,她會誇他nobby〔有風度〕,cute〔惹人愛〕,nifty〔吸引人〕或者snazzy〔迷人〕。
在單獨和這人在一起的時候,她可能覺得他是個sap〔笨蛋〕;可是如果他夠精靈的話,那麼來一個smooch〔接吻〕,她就什麼都順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