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中心進入舊城(1)
1958年夏,**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決定,要大規模慶祝國慶十周年,展現建國后各方面的成就。為此,要建設一批國慶工程,以「檢驗社會主義中國已經達到的生產力水平」。「不是有人不相信我們能自己建設現代化國家嗎,老認為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我們一定要爭這口氣,用行動和事實作出回答。」這是1958年9月8日在北京市國慶工程動員大會上,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萬里的講話。十年大慶,將邀請數千名外賓和華僑參加,不但社會主義國家要來人,資本主義國家也要來人。國慶工程又稱「十大建築」,它們是: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全國農業展覽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北京工人體育場、北京火車站、釣魚台迎賓館、華僑大廈,總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這項工程從1958年10月開工到竣工,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國慶工程將採取什麼樣的建築形式?具體負責國慶工程建設的萬里,在動員大會上明確指出:在設計中大家要敢想、敢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過去曾經反對過浪費,也反對過一陣大屋頂,我看這些框框可以打破,如果認為琉璃瓦大屋頂能搞出高度藝術水準就可以嘗試搞大屋頂;如果有其他更好的形式,就應當去創造更好的形式。總之,要講究美觀,大膽創新,不拘一格。我們講美觀,它的標準不應是洋標準而是中國的標準,既要有現代的特色,更要具有中國的民族形式、民族風格。在**前的建築,應該和**相協調,必須要花的錢還是要花,要搞出好的建築形式來,讓六億人民滿意。「大屋頂」又可以搞了,這無疑是一個重大信號。「十大建築」在建築藝術創作方面作出大膽嘗試: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採用了歐洲古典立柱建築形式,但在內部和外部裝飾等方面則以民族建築的手法進行了處理;民族文化宮、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更是直接頂上了幾年前還在被批判的「大屋頂」。「十大建築」有6項建設在北京舊城區內,它們是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北京火車站、華僑大廈。**廣場的改建無疑是國慶工程的核心任務,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開始醞釀的中央行政區要在舊城中心建設的計劃,要真正從圖紙上走下來。一時間,全國最優秀的建築師、規劃師雲集北京。北京市委發動全市建設工作者,並邀請全國一千多名建築師、藝術家和青年學生參加**廣場規劃設計競賽。**廣場原為一「T」字型廣場,形成於明代,是作為宮廷廣場來設計的,這裡又名「天街」,其寓不言自明。廣場南端為中華門,門內東西兩側,沿宮牆之內一丈多遠,建有聯檐通脊、黃瓦紅柱、帶有廊檐的千步廊,東西相向各百十間,其北端分別折向東西,各34間,共有144間平房,作為存放文書檔案的地方。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是其東西收口,乾隆15年又在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之外建東三座門與西三座門。這個宮廷廣場在中軸線上是北京內城與皇城、紫禁城的過渡空間。廣場兩側宮牆之外,明代時集中布置了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欽天監、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錦衣衛等衙署;清代承之,也為諸多權力機構所在地。這些中央行政機構通過宮廷廣場與皇城、紫禁城連為一體,象徵著皇帝擁有最高權力。辛亥革命之後,這個封閉的廣場開始允許平民進入。擔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出於城市交通方面的考慮,對廣場及其周圍進行了改造。其舉措,一是1913年將千步廊拆除,拆下來的木料用來建設北京的第一個公園——中央公園(社稷壇所在地,今稱中山公園),園內來今雨軒、投壺亭、繪影樓、春明館、上林春一帶廊舍,即用千步廊木料建成;二是1915年拆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之間的瓮城,在正陽門兩側城牆處開4個券門,以緩解正陽門及東西火車站的交通緊張;三是在皇城的南城牆開南長街門洞、南池子門洞。1949年開國大典前,**廣場進行了一次整治,立國旗旗杆,移**前的華表與石獅;1950年,拆除東、西三座門;1952年,拆除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將觀禮台改建為永久性建築。1955年**廣場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建,拆除了沿公安街和西皮市的東西兩道宮牆,廣場面積擴展了近一公頃,**前的榆槐樹換植油松,廣場鋪砌了混凝土方磚。**廣場終究要建成什麼樣子?從1950年至1954年,北京市陸續做了15個方案,當時對**廣場的性質、規模,對古建築的處理以及廣場的尺度等都有很大爭論,不同的方案反映了不同的觀點:第一,關於廣場的性質。有人認為**是新中國的象徵,廣場周圍的建築應以國家的主要領導機關為主,同時建立革命博物館,使它成為一個政治的中心;有人認為**廣場周圍,不應當也不可能以修建國家的主要領導機關為主,而應當以博物館、圖書館等建築為主,使它成為一個文化中心。第二,關於廣場周圍建築物的規模。有人認為,**廣場代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在它周圍甚至在它的前邊或中間應當有一定的(不是全部)高大雄偉的新建築,使它成為全市建築的中心和高峰;有人認為,**和人民英雄紀念碑都不高,其周圍的建築也不應超過它們。